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10部我比较喜欢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

我看侦探小说的时间其实不算长,满打满算不过7-8年,也就是大学毕业之后才开始看的。因为我以前有种很奇怪的障碍,就是看国外作家的作品时总难以看下来。因为这个,上大学的时候我错过了学校图书馆满满一架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现在想来,不知是该后悔还是庆幸。如果我当时就把这些书嚼了,好处是现在可以省好几百块钱;坏处是,书荒就难以治疗了。现在每当我觉得书荒难耐,就去买一本阿婆小说,一般都不会让我后悔。而且,她老人家有80多本书呢。

和很多人一样,我看的最早的侦探小说是福尔摩斯,时间大概是在小学5年级。现在回想起来,老福的那些书作为十足级别的小说是很棒的,但和现在通常所说的侦探推理小说其实不太一样。在案件公平性、凶手意外性上不是一个水准,或者说不是一个标准。福尔摩斯小说带有明显的探险小说的痕迹,故事性是够了,但写法跟后来的以靠逻辑推理破案的小说并不相同。简单来说,只是侦探推理小说的一个雏形。

拿武侠小说做比的话,柯南道尔大略相当于梁羽生,而阿加莎·克里斯蒂(以下称阿婆)则大略相当于金庸。

我真正看侦探小说入门就是看阿婆的小说。不过最开头就看了被评为最不适合入门者的《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和《罗杰疑案》,之后才看到比较适合的尼罗河、ABC、无人生还。这样都没让我放弃对阿婆的兴趣,足见她的魅力了。现在陆陆续续看过阿婆40本书左右,大都是网上评价比较高的,所以迄今胃口尚未被倒过。

相对于日系推理小说,阿婆的小说有两大优点,一是无论这个杀人故事有多么可怕,在她笔下都没有那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氛围,反而充满了家长里短式的温馨从容。二是她笔下的杀人动机都是站得住脚的,绝不会为了构建一个不可思议的杀人案件而胡编乱造动机。另外说到小说里的诡计,阿婆表示,她不是针对谁,单论开创性,其它的作家都是垃圾。

先说说阿婆的“三大奇书”吧,《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罗杰疑案》、《无人生还》这三本书是阿婆的三本代表作,本身水平是很高的,但这三本被称为“奇书”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有有别于其他推理小说的设置。罗杰和无人各自开创了一个流派,而东快改编的电影成为了不朽名作。虽然如此,但这三本书其实并不能代表阿婆的大部分作品,正因为它们的“奇”而显得另类。东快和罗杰都不太适合没看过侦探小说的人看,特别是东快,侦探小说外行恐怕反而更容易猜到事实真相。

悲催的是,我看的第一本阿婆作品就是《东快》。记得是在火车上用了两个小时看完的,当时的感觉是这个故事太平淡,对白太冗长,情节发展太缓慢。看习惯武侠小说的我看这本书看的头都大了。最后的解答虽然有点出人意料,但也就那么回事,并不太让我惊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1,我终于能看完一本翻译小说了。2,让我以后在书里面见到波洛时有种亲切感。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真正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是在我看过几本阿婆小说之后重读的时候。这本书是需要慢慢品味的,对白隐藏的信息需要慢慢琢磨,而书中凶手设置的方式则需要读者阅读了几本侦探小说,有了思维惯性之后才会震撼到。总的来说,东快堪称经典之作。

《罗杰疑案》是在我看完东快不久之后看的,更加悲催的是,这本以凶手意外性著称的小说在我买书之前就被泄了底。最悲催的是,我是主动找上门被泄底的。不过虽然没有能享受到揭底瞬间的极度惊愕,但是这本书我看的还是蛮爽。这本书里的波洛显得很平和可亲,而最大的乐趣在于从字里行间寻找凶手是“那个人”的蛛丝马迹。看到最后不得不佩服阿婆隐藏线索和干扰读者思考的能力。我想如果我没被泄底,看到结尾一定会在心里大叫一声“不!”吧。这本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后世褒贬参半的侦探小说新写法。想来,阿婆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是带着调皮的,捉弄到人的孩子式的微笑吧。另,这本书非常适合刚看完福尔摩斯而没看过阿婆小说的人阅读,可享受最大的惊喜。

《无人生还》在整个阿婆小说大家庭中都是一个另类——不仅仅因为它没有波洛、马普尔小姐,以及巴特尔探长的参与。阿婆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节奏比较缓慢,牵扯的感情比较多,对白比较冗长,死人不多,气氛比较舒缓,侦探也很可爱的。而这本书呢,节奏非常快不说,死起人来一个接一个,总体气氛非常黑暗压抑,而且最后人都死光了都没有一个侦探出来调查。它应该是最适合初读阿婆的人看的,其紧张刺激不亚于一部惊险电影,而其悬念又能自始至终拉住人的思维。不过总感觉这本书的凶手太过幸运,也太过超人了点,好多杀人手段都不太靠谱。其他9个人简直就像弱智一样任他耍弄。不过单凭《无人生还》开创了“孤岛模式”和童谣杀人模式,启迪了大量日系小说这一点它就算得上经典。何况,这本书真的很好看。

