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了之后,我回头看自己当年所谓的‘完美主义’——上大学时还挺以此为荣的,说我这是高标准严要求,可我现在认为,真的完美主义者是个缺点。”
徐海瑛女士,诺华集团中国区CEO。诺华是全球五百强中领先的医药健康企业,业务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28000位全职员工。数据显示仅2012年,全球有超过12亿患者受益于诺华的产品。
翻开徐海瑛的履历,不禁让人艳羡。她出身乡下,故此别样用功,以河北高考状元的成绩进入北大;25岁毕业,成为一家时装公司的销售经理;29岁,进入北京一家集团客户公司,四年四次晋升,成为集团的管理者;现今又任诺华中国区CEO,成为全球财富500强中仅有的4%的女性CEO中一员;与此同时,她还是四个孩子的母亲,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如果说,上天真的对个别人宠爱有加,此时的徐海瑛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了,事业、家庭,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顺遂人意。
可人生像在大海上航行,你不知道每一秒会发生什么。有时,看似风平浪静的海面,却潜伏着冰山暗礁。近日,身为总裁读书会联合发起理事、实战商学院高级导师的徐海瑛,却讲述了她的一番遭遇“痛点”的人生心路。在她35岁时,一件事曾给她当头一棒。
而又是一本书,让她一次次闭门思过后,悟出困境所产生的根因皆在自己内心的不成熟。今天,已有如此成就的她,已将这本书长放于案头……
我甚至曾尝试“小计谋”
这一切,源于一次原本让她欣喜若狂、以为会大干一番的晋升。
那年,徐海瑛接到一个非常让她激动的任命——成为所在集团健康公司的总经理,其中的重头项目是一家中美合资的心血管病医院。“我拿到这个任命的时候,欣喜若狂。我觉得我的机会来了,能够证明我很能干、能够证明我在做一个伟大事业的时候来了!”回忆那段心路历程,徐海瑛仍历历在目:“我兴冲冲地去上岗,可是却发现,迎头的困难是那么多……”
这家中美合资公司的股权比例是50%对50%。“了解生意的人都知道,50、50是一个充满危局的布局。中层管理人员各怀心思,因为他们不清楚,大股东到底都在想什么?我的职位,上面有董事长,下面有运营总经理,我是在中间的那一个。然后我看到,我们业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牌照到融资,从基建到设备购买,到团队的组建……看上去似乎是有一个已经存在的组织,但是一切都那么地无从下手!”她强调式地说:“对我来讲最大的挑战是,35岁的我,不清楚这样的一些盘根错节、需要许多协调沟通的事情,该从哪里下手?”
为此,徐海瑛尝试过很多小“计谋”——去找各个董事寻求帮助,和中层管理人员去交流;甚至,试图通过小心思,把中层管理人员团结到她周围,为她所用……但这些,都不太管用。“于是,我开始夜不成寐,过了两个月之后,我的血糖开始高上来。”
此时的徐海瑛,陷入了深深地迷茫之中。“我所有拥有的这一切,我所练就的这些职业素养,当给我一个更复杂的局面、更大的盘子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办法操纵它了。”她开始怀疑自己,“我不清楚我是不是能担起这个担子,我也不知道这家企业能不能在我手上焕发光彩”……
那一瞬间,我自愧不如
后来进入诺华,徐海瑛有一次与来到中国的集团董事长聊天。“我就想请教他一个问题,我说Daniel,你能不能给我分享一下,你带领诺华走到如今的程度,你自己成为一个全球所注目的商界领导,你的经验是什么?当时我还提到了另一件事,问他为什么能把那件事情做成?”
“他当时愣了一下,说,哦,这件事情过去了之后,我不太记得细节了。而且我这个人基本上是,做成一件事情就放下它,一直往前看。同时我要纠正你,并不是说我一个人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而是我们有一个很强的团队,是我们有非常非常优秀的科学家。”
听完这话,徐海瑛当时便喟叹道:“真正了不起的人,他的内心是谦卑的,是认可别人的成就的。在那一瞬间,其实我很惭愧,我是觉得有的时候,我做不到这一点。”
她恍然大悟,“是不是一个领导,任何时候,都比你的每一个手下聪明?你做的决策建议比他们都强?真的不是这样的。特别是我有幸在诺华这样的组织工作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渺小。对每一件事情,我们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会有不同的视角,很多时候他提出的建议,都会比我高明得多。
“比如一个新药上市的时候,研发科学家和医学部的人,他比我更了解这个药在哪一些疾病领域里头,对什么样的病人更管用。我在做品牌的同时,他就非常清楚该怎么样去传播我们这个药物的价值。在很多的时候,我是个倾听者,我在从我团队的每一个人身上学习,去得到体验。”
无独有偶,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有一段话,让徐海瑛印象深刻。他说: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0000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加到5万至10万人时,仅是心存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带领他们。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不同的组织规模,人生不同的职业阶段,真的是需要有不同的状态。”
看来,我需要心灵的成长
但徐海瑛反思,“那是不是每个人在身先士卒之后,都能够退到队伍的后面,像拜佛一样的心态,去感恩自己的员工的呢?我觉得真的不一定,对我个人来说,我吃的就是这个苦头,我很多的时候,都是还有一点点出风头的心情。即使到今天,我也不能够完全地、全心全意地用拜佛的心,对待我的每一个员工。我是个急躁的人,有的时候仍然会犯错误,仍然会非常着急地去跟人家说话。”
曾经历困顿难眠、百感交集,又经过了长期“思想争斗”“脑中打架”,突然有一天,朋友送了她一本书——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徐海瑛从小是个爱书之人,在不惑之年,她也希望从书中找到疏通心结的答案。于是她便开始伏案阅读,正巧撞到了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老子的原文,犹如一把密码钥匙,一下解开了徐海瑛心中的疑惑!徐海瑛在总裁读书会用了四个字描述当时的感觉——醍醐灌顶!
