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进合击的策略来,看大明王朝的萨尔浒之战的大败

萨尔浒之战是大明与后金最为关键的一战,是决定着大明与后金的国运之战,大明最终的败亡、满清入关、神州陆沉、华夏深受腥臊蹂躏几近三百年、乃至中国近现代的落后与被动无不是不由此战而始。所以此战最能引人痛惜与哀叹。大明在万历三大征后,国库几近枯竭、军力也业已疲惫,此战几乎动员了大明能动员的剩余所有精锐力量与物资。现抛开其它一切因素,单从大明分兵合击的策略来看此次战争。

从分进合击的策略来,看大明王朝的萨尔浒之战的大败_第1张图片

分进合击作为一项军事策略,有利于行军、利于合围、利于激发军队各部的积极性等众多优点并在以往的中原华夏内部战争中多次发挥其效力,然对待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却有诸多不妥之处。内部战争都是以步兵为主,双方兵力集结行动速度都差不多,所以分进容易达到合击的目标。而北方民族以骑兵为主,兵力集结行动速度是步兵的好几倍,分进反而很容易给对方各个击破的机会,而萨尔浒之战正是如此被对方各个击破了。

兵法的精义就在于避实击虚、集全力攻其一点,中原王朝虽然兵力都往往是北方游牧民族数倍,但兵力却很难集中,首先内地各府各城都要布防一定的兵力以待不测,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抽调,而北方上万里边境线更是要处处防守。其次,中原王朝的部队以步兵为主,行动迟缓,很难短时间内集结,而且对后勤的供需要求特别高,使得兵力集结的成本太大。所以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兵力优势是一个面上的优势,而不是在某个点上的优势。

从分进合击的策略来,看大明王朝的萨尔浒之战的大败_第2张图片

而游牧民族却不然,没有必守的要地,不需要分兵驻守,却可以沿长城边境上万里的防线来回敲打,寻找最薄弱的环节集全力攻之,反而可以轻易的做到某个点上的优势。在这个点上的战争,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多击少,而不是以少击多。从大明与后金后来的几场大战来看,后金在每一场大战中也并没有明显的兵力方面劣势。

萨尔浒之战,大明方面;明军八万六千多,叶赫部一万,朝鲜一万三千多,共计约十一万,兵分四路,每一路不足三万。结果正中努尔哈赤的下怀,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后金方面;六万多兵力整体行动。这样分兵的话就是要让每一路大军去面临双倍多的敌人,那么这场战争最终的失利就不是多败於少而是少败於多。

从分进合击的策略来,看大明王朝的萨尔浒之战的大败_第3张图片

其次即便采取分进合击的策略,分兵四路也分路过多,挺进女真腹地,本身就有客地作战、有地形不熟的不便,而分路太多也为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加了难度,如果兵分两路的话,以当时的通讯交通的条件或许还可以做到,兵分四路的话,在一个几乎未知的广袤地域中很难做到。最终结果也正是这样,刘綎一路居然不知道杜松大军已经失败,反而被骗认为其已经获胜,结果轻装急进、中了埋伏;还有李如柏一路行动迟缓,半路就撤军了。

从分进合击的策略来,看大明王朝的萨尔浒之战的大败_第4张图片

当年汉武帝北击匈奴,第一次也是兵分四路,结果仅有卫青一路稍有收获外,其它三路也都惨不忍睹。后来基本采取兵分两路的策略,卫青一路、霍去病一路,这样每一路都有足够的战力击败敌方的主力,另一路也可以牵制包抄,攻击匈奴才卓有成效。唐灭东突厥之战虽然名义上是兵分六路,但实际上是有明确分工的。一方面,大唐兵力充裕,后勤可以保障,当然是兵力动员越多越好。另一方面,担当主攻任务的还是只有李靖与李勣的两支主力部队,其他四支部队很大程度上是用来防止颉利可汗逃亡设伏用的。

所以自大明采取分兵四路合击后金的策略之始便也种下诸多不详。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分进合击的策略来,看大明王朝的萨尔浒之战的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