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的本质:思之再思

反思的本质:思之再思_第1张图片

前两个星期,我们作为参展商参加了武汉国际农机展,在现场展示了我们今年得最新产品。

展会结束,我们对这次展会进行复盘。从展会前期的人员分工和物料准备,到展会过程中的观众接待,再到展会后的信息统计,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回顾。

展会的影响力是否足够大,结果输出是否满意,资源投入是否合理,遇到哪些没预料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讨论后最终以文件的形式分享出来,指导下一次展会。

复盘,就是对这次活动的反思

什么是反思?我对反思的理解,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思考和总结。最近在刘澜《领导学》中了解到,反思还有事前反思和即时反思。

事前反思最常见的是预演失败,即在方案执行前,就假设这个方案失败了,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然后再回看即将要执行的方案并做调整。

即时反思就是在执行某个方案的过程当中,还在想有没有比已有方案更好的方案。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理解反思的真正含义。当我们对一件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进行回顾的时候,我们不一定在反思。比如我们参加了同学聚会,想起在餐桌上聊起的事,然后讲述给别人听,这不是反思,这只是回忆。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在反思呢?刘澜说,当你具备了四个要素的时候就是在反思。这四个要素分别是:

1.抽身而出。从你的经验中脱身而出,来分析经验;

2.放下感情。摆脱主观情绪,客观分析;

3.转换角度。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事情;

4.指导实践。反思后的这些经验能够指导下一次的实践。

正如对参加的展会进行复盘,我们对于参展这件事已经抽身而出,客观分析这次展会的得与失,换一个角度来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然后把它形成文稿,这就是具备了四个要素的反思过程。

而分享同学聚会上的故事,并没有换角度来看这件事,也没有指导意义,所以这并不是反思。

每个人都有很多经历,有人称之为经验。其实经历和经验是两回事,经历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经验是你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做了什么。

比如你进行了一次徒步,拍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配上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这个只是你的个人经历。如果你把登山这件事单独出来,分析怎么策划这次登山活动,登山过程中遇到困难怎么解决,选择哪条路线比较好,怎么分配资金等等,把整个登山的过程写成攻略发布到网上,那么这次登山的经历就成了你的经验。

有的人经历多,却没能变成自己的经验。有人说,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我们仅仅是吃一堑,不进行反思,不一定能长一智。只是为了经历而经历,没有对经历进行总结提升,即使经历再多,个人也无法成长。而这些东西总结出来的知识,包括流程,制度,程序,规则,方法,启示等等,是可以指导下一次行动的。

反思是把经历上升为经验的催化剂。

对于所遇到的事情,我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件事的本质的什么?

那么反思的本质是什么呢?

刘澜说:

反思的本质,是思之再思,是对既有思考方式的替代方案的寻找。这里面有两个“思”字,第一个就是“思”,另一个是“再思”。对一件事情,已经有了一种思考方式,这是第一个“思”。然后你想,这种思考方式正确吗?完整吗?还有没有另一种思考方式?这就是“再思”。你已经有了一个“思”,但你针对这个“思”进行“再思”,这就是“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很多,写日记,读书,参加培训,跟人对话,自己和自己对话。

我比较喜欢反思的方式是读书。当我心里面有一个疑问时,回去找来一本对应的书,寻找其中的概念,应用场景,解决的方案。然后对比现在的我条件,是否能用书中的方法来解决现有问题,如果不能,还需要什么才能解决这个新的问题,或者除了所说的方案,还有没有其它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新的角度,而反思的关键是转换角度。刘澜介绍了一个转换角度的方法:换人思考。

我们听得多的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的意思是站在事件中的其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常问的问题是:

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

而换人思考则是把第三方代入自己的位置进行思考,常见的问题是:

如果当时是别人处于我的位置,他会怎么做?

换人思考,可以跳出自己的局限,实现换一个角度思考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换人思考在实际工作中对我帮助很大。比如我负责某个区域市场,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对区域情况做决策,经常遇到一些难以决策的问题。比如某个展会商联系上我,邀请我们参加展会,我是参加还是不参加呢?

除了考虑投入和产出外,我还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的leader面对这个邀请,他会怎么做?当自己在心里面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位置就去到了leader的位置,用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一下子心里就有答案了,然后按这个答案去执行。

反思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正如我们每天走路都不用思考先踏左脚还是先踏右脚一样,把反思变成一种肌肉记忆。

———内容参考刘澜的《领导力·解决挑战性难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思的本质:思之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