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六月
图 | 郑诺
编辑 | 鲁安琦
围炉 (ID:weilu_flame)
又来到一年求职季,身边来到香港的内地生大多数都按部就班地遵循着大三暑假实习,大四毕业工作或读研究生的轨迹,但也有少部分同学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道路。
L = 李六月
Z = 郑诺
郑诺,香港大学B16(2017年毕业)社会科学专业毕业生,因高考成绩优异获得香港大学提供的4年共36万元港币的入学奖学金,毕业后选择赴加拿大多伦多George Brown College学习烹饪管理(Culinary Management —Nutrition)专业。
做厨师比读书更能实现梦想
L | 你心目中的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Z | 首先,我是一个喜欢做饭的人,对厨房卫生有很高的要求。其次,我对普通意义上的成功不很看重,对钱、物质和外表都不是特别在意。我不算是很有上进心,从大学到现在,我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吃喝玩乐上。总的说来,我不算一个胸 怀大志的人,目前的梦想就是开餐厅 。
L | 为什么会对厨房的卫生状况有执念呢,是当了厨师之后才产生的,还是一直就有洁癖?
Z | 说不好是因为这种执念才去当了厨师,还是之后才产生了这种想法。大学的pantry(公用厨房),本身是个共享空间,很难控制卫生状况,但是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很注意冰箱、厨具的秩序。现在我在餐厅工作,餐厅当然对卫生的要求非常高,厨师身上随时都挂着抹布;回到家看到厨房不干净就觉得很不爽忍不住要收拾,可能已经变成了职业习惯吧。
郑诺近照
L | 据我所知,你是拿了每年9万元港币的入学奖学金到港大的,但你毕业以后,却选择投身到烹饪这个并非港大毕业生的主流选择的行业,我对你的心路历程感到挺好奇的。
Z | 我应该是进入大学以后才发生转变的,我高三时候非常勤奋刻苦,但考上大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目标。高考结束的时候,想过要学经济,但那并不算是自己的想法,只能说是听从大人的人生经验。后来开始关注时政问题,觉得学社科也不错。但是大学的学术生活和我的想象并不同,社科的专业课,并不像高中知识那样有一二三四的条理,而是范围非常广。
在大一的时候,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太对,逐渐觉得自己对学习并不是那么有兴趣,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只是看到同龄人都在努力,觉得自己也应该努力,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
我也试过熬夜读书、上庄,但是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找到满足感,没有真的感觉到对什么有追求。在大二的时候感觉好了一点,开始学西班牙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感觉很有意思,随后GPA也好了很多,最主要是发现自己确实喜欢而且也有动力去学的东西。
L | 这种矛盾是因为自己并不是很喜欢所学的社科专业吗?
Z | 不是不喜欢社科。只是教授的教学方式和我的学习模式并不是很一样,我更喜欢那种清晰明确知道自己要掌握哪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L | 那像你在学习烹饪的过程中,也是有跟之前学习西班牙语一样,有那种喜欢而产生动力的感觉吗?你觉得烹饪的学习跟你在大学接受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呢?
Z | 烹饪和我刚才提到的都不一样,它并不是纸上的学术。虽然它也是有理论部分的,但动手动脑都有。我们现在上课一半理论,一半是实践。比如什么时候用大火、小火,什么时候用湿加热、干加热。烹饪背后的理论是比较理科的,有系统的食品科学理论支持。比如说肉冷水下锅还是开水下锅,这些都是比较客观的,会就会不会就不会,所以学起来还是比较开心的。
郑诺做的面包
读书的目的是就业
L | 你谈到客观,是不是感觉社科的东西就比较会偏主观一点?
Z | 本科的时候,我觉得社科非常酷,因为我们受到的训练就是要用三种或四种方法去想一个问题,这对思维训练来讲是很好的,但最后有没有哪个是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问题的呢? 我发现四年下来,我在社会学中获得了很多观点和思维方法,但没有学到具体的解决办法。我仍然很难拥有一个明确的立场。我没办法像煮一块肉一样去判断堕胎是否是正确的,要不要公共医疗,要不要民主选举。这些问题很难有绝对正确和错误之分,让我有无所适从之感。
L | 港大的就业导向氛围向来很强,大部分同学没有毕业甚至大三就通过return offer的方式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取向,你当时是在哪个时间点才确定了自己毕业以后要去学烹饪的呢?
