《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_第1张图片

     “李开复,曾就职于苹果、微软、谷歌等顶尖公司并分别担任全球副总裁;2009年在北京创立创新工场;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 翻开书看到这段简介就让我大吃一惊。哇!这个人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大学霸+offer霸!简直就是我等渣渣八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啊,也只能通过这本书满足下我对李开复先生传奇人生的好奇了~

关于童年

      李开复在这本书中对自己的童年有非常细致的叙述。大体上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同,只是他那个年代因为历史原因所以比我们多了些奔波。感觉那时候的李开复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男孩,嘴馋、顽皮捣蛋,也有过改分数、搞恶作剧、上课讲话传纸条等“黑历史”。但是有一件事让我对这个小学生心生敬意:他勇敢地把班主任克扣班费填报私囊的事情举报给校长。这样的事即便是一个大学生都未必有勇气这么做,可见李开复从小就充满正义感,敢于与不当行为和权威作斗争。 他的童年平凡而无忧无虑,他后来能取得巨大成功,大概是因为他母亲开明的教育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狠抓学习学习绝不手软,但更重要的是,她给了李开复最大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兴趣和人生道路。

关于中美教育差异

       李开复11岁的时候就去了美国接受西方教育,他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西方教育的自由开放:学习不用死记硬背而是理解,考试只有等级而不按分数排名……对于很多深受应试教育荼毒的中国学生来说美国的教育环境简直就是天堂。然而李开复对西方教育也提出了很理性的看法:在这一个系统里,需要很大的投资才能达到个人化的发展。在美国的中小学,平均一个老师教20个左右的学生,这样的成本在发展中国家是负担不起的。另外,在这个建立自信、自尊的过程中,考试、排名不那么被看重,也造成一些学生没有充分学习也能够拿到文凭,甚至有的高中毕业生还不会加减乘除;也有另类的学生过分追求对社会无用的“个人化的成功与快乐”,最终成为嬉皮士或流浪汉。对于李开复来说,既在中国式的教育下打下了坚实基础,又在美国接受了自由开放的教育,这二者的融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关于选择

      如何选择,是这本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问题。李开复也反复提到要选择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事情,因为人在做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事情时会投入200%的热情,更容易成功。李开复在大学时,因为对计算机的热爱,选择从人文学科转到计算机系,从此便在学业上如鱼得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深造。在读博士期间,他参与语音识别的研究,这在当时是个未解之谜。但正是因为对计算机技术的痴迷,他最终取得成就并让教授们都对他刮目相看。到后来参加工作,他选择去苹果,选择去SGI,选择去微软,选择去谷歌,最后选择回国建立创新工厂,无一不是Follow his heart。当然,我们无可否认,只有当自己足够强大、拥有足够资本的时候,才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

      然而有时候并不是不知道如何选择,而是没得选择,或者是一次妥协把选择的机会交到了别人手里,又或者是某年某月的一次错误选择断了后路。总而言之,选择时的外界影响太多太多,有些东西我们要用勇气去争取,有些东西我们却不能改变,很无奈。李开复在书中说过很感谢哥伦比亚大学灵活的转专业制度,让他在发现自己不喜欢人文学科之后还有机会选择学习计算机。然而在中国的高校,往往有着很严格的转专业制度,甚至还有服从调剂的制度,这让很多学生被迫去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样很痛苦,也很难学有所成。转专业制度的初衷是让不适合本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却要求要排名前百分之几的学生才有此资格。既然可以这么优秀了那为什么不学下去?反而要浪费一年时光。所以现在学校里转专业的基本上都是从学校里不太好的专业转到名牌专业,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而真正需要转专业的同学却要继续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很多学生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于是名校、热门专业、就业率变成了选择依据。同时,如果能得到身边的人的尊重、支持,那是幸运。李开复选择去苹果工作而不在大学任教时,他的恩师瑞迪教授尊重并肯定了他的选择,“我觉得很好,并不是每个人都要一直留在研究领域。如果你觉得去苹果能发挥你的价值,那你就去吧,好好干。” 其实他非常希望李开复留在学校。可是在选择时也难免会有人野蛮地阻止,就像微软为了阻止李开复跳槽去谷歌,把他告上了法庭,给他造成了人生中最痛苦的60天。Follow your heart的选择说着简单,但其实有时候困难重重,可是我们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去选择自己的人生,有时候无尽的绝望之后往往会有希望。当心中的声音足够强烈时,选择就不该有丝毫迟疑。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_第2张图片

关于兴趣

      李开复在给中国大学生演讲时,多次提到选择一个工作的标准,那就是成长、兴趣和影响力。我也无数次听到,大学期间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往大了说可以帮助一个人选择他的职业生涯,往小了说,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让自己心情愉悦也不错啊,不一定说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曾经听过一个大学生讲他的故事:我从小就是父母老师眼中听话成绩好的好学生。上了大学之后,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和活动供我选择,但我一直习惯性地以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很想去参加台球社,但为了act as a top student,我最终选择了一个学术性的社团;我有一次很想去看电影,但却不愿翘掉一节很水的选修课……就是这样,我为了表现成一个好学生,不停地压制自己的欲望,直到我发现这样的日子很单调。后来我试着去参加感兴趣的社团,开始和同学们打游戏,我发现生活原来很精彩,我依然可以是个好学生,只需要有节制就好了。著名记者怀特·霍布斯说:“成功就是当你醒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年龄多大,你很快从床上弹起,因为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做你爱做的、你深信的、你有才华做的工作。”虽然我觉得上课学习专业课很枯燥,但是当我去学习我感兴趣的方面时,我发现学习其实是很快乐的,我通过网络去获取相关信息、买很多书回来看、主动去跟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当你听从了内心的声音,你就会全力以赴为那个声音努力,拼搏,直到到达彼岸。在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在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你自然会有办法去得到,我始终相信这一点。

