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列绿皮火车

这是个变幻莫测,颠覆想象的时代。

时速300公里G字头高铁,朝发夕至便横穿整个中国。那个快呀,过去想都不敢想。走南闯北,高铁经常是出行的首选。而k字头快速,有点像过去的慢行绿皮火车,可乘坐的机会反而少之又少。

几年前那个夏日,选择回老家的车次,是哈尔滨开往虎林k7027次快速列车,真切体验昔日绿皮火车的滋味。

那年,那列绿皮火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虎林,中俄边境小城——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中苏珍宝岛战役爆发地、昔日中国北大荒核心地,神秘面纱至今未全部揭开。

上车前手机铃声响起,是堂弟从虎林打来的。叮嘱车上要耐得住寂寞与孤独,经常远行的我并不以为然。   

登上列车的那一刻,立刻感觉出这趟快速列车与众不同。软卧车厢竟然无空调,棚顶圆形电风扇左右摇摆着,扇叶吹出的热风有气无力。列车开动不久,在闷热中渐入梦乡。         

也不知过了多久,车厢内一片噪杂。睁开惺忪双眼,车窗外天色渐亮,鸡西站到了。车又启动前行,发觉整节软卧空荡荡的,只剩下我一孤客。

睡意全无,便穿过车厢连接处,推开硬座车厢的车门。冷冷清清的硬坐车厢,浅绿色座椅靠背,稀稀拉拉露出几个后脑勺。从过道这头走到那头,见三五乘客,躺在长椅上睡态正浓,偶尔起伏的酣声打破着车厢中的宁静……

“咣当当”,猛然的刹车声使身体一顿。将头探出窗外,密山站站名赫赫在目。终点站虎林应该不远了。搜百度,只有111公里。想必一个多小时,即可见到久别的亲人。 

那年,那列绿皮火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转身返回。在车厢连接处,无意间瞧见燃煤锅炉室。落后的锅炉,将思绪拉拽回1992年一个冬日的不眠之夜。   

那是第一次回老家,傍晚上的车。记得那天气温零下三十多度,列车穿行在寒风暴雪夜幕中。列车员也是在车厢连接处,挥动着铁铲,不停地往锅炉室填煤供暖,可偌大车厢内温度仍然很低。尽管身穿军大衣,依旧难以入眠。为了驱赶身上的寒冷,和座对面一位林场厂长,打开一瓶60多度的老白干。那一夜,二位素不相识的路人,天南海北神聊海侃。微熏微醉中,度过漫漫长夜,车速快慢全然不知…… 岁月如梭,如旧的列火至今丝毫没有变化。

恍惚间,列车车轮与钢轨摩擦的金属声愈加刺耳,车速显然慢了下来。再将头探出窗外,发觉列车左右,未见相向并行的钢轨。难道列车行驶在单线铁路上。

隐约余下的路程,恐怕需要更长的时间。霎那,内心有些焦虑,不知如何打发时间。

翻开一本书,却难以屏息凝神。想听听广播,或许车上乘客稀少,列车员懒得播放。双眼只好呆呆地望向车窗外。

刮进车箱里的风,轻柔打在脸上舒服极了。以往一闪而过绿油油的稻田、铁路旁笔直茂密的杨树、河边草地上低头吃草的群羊、无名小站卫星城、兴凯湖……如同舒缓展开的风光长卷,延绵不断,富有诗情画意。

莫非是上天有意的安排、巧然中的必然,在这趟列车的慢行中,有了与以往截然不同、与以往无暇顾及的所有。其实,人生的旅途何止不是这样。如意不如意,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冲突,时常会破坏我们的心境,让我们躲闪不及,关键在于用正确的心态对待罢了。   

中午,列车缓缓驰进终点站虎林站。算下来,短短111公里路程,这趟列车跑了近四个小时,平均时速不及40公里。

那年,那列绿皮火车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酒桌上,堂弟解开了迷底:这段单线铁路,是王震将军麾下铁道兵,1958年在被苏军拆除的路基上重新铺设的,运送国家当时急需大米、木材等物资。或许出于军事上考虑,以后没在铺设复线。     

正因单线铁路的存在,让我真真切切感受了一次慢慢行、等等心的旅程,以及直面绿皮火车为之所动的悠然惬意。仅此,足平生难忘。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年,那列绿皮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