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号与瑞士军刀

这周看了“可能吧”的一篇文章,讲拥抱微信公众号才是未来,因为“用户和用户时间都在微信上”,所以用户在哪里,产品也应该建造在哪里。

文章写得真是好,我翻来覆去看了两遍。但是我有一些不同意见,或者更准确地说,我对此有一些困惑。因为我一直在做原生APP,对服务号关注很少,接下来的观点如果有错,请大家指出,不喜勿喷……算了你要喷就喷吧,反正我也拦不住。

是否拥抱公众号,怎样拥抱公众号,有两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第一个是你对产品体验的要求。目前服务号的H5体验在加载流畅度,交互流畅度方面都比不过原生,尤其当涉及强交互的时候(上传、发表、富媒体编辑等),流畅度与动效很难维持起码的体验门槛。所以服务号以弱交互的产品为主,注重信息的单向获取,也就是“点击浏览,点击购买”。超出这个范围的都做不好,除非用微信原生的IM功能去提交内容。

第二个考量因素,说起来更复杂一些。

服务号作为微信的子功能,适合悬挂“瑞士军刀型应用”。服务号整体是瑞士军刀,一个好的服务号就是一个有用的插件,承载轻盈的主打服务——通常是一项服务,层级很浅,功能简单,快速消费。用户不会在服务号上面花大量的时间,既没有逛的兴致,也没有学习的耐心,三五次点击建立品牌印象,一刀下去解决问题,以后才有可能想起来搜索你,使用你。

我问了问身边的朋友,平时都用什么服务号,有人说卖自家商品的,有人说修手机的,有人说信用卡查账还款的,而我自己订阅了一个送健身餐的,一个上门维修家电的,一个上门按摩的。你们看,都符合“瑞士军刀”的特质,快速拿起,快速满足,快速放下。

然后我再想想自己平时常用的原生APP,不行不行,大多数无法移植到服务号上。一方面交互体验跟不上,另一方面它们提供了更重的服务,有着更复杂的信息层级,满足多样化的场景需求,同时也渴望用户停留更长的时间。

接下来,即便微信推出“应用号”,交互体验有所改进,也很难跨出瑞士军刀的边界。轻量级的自媒体、O2O、垂直类自有品牌电商放在微信上很好,超出这个服务范围就很难施展开。公众号天然倾向于简单快速工具化,比如阅读工具,生活小工具,定向购买工具。如果这个状况维持不变,作为产品经理,我个人没什么发挥空间,注意力还是会放在原生APP上。

但我同意“可能吧”的观点,对于大部分的创业者来说,拥抱轻盈的公众号比做原生重APP更好。毕竟互联网早就过了拼创意拼体验的年代,下沉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供优质商品,独特内容,便捷工具才是主流大方向。那么公众号和原生APP相比,研发成本,获取用户的成本,唤醒用户的成本都更低得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服务号与瑞士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