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阅读和写作 ——透过彭小六打造你知识体系的良性生态圈

最近刚参加完彭小六老师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训练营,参加训练营的学员很多,足够有500人的大群,口号是21天打造你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前后七节课,从最基本的速读到知识管理再到知识体系架构、写作与思维原则和个人品牌战略的课程,环环相扣,一丝不苟,教学进度缓慢适宜,但是我在这个过程中却消化不良。

1.我想弄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课程程序来看,课程层层深入,逻辑严谨,每次听课都有好多干货可以帮自己更好的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可扩展的面非常之广,虽然只有21天的课程,但是这些内容的实践需要210天甚至更多时间去延展。

21天只是一个开始,21天之后的延展才是主要方向,说白了没有人会在21天内成为一个大神,大神的思考方向和思路才是学习的核心,21天的内容爆棚,而我需要从这些内容里分拣属于我需求的东西,而非全盘接受和拿来就用。

从课程实践来看,彭小六用他丰富的写作经验和阅读经验带领着我们学习,毫无保留的放送,然而在第一堂课的实践中,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举个例子,在速读过程中有一个王者速读法的实践,对我而言,我当时就觉得这个王者速读法是个很好的武器,我最需要解决我的时间管理和拖延问题,所以读了几本关于这方面的书,如本田直之的《高效时间法》用王者速读法和拆书帮拆书的方法拆解了核心的几个点并应用到我的现实生活中,在拆解时让我对一些问题恍然大悟,这看来似乎是很接地气的解决了我的很多问题。 然而在这里问题就来了。

《高效时间法》,核心观点是要将自己当作最珍贵的资产去投资,用拆书的方法你会去实践把自己当作最珍贵的资产投资,你下次遇到某个类似的情形会怎么做等等。在人生的很多面向上,在此刻当下你会不会把自己当作最珍贵的资产,你是否打心里最深处就相信自己就是最珍贵的资产?如果内心深处你并不是这么认为的,你做的一些行为的转换只是浅层的短暂的改变而已。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叠加一个外在的行动才会从内在替代一个信念,直到你相信。而不断的拆解和内化的过程中,过快的速度会让你不断的转移目标,而没有叠代的间隙。

快速看来是一个很牛掰的词,快速阅读、快速的取得成功、快速的成为签约作者,等等等等。

然而这些都基于很明确的目标和阶段性的探索和摸索的积累才浓缩成这样一个快速成为某方面专家的结果。但用这个结果倒推让每个人都按照这个路走不一定行得通。

首先,你有没有明确的强烈的目的。 其次,你的积累足够吗?

所以就这两点而言,快速阅读,让我消化不良。

2.但是,我很快就解决了的消化不良问题,因为我找到我消化不良的症结。

与快速阅读产生的不良后果相关联的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

比如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为什么要解决一个问题,我迅速的跟随彭小六跳进一个快速学习的圈子里,想迅速的通过阅读来写作和变现。想像他一样快速的“成功”,但是我没有考虑到我是谁,我在哪里,我的层级在哪里。

那么从一开始我快速跳进一个大圈子里去逮着一个问题问问题本身就是个大问题。比如当我认定我的时间管理有问题和有拖延问题时,我们会沿着这个方向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回头源头去找我们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觉得我的时间管理有问题?我为什么觉得我拖延?

你为什么会提出问题?以及你提出问题的动机是什么,而非简单的切入主题就去寻找答案。这会遮蔽住你的视野,只关注问题,而非问题背后的深层需求。

3. 当我回到源头去探寻我自己,通过读一本书或几本书就不是目的了,我得知道我是谁。

我学习时间管理和想解决拖延的根源是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梦想,实现梦想,我觉得我的时间管理有问题、我很拖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我对我的梦想、对我个人价值没有实现的一种表层挖掘。 我们那么努力的去获取知识并内化的目的是什么?在一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时答案就出现了。 我在填补我的知识空白,我觉得我在很多知识层面是匮乏和欠缺技巧和路径的。

最近在看《乔布斯传》,书中描写乔布斯在小学时被父亲带到附近的农场,当他看见刚生下的小牛就能摇晃着走路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斯议,他那个时候就明白了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动物从生下来就带着天生的能力,并不需要刻意去学习才能获得某些才能。

那么我们是否从一开始就有可能走错了方向而不自知,我们大多数人在某些方面的才能都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不需要为了问题去解决问题,而是应该站在更大的实相上看清楚自己到底在寻找什么,然后才能真正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那么你有没有问过你自己,你为什么要来参加彭小六的写作课? 是为了写作的梦想? 是为了快速赚钱? 是为了快速成名,像小六一样? 在心底深深的问自己想要什么? 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如果你中了几个亿的彩票你还会做这件事吗?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专栏作家了,你还会热爱这件事吗?