阿婆的三大奇书都是她老人家求新求变的产物,算不得她风格的真正代表。那么最能代表她风格的是哪本呢?我认为首推《尼罗河上的惨案》。这是个非常熟悉的名字,改编的电影更是家喻户晓,连冯巩的相声上都有提到。之所以说它是阿婆风格的代表,基于以下几点:1,这本书里爱情元素非常浓,而且符合阿婆最后撮合一对情侣的习惯。2,这本书里有众多而性格各异的配角,可以展现阿婆娴熟的描写功力。3,凶手所用的诡计简单实用而又绝对不容易想到,比那种复杂的机械诡计上等一百倍,波罗推理的过程也比较严谨。4,这本书的节奏很舒缓,有阿婆特有的温馨琐碎。如果你没看过尼罗河,一定要去看一下。

侦探小说一般都要追求结局的意外性,而这种意外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凶手身份的意外性。尽管阿婆也写过《罗杰疑案》这种开创性的作品,但她最管用的凶手身份设置其实是另一种,即“最有嫌疑的人确实就是凶手”。简单来说就是,凶案发生了——某人被怀疑——此人有坚不可摧的不在场证明——怀疑其他人——侦探揭破不在场证明。我看过的阿婆作品,有好几本都是用了这种诡计。这样的的逆向思维其实很不好写,如果把线索交代得太明显,就不成其为诡计;如果线索交代的太不明显,则又会让结局显得非常牵强。但阿婆的几本书掌握分寸的能力都非常强,总会让人大吃一惊。

这类型作品比较经典的是  《人性记录》:这本书的名字很俗烂,其实阿婆绝大多数的书都能叫这个名字。这本书的凶手真的是一个冷血动物啊,可以算得上我最讨厌的几个阿婆人物之一了,美丽的外表下,掩盖的是既庸俗又恶毒的内心。不过凶手的诡计真不错,就连无所不能的波洛在这个故事里面都差点推理失败,要求助于巧合才得以揪出凶手。

前面说了东快和罗杰不太适合入门者看,那么哪本最适合呢?我觉得是《ABC谋杀案》。这本书的节奏比较快,入戏很顺利,没有其他小说的琐碎唠叨。按照字母顺序杀人的方式让人很新奇,波洛和小黑的一捧一逗则有点说相声的感觉。而且这本书初看之下感觉有点似曾相识,很多日系小说都喜欢玩连环杀人、预告杀人的小噱头,而这种用一串杀人案来掩饰自己真实目的的手法也是很多日系小说热衷的。(其实,很显然杀人越多破绽也越多,这种手法现实中没人会用。但这是小说,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这本书中的凶手也是很让人厌恶的,为了编制字母表去杀害和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人,真是恶魔行为。另外这本书里面那个做误导的ABC先生写的也很好玩,一开头我就肯定他不可能是凶手,因为那样太明显了。但到后来他自己认罪的时候,我还是蒙了圈了。看完全书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没看过阿婆小说的人,强烈推荐看这本。

奎因喜欢玩路人凶手的把戏,而阿婆则喜欢让凶手自始至终在读者眼前走来走去。不过她有时也会写一两篇路人型的凶手。比较经典的如 《葬礼之后》。这本书里面充满了大家族中各类十分复杂的人际关系,最后却发现凶手是一个谁也没想到的人物。阿婆把她唠叨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致,我差点看睡着了。而且还要一次次忍受想翻到后面看结果的冲动。不过看完之后回味一下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特别是线索交代的比较公平。只是我很不理解,难道凶手会易容术吗?一大家子人居然谁都看不出来?另外,凶手的杀人动机也比较让人无语。

《啤酒谋杀案》,也就是《五只小猪》。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6年前的旧案子,波洛通过5个当事人的描述抽丝剥茧探寻真相的故事。感觉这本书写出了波洛式侦探的高明之处。一个十几年前的案子,已经没有任何证据存留,要侦破它就完全需要动用“小灰细胞”。如果是福尔摩斯,一定会一筹莫展吧。这本书不长,但是好几个人叙述同一件事这一点看得比较闷。最后的推理很好很强大。另外,这本书阿婆骗人的技巧出神入化,我估计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被那个误导性的人物迷惑吧,哈。

《落幕》这本书大陆翻译为《幕后凶手》,我认为这名字没有抓住这本书的神韵。这是波洛的最后一案,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伤感的味道。那位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神探出场时就已经是风烛残年,印象中一直是个年轻人的黑尔莫斯也已经是一个大姑娘的爸爸了。这本书应该和菠萝的第一案《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对照着读,一个是开始,一个是结束。这本书的凶手是一个真正难以对付的家伙,波洛为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除了波洛之外,阿婆笔下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是那位住在乡村的马普尔老太太。她和波洛靠大量推理精雕细琢发现事实真相的风格完全不同,喜欢闲聊和八卦,而一旦让她抓住蛛丝马迹,就会立刻动用直觉挖掘出真相。《死亡草》 这个短篇集子可以算是马普尔探案系列的集大成者,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一种有别于波洛的人格魅力。

除了这些书之外,阿婆笔下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恕不能一一介绍个大家了,但是我保证,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推荐10部我比较喜欢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