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年10月31日,这是天主教诸圣节的前一天,威腾堡教会的(德语:Wittenberg)的马丁.路德(德语:Martin Luther)修士拿着他用拉丁文写下的《95条论纲》,钉在了教堂的大门上。这并不是马丁.路德修士第一次质疑、反对赎罪券。同年9月4日,路德写下了《97条论纲》,并征求学术辩论,但并没有引起重视。然而,原本只是期望进行学术辩论的路德怎么也没有想到,这《95条论纲》成为了后来改变整个欧洲政治、宗教、文化的宗教改革的开端。
今天是2017年10月31日,就在很多欧美国家都在穿着奇装异服准备过万圣节的时候,而在德国却是另外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
2003年11月德国电视二台ZDF播出了一档《最伟大的的德国人(德语:Unsere Besten, 直译:我们当中最好的人),德国公众可以通过明信片、SMS(短信)和互联网在300多位现当代名人当中进行投票。
最终结果是:
1.康拉德·阿登纳,1949年至1963年西德总理(1876–1967)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领袖、新教之父(1483–1546)
3.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1818–1883)
4.索菲和汉斯·朔尔,白玫瑰青年反纳粹学生(1921/1918-1943)
5.维利·勃兰特,1969年至1974年西德总理,施行东方政策(1913–1992)
6.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曲家(1685–1750)
7.约翰·沃夫冈·冯·歌德,作家 (1749–1832)
8.约翰内斯·古腾堡,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者(1400–1468)
9.奥托·冯·俾斯麦,政治家,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首任首相(1815–1898)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理论物理学家,发现广义相对论(1879–1955)
在德国人眼中,马丁.路德这位500年前的宗教改革领袖在他们心目中仅次于二战后西德的首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德语:Konrad Adenauer),是近代最伟大的德国人。
为什么在德国人心中,马丁.路德的地位如此之高?而且是跨越了500年,仍然在人民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呢?试问,在今天,世界上还有哪些事,哪些人会被纪念500周年?
关于马丁.路德以及宗教改革,实在有太多太多内容,但是今天我想要给你分享一些,关于马丁.路德我来到德国所见、所闻、所思,我想,有这样几件事应该让你知道。
一、马丁.路德到底改变了什么?
1.信仰自由——宗教与政治格局的分化
2.民族自由——德意志语言的统一
3.婚姻自由——教会牧者同样享有结婚的权利
二、为什么马丁.路德能够宗教改革成功?
1.现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强有力的政治保护者
一、马丁.路德到底改变了什么
马丁.路德(德语:Martin Luther, 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于十六世纪初发动了宗教改革,促进基督新教的兴起。因此,马丁.路德也被称为新教之父,而基督新教现时全球约有10亿信徒。看到“10亿”这个数字,你可能就能够想象到,为什么这个人那么重要了。
那么从具体上来看,马丁.路德改变了什么呢?
1.信仰自由——宗教与政治格局的分化
既然是宗教改革,那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宗教信仰层面。从拿撒勒人耶稣开始,有基督教兴起,到马丁.路德时期,在这1500年间,基督教从一开始被罗马帝国迫害到成为罗马国教,后来即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教廷仍然掌控着整个欧洲,期间虽然有几任欧洲的君主、甚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想要与罗马教廷抗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罗马教廷掌控着的不止是教会,更是当时欧洲人民心中神与人之间的代理人权,君王要登基,都需要由大主教或者教皇来亲自加冕。而当国王、皇帝想要与之抗争时,罗马教廷就会拿出他的杀手锏——绝罚:开除、废黜、放逐该君主,由于在那时从人们到君主都是天主教徒,被开除教籍的君主,也就会很快失去贵族和人民的支持,因此失败是注定的,比如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德语:Heinrich IV,1050年11月11日—1106年8月7日)。
然而,马丁.路德这个贫民出身的小修士为什么能撼动整个罗马教廷的权威呢?