关于产品

      虽然李开复是个技术型人才,可是他在如何做产品方面也很有见解。在苹果、微软、谷歌这种聚集了天才的公司,每个人都有天马行空的创意,大家都渴望做出最酷炫的产品。李开复作为公司高管,他清醒地认识到,做产品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要做有用的创新。在做项目时,他会思考:如果做成功了,这有什么应用,对用户有什么好处?他们评价项目的时候,不仅评价“这有多新”也要评价“这有没有用,能否给用户带来巨大价值”。这也是李开复在失败中总结出的道理。他在SGI工作时并没有思考某个技术能满足用户需求,而是深信“Build it, and they will come.” 他以为产品会像苹果的Macintosh和QuickTime一样,发明时并不知道怎么应用,但做出来后,用户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乔布斯也说过:不需要去研究用户需求,因为用户往往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把产品放到他们面前。然而,苹果的产品是可遇不可求的,只是他们的创新,正好解决了用户痛点。而且苹果其实始终坚守“用户第一”,他们的产品都追求完美到近乎苛刻。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做产品之前还是得搞清楚人们到底需要什么。世界不需要无用的创新,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创意产品:这是一把雨伞,晚上把雨伞对着月光便能在伞下看到繁星点点。可是,在不下雨的晚上撑伞干嘛呢?这便是“无用创新”的一个例子。在学术研究上,李开复也认为,“不能为了酷,为了前无古人,为了发表论文而做研究,一定要定位在有用的研究上。” 无用的研究,参考搞笑诺贝尔奖。真正的好产品是有市场需求的,而不用求着别人来买。

     “当我随意走进咖啡厅,看到年轻人在用谷歌的整合搜索查询信息,用谷歌地图查看实时交通流量,在iGoogle上挑选自己喜欢的皮肤,或者在谷歌音乐听正版音乐时,我都会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这甚至让我忘记了以前碰到的愿望和委屈,也让我忘记了险恶的互联网环境中遭遇的挑战和坎坷……”当我读到这段话时,也受到了触动,这也许就是每一个产品经理感到成就感和欣慰的时刻。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个学生,还在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PM努力着,但我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也能体会到这种感觉,自己负责的产品也许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如果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一点方便,也是一种成功。

关于管理

      书中呈现的李开复,虽然身居高位,作为大公司的高管,却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公司里,他和员工们一起玩,一起开玩笑,把他们当成家人和朋友,还会和公司新人一起吃饭……他赢得了员工们的尊重,每次他要离开公司时大家都对他依依不舍。我没有看到一个企业高管的霸道和强硬,反而看到了一个绅士柔情的一面。李开复的温文尔雅,让他一开始甚至不敢下手裁掉一个应该被开除的老员工。李开复原来从事的是技术工作,一开始升任管理岗位的时候他也不懂怎么管人,也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管理的艺术。在面对微软的部门整合时,他说“技术问题和产品问题都难不倒我,但其中的‘人的问题’真的非常严重。任何一个小问题背后都是挣扎、争吵,不可开交。”看来作为管理者也不是外界看起来的这么爽,毕竟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面对的难以决定的事情越多。书中提到一个“报纸头条测试法”用来检测自己的言行,就是在处理一件事情之前想象一下,明天,如果你的亲朋好友读到了你做这件事的新闻,他们会读到怎样的标题,你做的事情是否对得起你的价值观。这给我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李开复所任职的公司都是崇尚自由的跨国公司,公司鼓励员工自由发挥,但是也会带来大家目标不一致工作效率低的弊端。李开复便在他负责的研究院里采取兵团作战的策略,同时也给员工一定的自由,克制自己每件事情都要亲自过问的冲动,这也是对员工信任的表现。同时他也鼓励员工大胆提出自己的诉求和创意。跨国公司所鼓励的自由、平等、放权,看似无为而治,但其实是要求管理者用员工愿意被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一些管理者之所以失去民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做的决定是错误的,而是他们做事的方法是错误的,他们没有站在员工的角度去考虑员工的诉求。李开复作为一个管理者是成功的,他的谦和、善良、平易近人打动了他的下属,使他赢得了尊重和支持。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_第3张图片

       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在与微软打官司的那么多天他都坚强地挺过来了。但是读到这一段时我不禁为他感到寒心,曾经的合作伙伴,曾经全心全意帮助的公司,如今和他对薄公堂,在这几十天里他看遍了人情冷暖。李开复当时一定也会寒心,但更多的是担心无法回到中国去帮助中国的大学生。我感受到了他强烈地社会责任感和一腔爱国之情,不知道李开复是不是真的没有英文名,书中别人对他的称呼都是Kaifu Lee,不管他在美国取得了多高的成就,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个中国人。

        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别人现在的风光,其实每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坎坷。当我读这本自传时,觉得那仿佛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娓娓道来他的故事,他平静的叙述背后的大风大浪和辛酸苦楚只有他自己才明白,我不能感同身受,不知道这是一种幸运还是要惋惜。我只是燕雀,也没有那么大的抱负要成为鸿鹄,那么就保持善良和感恩,Follow my heart,像书中这首小诗说的那样,也是生命的意义。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