Z | 其实我还蛮晚的。大三的暑假我在保险公司实习,还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是看到自己身边的人纷纷都有了目标,去投行的去投行,去四大的去四大,去读master的去读master,只有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拿着一个在就业方面没什么用的学位,也不想再做学术。
当时做饭也只是我的一个爱好。一直到大四上学期结束我都觉得可能就去保险做销售吧,但心中仍然是不满足的。说起这一点,我非常感谢我当时的室友。她实习到很晚才回来,我就给她做宵夜。那时她对我说:“你做饭那么好吃,为什么不当厨师呢?”我就忽然想到,为何不去当厨师呢。我当即去了解了很多地方的烹饪学校,北美法国(等国家和地区)都调查过。
不过考虑到欧洲已经在本科交换的时候去过了,我对法国也没感觉,再加上还要重新学法语。最后就决定8月过来加拿大了。
L | 8月过来,那就是已经学习了4个月了,能简单介绍一下你都学到了些什么吗?
Z | 我们这个课完全是给没有基础的人准备的,很多同学在家连刀都没有摸过。课程非常基础, 第一节课切菜,第二节课煮汤……循序渐进。
前几门课都没有碰到火和肉,因为肉的处理比菜难一些,到后来慢慢有肉,要用火。我觉得在学校学到的本身学到的知识对我影响没有那么大,因为都是在家找一下资源就可以自己练习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厨房对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我在厨房接触到的人。
我们班最小的同学有刚刚高中毕业的,最大的有四五十岁的人,大家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阅历。还有一点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我发现厨师这个职业比我想象得累很多。我之前看 《深夜食堂》的时候,觉得厨师的工作很治愈,很小清新。但后来才知道,如果你真的去到一个大餐厅,你最初几年的生活就跟富士康工人差不多,你无法修改菜谱,只能负责执行。
我现在在一个很大的餐厅,非常忙,不可能让你一个人处理从最开始切菜到上桌的所有流程。在做这份工作的时候,我强烈地理解到马克思为什么会说,无产阶级和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异化的。距离我所向往的“深夜食堂”的生活,可能还有十年吧。并且,在厨房工作真的很耗体力,每天需要连续站8-12个小时,无法休息,最累的时候只能靠着台子。所以想跟如果有对当厨师有兴趣的同学说,可以先去哪个厨房实习试试自己能不能做到,真的是physically and mentally challenging(对身心的双重挑战)。
在上班餐厅准备的菜品
家里人对我做厨师很失望
L | 很好奇周围的人对你的选择都有哪些看法呢?
Z | 这个很有意思。我自己其实还挣扎了一下,我从港大毕业,不去做白领,而做这种比较草根的技术性工作,对不对。但是年薪百万对我也没有什么诱惑力,感觉自己开心还是比较重要的虽然我也挣不了年薪百万, 这么说好像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哈哈 。
我妈反倒是很好过的,一直都盲目支持我。我说要去卖保险,她就觉得能交际能接触人还是挺好的。我说要去当厨师,她就觉得能养活自己挺好的。可能我爸爸比较失望吧,他一直都希望我成为“哈佛女孩郑诺”,不过还是很感谢他最后还是尊重了我的决定,也给了我学习的经济支持。
其他人的话,比如说我爸的朋友之类的,就觉得这个选择很不可思议。同学们则大多都觉得很酷,很羡慕,当然也可能只是表面上哈哈。不过总体上我是没遇到过什么阻力。只是平时和别人聊天时候,还是会有人觉得我做出了牺牲。但这边的同学没有人在意你的过去,他们有高中毕业的,也有和我一样大学毕业过来做的,也有工作几年之后来的,各种背景都有。
我不知道是香港的原因,还是香港大学的原因,还是香港大学的大陆生的原因,在香港这里,大家对于desirable的生活想象好像挺一致的,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很穷,每个人都想年薪百万。这边好像不太一样,厨师的收入很低,最初几年都是最低工资 ,但是大家都不会在意。好像每个人都挣够了需要的钱就好了。
L | 那从现在的学院完成课程以后你有什么打算呢?
Z | 我现在是两年的烹饪管理的项目,常见出路就是去医院、养老院做饭,再或者就是自己做家庭厨房。现在健身的人很多,做personal chief(私人厨师)的需求也蛮大的,再或者就是去普通餐厅、杂志或者做食品研发。我现在的话还不好说自己更喜欢哪个部分。
L | 最后你有什么想对现在正在择业,或者未来要择业的学弟学妹们说的吗?
Z | 我想告诉他们的就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吧。做喜欢的事,从而开心和成功的可能性比做你不喜欢的事更大;这当然也与你的个人追求有关。不过,如果你的家庭对你有需要,那你最好还是先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家。我不觉得自己很厉害,也不想别人觉得我很厉害,我现在的工资绝对是B16里面最低的,我并没有什么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自豪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