因为他使用的是真正能够与腐败的罗马教廷对抗的武器——《圣经》。
如果用尽可能简练的话语来描述基督教的教义的话,那就是:
人是有罪的,神是公义的,因此,凡有罪就会有死亡;
然而,神也是慈爱的,祂让祂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成为全人类的替罪羔羊,让一切相信耶稣基督的人,以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人,可以不再担负罪,得与神和好,得享永生。
然而,当时的《圣经》是拉丁文的,除了神职人员和一些贵族之外,没有人看得懂,而在解释圣经的时候,罗马教廷加入了炼狱的教义,指出不完全的信徒死后要在这里接受暂时的惩罚,炼净以后才得上天堂,而有功德的信徒则可以直接上天堂。那么什么是功德呢?刚开始就是做善事,到了后来十一世纪十字军的时候(打仗可是需要很多钱的),干脆用赎罪券的形式,让信徒能以金钱的捐献赎买将来在炼狱的苦刑,还可以给已经死去的人代购赎罪券。一句俗语说“银币叮当落进箱底,灵魂雀跃跳出炼狱”。
路德是一个相当认真的人,他非常遵守修道院的会规,但他发现自己在很多细节的事情上以及心灵的深处仍然有罪。很多在别人来看实在微不足道的事情和想法,他按照上帝的标准来省察,发现都是罪,那就一定要忏悔才能得赦免,于是他花了很长的时间认罪告解,甚至让听告解的修士都不堪忍受。但即便如此,也肯定还有自己忘记了,或者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罪,着让他对自己能否得到上帝的拯救产生怀疑。他常常陷入灵性的黑暗。
也因着他对神的话语这样执着、认真、虔诚,让他在后来终于明白《圣经》关于得救的真意。其中,他的思想最重要的来源是下面这段《圣经》经文:
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中文和合本,罗马书1:17)
路德自己后来这么解释:
我极其盼望能理解保罗的《罗马书》(《新约圣经》中的一卷),一切都很顺利,唯一不能解决的就是“上帝的义”这个用语。我一直以为它是指上帝大公无私,凡行不义者祂必惩罚的意思。我虽是一位无可指责的修道士,但在上帝面前我仍是良心不安的罪人,我也不知道我的善行能否平息祂的怒气。因此我不爱这位公义而震怒的上帝,相反地我恨恶祂,并向祂发怨言。但我还是紧抓住保罗的话,誓要弄清楚祂的意思。
我日以继夜地思索“上帝的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到正是靠着“上帝的义”,上帝通过恩典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时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从前“上帝的义”令我闻而生厌,现在它使我在更大的爱中有说不出的甜蜜。保罗这段话使我进入天堂之门。
如果你真相信基督是你的救主,你就立刻有了一位恩典的上帝,因为信心带领你进入并打开上帝的心思意念,你就能看见完全的恩典和丰富的爱。在信心里看上帝,你就看见他为父、为友的心肠,其中没有愤怒,全是恩典。那看上帝是愤怒的,没有正确地看见上帝,而只是看见一层帘子,好比有一层乌云遮住了他的脸”。(Roland Bainton, 1950 & 1978,"Here I Stand: A Life of Martin Luther", Abingdon Press, p49.译文参照陆中石古乐人译译林出版社,p49)
“靠着上帝的义,上帝通过恩典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这是路德的神学观的基石。后来,从这个思想衍生出来对赎罪券的否定,进而对教会和教宗的赦罪权柄的否定,对教会礼仪的否定,从而与罗马教会分道扬镳。路德说这个想法是他在威腾堡修道院的塔楼上的书房里面领悟的,称为“塔上经验”,他说比起后来的九十五条等等事情,这才真正是他的人生转折点。
这个领悟对他自己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有很重要的个人意义,在他的属灵黑暗里面开出一道亮光。他一生后来仍然会经历属灵的黑暗时期,他会陷入一种光景,怀疑神的恩典和慈爱。但当这种情况再出现的时候,圣经就成为他的帮助,成为他的信仰的磐石,因为他在中间看见神包含恩典的义,而不再是一位震怒的神。
而在人与神之间,只有耶稣基督是中间的担保人,而非教皇;每一位信徒都是祭司,而非只有教堂里神父才是。
人们有自己形成判断的自由,不止在信仰方面,也包括在世俗方面,不管是在德国,还是在别的地方。
这些信念使得德国从此存在两大教会,与统一的信仰同样一去不复返的是帝国的旧制度,王侯,城市,整个地区,都接纳了路德的信条。他支持成立早期近代属地国,从这层意义上来看,路德推动了德国的联邦化。
2.民族自由——德意志语言的统一
1521年,路德将《新约圣经》由希腊文(圣经新约圣经原文是希腊文)译成德文。然而,在路德以前就已经由地问翻译,到1518年为止它14次被译为标准德语,4次被译为低地德语。但这些翻译都是基于拉丁文翻译的,路德则是从圣经原文开始翻译。仅仅11个星期,他就完成了《新约圣经》翻译的初稿,他并没有逐字逐句的去翻译,而是按民众说话的习惯翻译,把《新约圣经》里的内容向大众传达了出来。1522年9月初次出版。此后他又翻译了旧约,1534年算是完成了全部的翻译,但他一生都继续致力于改进完善《圣经》的翻译,字斟句酌,殚精竭虑。他使用下萨克森的官话为基础,融入一些生动的地方语,用于丰富、深刻,他的《圣经》翻译为地问的规范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德语中名词的首字母都是大写的,这就是从路德翻译圣经时期沿用至今的习惯)。至今德国新教徒仍然在使用多次修改后的路德圣经(最后一次在2009年)。
