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在国产片里,看到这样一部立意高远、感人至深的一部电影了。
四代人的故事,整整贯穿了一个世纪。从清华学堂到西南联大,再到近代的清华大学,高等学府永远都是这个时代的希望。
很幸运,在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西南联大为祖国保全了中国最优秀的教授、学生,他们对于我们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大概只有鲁迅先生口中的“脊梁”能配得上了: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这些人,才是社会之光,希望之光。
抗战时期,为了躲避侵略者的轰炸,吴岭澜老师在云南的山洞旁给学生上课。就在这容不下一张书桌的年代,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道出了曾困扰他的问题,以及他的答案:
“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这是泰戈尔的诗。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这段话,在简陋的山洞旁,在轰炸机的扫射下,为在场的学生上了最好的一课,让他们在困苦中找到自己的信仰。
人生对于每个决定,上帝其实都会给出一个简单舒适的“选项”,那个选项可以让你明哲保身、可以让你对他人置若罔闻。
如果王敏佳可以对老师的生活境遇无动于衷,也就不会落得一个被批斗最终终身毁容的下场;
如果沈光耀选择回到他富裕的家庭,或者选择出国躲避战乱,也就不会落得与军舰同归于尽的下场;
很多人说看不起李想,因为他为了自己能去支边而不和王敏佳一起承担。
其实我倒觉得这个很真实,因为在那样的时代里,想哪怕站出来说一句很普通的话、做一件很普通的事,都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是英雄,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本身也是像他那样被时代裹挟的小人物。
自保是人性。
但当沈光耀看到战火肆意伤害中国人的生命,甚至不能容下一张课桌的时候,他毅然下定决心,不顾母亲的严辞反对投身空军;为了多救活一个孩子,不顾被敌机锁定位置的危险,绕道去给贫穷的孤儿们投喂食物,救了差点饿死的孤儿陈鹏;
陈鹏不顾特殊时期的规矩与世俗,毅然救起倒在血泊中的王敏佳;
他们逆流而上、反其道而行,不顾时代的潮流,不顾投机的“教诲”,遵从内心的所想,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从而照亮了整个时代,散发出的耀眼的光芒,撑起了整着时代前进的脚步。
不问世俗,无问西东。
又回到了开头张果果的那句自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反观现在,有多少迷茫的大学生,终日拿着国家的补贴、父母的积蓄,衣食无忧却沉迷于游戏的虚拟世界,不求学问,当他们拿着混到的毕业证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甚至连健康都被剥夺了。
我从小家境不好,一直比别人多一份要强。在大学的环境里,我真的很迷茫:周围的同学都在谈游戏、谈女孩、谈聚会、谈逃课,我只能默默地走进不要钱还有空调热水的图书馆。
很感谢那个迷茫的大学时代我的选择是对的。
如果你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那么就去读书吧。
如果不知道读什么书,那么就选这三类好了:自己感兴趣的、自己专业书目排行榜(可以在当当上看排名)、名著。
鉴于很多朋友私信我如何读书,我将在下篇专门写写看书的文章,包括书籍的选择、书籍的免费获取途径、读书效率的提升与电子笔记的整理。
喜欢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头的那句话:“如果提前了解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会还有勇气前来?”
你的答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