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2016-04-21薛定谔的七薛定谔的七
最近复习阶段被虐的够呛,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做“十门课800多个知识点群殴至死”,今天跟九爷聊起这事,九爷说要多出来吃饭,多出来喝茶,深以为然,确实效果显著。
为啥出来吃个饭喝个茶,读书和写字的效率都会大大提高呢?散散心以及聊天聊high了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我们这样有理想有追求的好同志肯定不能止步于此,肯定要从生理心理的角度好好挖掘一下,搞出点理论基础来。
读书和写东西本质上都是认识和思考的活动,要搞明白怎么提高效率,首先得搞明白大脑运行的基本原理是怎样的。
先来做个练习题:
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整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无法确定
答案是什么?
OK,美女看个几十遍就差不多了,可以往下翻了。
答案是A,但调查显示80%的人选了C。为什么?
做法很简单,安妮的婚姻状况有两种:已婚或未婚,代进去就是了。
小学生水平吧,但绝大部分人碰到这种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时,并不会去做穷举分析,哪怕仅仅只有2种情况,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认知吝啬”。
各种类似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是个极其懒惰的家伙,能不用脑时坚决不用脑,该用脑的时候可以躲懒也坚决不用脑。比如描述详细、有场景感的信息容易记住;比如最先发出的信息影响力最大(比如彭宇案);比如半年前发生的事情不如昨天发生的事情影响力大;看电视看电影喜欢贴标签找好人坏人,剧情不能太出乎意料把人气人物拍死了,等等。
不要让人思考,是媒体和产品的基本素质,学会玩这种把戏,就算是入门了。
但对想学点东西的人来说,大脑这种懒惰的特性简直就是个噩梦,就像某个大学老师的名言一样:学不好只有3种可能——手里有个手机,心中有个傻逼,旁边有个逗逼。
咦,为什么手里有个手机的影响会那么大?刷朋友圈打游戏的时候怎么就不“懒惰”了?
这就要说起大脑的另一个特性了——奖赏机制。
当我们做对了一件事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让人感到快乐的物质,鼓励我们继续做下去,恩,很多瘾就是这么来的。
听说看内啡肽走路也会上瘾 :)
如果能够不断重复的获得奖赏,就有另一个专有概念了——心流。心流的基本要素是不断重复的活动;有即时的反馈;逐步增强的难度。
如果这样不大好理解的话,想想游戏打怪升级就明白了。
85级了让你去打小野猪肯定没意思,但单挑精英怪老是一招被秒也无法让人玩下去。
做得好的游戏,都是心流应用的大师。
最杀时间朋友圈,也是个典型的例子——相对于看了就心烦的课本,朋友圈的每个小红点都会带来新的惊喜,跟开宝箱似的,当然就更有吸引力咯。
(还有那么多小红点不点掉会死星人……)
好了,认知吝啬和奖赏机制两大特征知道了,如何学习更有效率也就出来了,学习就是一边对抗认知吝啬,一边利用奖赏机制的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始终尝试在“学习区”进行学习。
什么是学习区,大致画了个示意图,直观很多吧。
这个和健身的基本理论相似,如果一次运动之后,没有肌肉的酸痛,说明这次的强度远远不够,不会带来身体机能的增长,顶多就是维持。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始终没有心力消耗的表现,说明一直在舒适区,只是在简单的提取记忆,并不会学到任何新东西,而如果玩过火了直奔恐慌区,那……
就跟把健身的目标定成美队一样……
能做到这个,不管怎么学习都会有成效了,不管是躺着趴着,还是吃薯片看电影……
但只做到这个,顶多变成人体图书馆,除了参加竞技节目,显然并没有什么卵用,毕竟我们还有维基百科。更高一层的是知识的广度迁移,比如拿物理学去解释经济现象,拿打牌去解释投资策略等等。各行各业的牛人,无一不具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广度和极强的知识跨界能力,至于怎么实现嘛……
啰嗦结束,我又要去被群殴了……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