沉淀一下,再来审视自己参加这个课程的初衷和过程,才发现我掉进了一个抓取知识的狂热怪圈里,我并不是在享受探索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对未知的探索,才是最重要的环节,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阅读和写作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宇宙,个人知识体系也并非只是一个固定的框架,我们在构建个人体系的行为并不会推动我们朝向某个能预料的可预测结果的方向,而是有很多个面向,无限的可能,就像地球之于宇宙的浩瀚,而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也都有自己的小生态圈,保持对自己的敏感和探索,非常重要。

4. 知识体系有如自然万物一样有着自己既定运转规律的生态圈,良性的知识生态系统才会保持我们写作与阅读正常的运转。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以为获取更多知识就是文明的标志,拔高了自己的高度,而获取知识的暴力行径与茹毛饮血的原始人没有区别,这与我们本身心灵的沙漠荒芜形成一个讽刺性的对比。

知识体系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仅是某些方面的知识量的积累,它更多的是对自然万物知识的探寻、理解、沉淀、渗透和升华。

一本书将知识分为主食、美食、果蔬和甜点这样简单的分类是可以在某个阶段某个层面上帮助很多人去做简单的区分,但是它也形成了一个误区,就是像在刚刚从贫穷迈向富裕快车道的国家里,绝大多数饥饿的人群会将主食作为唯一填饱肚子的粮食,这会引发一系列的相继而来的问题。解决不了深层次问题,而且还会继续恶化。我们所学的快速变现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可以带来短期利益,但是它在适时的时候成为更大压倒我们的巨石。

在知识生态系统中,李欣频老师这样形容:“知识是帆船,而智慧则是船底,要维持协调的比例,否则就会翻船。”

知识体系的架构最根本的应该是知识生态圈的建立,生态圈建立应以智慧为船底,知识为船帆,智慧类的书籍比例应该占绝大部分比例,因为这能帮我们解决很多深层问题,而关于知识层面、技巧层面的问题,才会很容易迎刃而解。

彭小六老师的课程以“工具类”书为基点进行拆解以及构建他的知识王国,确实在这个快速阅读的时代成为很多知识渴求者的灯塔,可以帮助一批人进行快速的知识聚拢、知识构建、知识差异化,但是很多人仍解决不了自己的根本问题。彭小六老师的知识体系架构是他自己的架构,而非广泛意义上任何一个人的架构。

我在这里并不是在诟病彭小六老师的课程,这个课程非常棒,我在这个课程里也有很多收获和学习,我所说的重点是,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差异化非常大,我们需要从自己本身出发去探寻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并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

比如,我从2014年开始,每年我都读书50-100本,而且都是读的国内外最新出版的,在写作领域比较资深的老师推荐的书,包含的范畴很广,但是我读的最多的是关于灵性、智慧、美学方面的书,这些书根本不适用于速度和拆书,并且它们不像很快就能摘到的果子一样可以给我一个很现实的回报,更多时候,它们更像大树的树根一样,只能向地下延伸和扩展,只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支持了大树上面的某个分支的养分供给。

我阅读的速度不能用快慢来形容,快的时候三天一本400页的书,慢的时候一个月一本。我的节奏是按照我需要读的内容来决定的,也无法简单的都归结到某个狭窄的领域。阅读和写作,我更像是在进行探寻,探寻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能成为什么样子,而我明白基本的生态法则,就不会担心未来。

阅读的时候要敞开自己,去接纳更多的可能性,在寻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前,先打开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生命面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为什么要阅读和写作 ——透过彭小六打造你知识体系的良性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