“我面对着这句话,就发现我自己的内心,在当时那些困局的时候,其实在意的是我个人的成败、荣辱,是我自己个人在这个团队中的信用、威信,是我自己能不能够对董事会去交差。更多的时候,我是困在这样的一个念头里。”而实际上,在新的人生阶段,带团队做业绩,并不是靠功自居、单打独斗,而是用如水的心态,去滋养、去学习、去欣赏你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推着他们向前走,整个团队才有前进的力量。而自己,则退得越来越往后,后到没有你自己,才可能真正做好一个Leader。
“我回望我自己,35岁之前这十年的职业生涯,我靠什么走过来?我发现我靠的是自己的小聪明,我靠的是自己那种不放弃的坚持,我靠的是还不错的学习能力,我靠的是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那种情结。”但是,“我们之前成功的东西,可能成为我们后面的羁绊。特别是你的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你自己是不是能够不断地突破自我,把自己带到一个新台阶上去,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上善若水’在你职业生涯的某一个阶段非常非常重要。”
因此,徐海瑛坦言,提升你的心灵,扩充你的胸襟,这更加重要,也只有靠自己。
徐海瑛在总裁读书会透露了自己的一个“私密行为”:“每当我犯错误时候,我会回到自己办公室,给自己三分钟的反省。我经常会提醒自己,‘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有这样一个念头在的时候,行为就能很快纠正。至少比不懂这个道理要强得多。”
“由此我就发现,我需要一个心的成长,心智模式的成长,心灵力量的成长。从那时开始,建设我的心灵成为我第一要务。我非常非常感激《老子他说》这本书,如果没有它,我可能一直也很难走进《道德经》的世界。因为《老子他说》这本书有很多的故事,从春秋战国讲到宋朝、明朝,用非常丰富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道理后面,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呈现。所以我就很快读了进去。其中受益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这句人人皆知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这只是中国人的思想?不
那么,“是不是只有中国人这么看,是不是只有中国的智慧才认可一个领导人要先人后已,特别是在面对功劳、鲜花、掌声的时候?其实也不是这样。我看了很多西方领袖的传记,他们大部分也都会有这样的心胸、特点。
徐海瑛曾去查过西方的管理学和领导学的经典。“有一位1970年代的心理学家,他有个‘胜任力模型’,简称‘冰山模式’。他说,平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处事待人,很多时候大家看到的,是你的技能、知识。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由什么决定的?其实是像冰山底下,伏在水底、你看不见的那些部分。那冰山下面的是什么?最底层的是个人特质,就是你的价值观,你自己的兴趣、爱好,你自己的动机。在此之上才是你的社会属性,是你一般倾向的一种行为模式。所以,你只有底层做得比较扎实的时候,上面那些行为或是知识或是技能,才会自然地呈现。”
“我们中国人讲,‘起心动念’。那么我们在领导岗位上,你的每一言,每一行,其实都在无时无刻的不影响你,不在影响你周围的每一个人。
“我记得原来我在前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们的CFO也给我们分享了个‘齿轮模式’。大家想象一下,一系列的齿轮,它是怎么传递力度的?最上面的那个大齿轮,基本上是一个组织的领导者,然后下面有无数的小齿轮,逐渐地往下变小。但是上面这个齿轮,其实你动一点点,比如一毫米,你看到下面传递到第四层、第五层的那个齿轮的时候,它已经在飞速旋转了。”
“所以,我们能不能够举手投足之间,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对的,这是需要强大的心灵力量和思想力量作支撑的,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心智模式如此的重要。作为一个领导人,作为一个企业家,修身养性,我真的认为是比任何一件事情都重要的。”
“我记得张瑞敏先生在香港接受一次采访时,记者曾问他,您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为什么能够成为这么优秀的企业家?张瑞敏当时说,我认为企业家要学习哲学。
“我看这段对话的时候还是很早之前,当时还不是特别懂,难道是为了显示自己很有学问才说让看哲学吗?时至今日,我快50岁的时候,我真的同意这句话。而且我觉得,我们每一个带队伍的人,哪怕你带3个、5个、10个,100个,1万个,可能都是需要学习哲学的。
“那么作为中国人,《道德经》这个哲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宝库。刚刚谈到,我们如何成就别人,那么成就别人的时候,我们的担当该怎么来平衡?好多人会说,老子提出这个‘无为而治’,是不是就不做什么了呢?我自己个人的体会,无为而治不是说不作为,他只是在说,你要顺应规律。比如,成就别人对一个团队的领导多么的重要!去认识每一件事情本质的东西在哪里,然后你去顺势而为,你的成功就更加地容易。”
“所以,感恩老子,感恩《道德经》。《道德经》这本书,在十几年的历程中,它一直是我的案头书,时不时地我会翻阅它,时不时地去按照它来检视我自己。但是我仍然做得非常差,这个《道德经》里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我可能是中士的那种。就是说,我知道这本书多么的了不起,我也会经常的去学习它,但是真的去对照它实践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力度还是不够的。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仍然从中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