德语不像中文有如此之长的历史,在路德翻译圣经之前,在德国几乎没有统一的文字,因此路德对于圣经的翻译,使得德语得以跻身世界语言之列,这成为德意志语言统一的基础,也成为了德意志人争取民族自由的基础以及纽带。
日耳曼语言学家米歇尔.克诺和(德语:Michael Knoche)解释说:“路德翻译的《圣经》不仅在地区范围影响了新教运动,而且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最终影响了整个德意志民族。他的语言就成为了文学语言,有趣的是,这种作用还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天主教徒。”
他翻译的《圣经》为一个依靠语言维系的民族奠定了基础,路德同时完成了分裂和统一,他留下来的遗产将为德国人数百年的历史打上烙印。
3.婚姻自由——教会牧者同样享有结婚的权利
路德的首次论婚姻的课题,是在1519年完成〈论婚姻价值〉的讲道,此后在1520年路德写《教会被掳于巴比伦》亦对此课题详加阐释;及至1521年路德又写了一篇《论修道誓愿》,反驳修士的独身;到了1522年路德以一篇更长的篇幅,再次申论并宣讲婚姻的层面。
路德在《教会被掳于巴比伦》中论述说:
——婚姻是基督和教会的预表。
——婚姻是神所设立的。由神所定的生活方式。
——不可禁止嫁娶,执事,神父,主教或其他受了圣职之人的婚姻,都是不能作废的。
——至于人是否可离婚,还是一个未决的问题。
——把婚姻看为圣礼,完全没有《圣经》的证明
1525年6月13日,马丁.路德与一个于1524年从修道院中逃出来的修女凯瑟琳.冯.波娜(德语:Katharina von Bora,1499年1月29日-1552年12月20日)订婚,6月27日两人结婚。对路德来说,这是他对理论的实践。凯瑟琳在他困难和抑郁时期帮了他很大的忙,她在家里收留学生,以此来赚钱度过贫困时期。
他们的婚姻为当时社会树立了榜样,重申教会牧者同样享有婚姻自由。教会史学家托马斯.考夫曼(德语:Thomas Kaufmann)说到:“路德与凯瑟琳的婚姻,首先意味着宗教将性欲恶魔化的终结,牧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都是一个爆炸性消息。“
二、为什么马丁.路德能够宗教改革成功?
事实上,马丁.路德并不是第一个想要在天主教中进行宗教改革的人,捷克的扬.胡斯(Jan Hus ,1371年-1415年7月6日),英国的威克里夫(John Wyclif,约1320年—1384年)等,都向赎罪券以及教皇提出过质疑和反对,他们都是宗教改革的先驱者。
但他们都没有取得像路德那样的成功,为什么呢?因为除了路德本人对于《圣经》真理的领悟之外,他还有其他先驱者没有的一些要素:现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强有力的政治保护者。
1.现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在文章开头《最伟大的德国人》评选中,排名位置仅次于巴赫、歌德,却高于铁血首相俾斯麦和爱因斯坦的约翰内斯.古腾堡(德语:Johannes Gutenberg,约1400年-1468年,)是现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之所以要加入“现代”二字,是为了要跟中国毕升的胶泥活字印刷术区分开。对于中国来人说,印刷术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事实上,毕升(990年-1051年)所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一直没有成为中国印刷史的主流。应该说,毕升的发明相当先进,甚至有些超越时代。然而,从工作量来讲,除非需要印刷很多种不同的书,否则活字术对效率的提升有限。另外在毕升的年代无法做到烧制的胶泥活字都特别整齐划一,因此几百个字拼成一个版,印出来的书,字对不齐,不好看。再加上烧制出来的类似陶器的活字强度不够,印不了多少张就会损毁。因此,活字术并没有在中国普及,毕升之后也鲜有人改进它,这样它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就不是很大。
那么,为什么大家对古腾堡的评价如此之高呢?首先他发明(或者说再发明)的不仅仅是一种采用活字印刷的方法,而是一整套印刷设备,以及可以快速大量印刷图书的生产工艺流程。其次,古腾堡发明了一种一种大量铸造一模一样的铅锡合金活字的技术,这使得排版印出来的页面非常整洁美观,这比毕升的一个个手工雕刻胶泥活字的做法效率高多了。此外,古腾堡作为师傅,带出了一大批徒弟,他们作为印书商将印刷术推广到了全欧洲,这不仅让图书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开启了欧洲重新走向文明的道路,并最终摧毁了一个在文化上封闭、技术上停滞不前的旧世界。
等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时期,德国境内已经有400多家印刷厂了。因此,有人把路德原本只是想要进行学术辩论的、用拉丁文撰写的《95条论纲》翻译成了德语,并印刷了成千上万份,使得这篇文章立刻不胫而走,传遍德意志和整个欧洲。
而后来路德所翻译的《圣经》也借由现代活字印刷术能以比较低的成本,进入千家万户,让更多的老百姓都可以读到、听到《圣经》中的上帝的话语,打破了原来罗马教廷对于《圣经》的解释垄断权,这对整个宗教改革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
当时还发生了欧洲史上第一场宣传战,两边阵营是宗教改革家的拥护者和反对者。这场漫画大展以各种手段展开,就连文盲也牵涉其中。
2.强有力的政治保护者
如果没有这位保护者,那么宗教改革早就胎死腹中了。路德在政治上最重要的保护者是萨克森的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德语:Friedrich III der Weise,1463年1月17日-1525年5月5日)。
何谓选帝侯呢?选帝侯(德语:Kurfürst)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中"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这个词意指拥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
而具有该选举权利的仅有两大阵营中的七个诸侯,他们是:
三大教会诸侯
——美因茨大主教
——特里尔大主教
——科隆大主教
四个世俗诸侯
——波西米亚国王
——莱茵兰-普法尔茨伯爵
——萨克森-威腾堡公爵
——勃兰登堡伯爵
马丁.路德所找到的政治上的保护者,就是当时的七位选帝侯中的萨克森-威腾堡公爵——腓特烈三世。
1502年,腓特烈三世在其官邸所在地威腾堡创建威腾堡大学,并于1512年聘请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和梅兰希通主持学院。
当路德与罗马教会决裂后,腓特烈仍坚持要对路德听证以后才能够判他是否有罪。当罗马教会已经下了判决,他便求助于世俗政权,神圣罗马帝国的新皇帝查理五世,经过许多努力,路德被传讯并得到安全保证。
在1521年4月17日的沃木斯议会中,路德当着所有王宫和帝国城市代表受审,他最后一次被要求反悔。在思考一日之后,他拒绝反悔,除非有人能够通过《圣经》指出他的错误,但这并不是一个辩论会。据说,路德说了这样的名言:“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求神帮助我,阿门”。
最终德意志皇帝查理五世发布宣判,“路德是教会和帝国的敌人”,因此路德只能在短时间内自带随从离开,任何人只要在此后捉拿到他,都应将他交出来。
而在路德返回威腾堡的路上,腓特烈再次出手,派士兵假装绑架了他,并把他偷偷藏在路德年轻时居住过的埃森纳尔(Eisennach)附近的瓦尔特堡(Wartburg),化名约克。他在那里隐居了将近一年。
在被选举出来的皇帝面前狂妄自大是选帝侯的自由,腓特烈为被通缉的路德在城堡里面备了房间,路德在这里衣食无忧。避难期间,路德的文章传遍了整个欧洲,他不知道等待的时间会有多长,于是在这里翻译了《新约圣经》。
从威腾堡传播出来的不仅仅是《圣经》,还有路德新教的教义,然而如果没有萨克森的选帝侯腓特烈三世的庇护,两者都不可能成真,因此也就不会有福音派。
总结:
一、马丁.路德到底改变了什么?
1.信仰自由——宗教与政治格局的分化
2.民族自由——德意志语言的统一
3.婚姻自由——教会牧者同样享有结婚的权利
二、为什么马丁.路德能够宗教改革成功?
1.现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强有力的政治保护者
就像文章开头我所说的那样,要说要写的实在太多,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帮助你看懂马丁.路德以及宗教改革。
一个重要的改革,并不是头脑中想想就可以,它需要改革者怀揣着远远比自己本身更大的目标坚定不移的前进,那些只想为自己留下功名的帝王将相往往在后世不会被人记起,谁是真的改革者,谁是伪改革者,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就看得出来——”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还是为了更多人的自由“;而有坚定的信念还远远不够,改革者还需要能够促进变革的科学技术,以及能够支持改革的政治、武装力量,人民的支持,否则改革都不会成功。
集齐了所有这些要素,才有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成功及其深远的影响,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位500年前的宗教改革领袖在德国人民心中有如此重要的位置的原因。
参考文献:
《维基百科》马丁.路德,词条
《维基百科》约翰内斯.古腾堡,词条
《维基百科》腓特烈三世,词条
ZDF纪录片《德国人-路德和民族.Die Deutschen Luther und die 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