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并非规模,而是格局。
败,并非时局,而是人心。
局,促也。―《说文》
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成功也好,失意也罢。我们的每天组成了我们的一生。珍惜现在,勇敢面对未来。
—题记
企业名:秦池--没有永远的标王
企业周期:7年(1993-2000)
黄金期:3年
衰落期:4年
所属行业:白酒
关键人:姬长孔(军人出生)
腾飞事件:夺得央视2届“标王”,从而曝光量剧增。
衰落事件:“川酒勾兑”事件,中国媒体大肆报道。
“秦池第一谋士”对秦池的失败分析:
1、发展过快,没有进入“增长战略”层次。
2、发展过快,市场与企业脱节。
3、增长过快,激化企业管理。
4、发展过快,企业混乱,没有效率。
5、发展并不是以市场份额、单品产量来定,应该是企业全方面。
吴晓波总结失败原因:
1、中国媒体的同情弱者、钦佩思想者而畏而不敬强者。而秦池总是以强者自居。
2、患上“炒作依赖症”
3、标王只能代表最有勇气,而不能代表最有实力。
个人见解:先从衰落事件来看。因为“川酒勾兑”事件的曝光,使得秦池一下陷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但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很有意思的事情。当年秦池夺得标王的时候,是他们宣传的。使得秦池这个品牌被全国人民所熟知,现在又是因为他们,使得秦池衰落。中国媒体到底在这整个事件中到底充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许,正如评论人士说的,中国媒体,近之则逊,远之则怨。在那个以中国媒体为意见导向的时代。也就意味着做什么事情,必须要与媒体搞好关系。保不准他们一起发难的话,再厉害的企业都会死于他们的笔杆之下。这就意味着,企业的某些命运都已经被媒体所掌握,这也是那个时代企业的现状与无助。同时,在危机发生的时候,秦池都慌了阵脚,根本没有一套科学的公关方案拿出来解决。任由其媒体引导至死。从而看出,那个时代的企业,对于风险管理并没有太大的概念。同时,由发展太快而带来一些列的问题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企业家,没有一整套的科学管理流程,加之在媒体的手掌上面生存,真是如履薄冰。能发展到这么大,着实不易。同时,现在的企业很幸运能生活在这个时代,媒体对一个企业的干扰越来越少,使得企业家把精力能放在企业本身。
然后谈谈腾飞事件:两届标王的获得,确实为秦池插上了翅膀,直接从爬行改到了飞行。一些列的不适应,是以后失败的因素之一。其中,最大的因素,恰恰是标王事件。正所谓“成也标王,败也标王”。对于那个时代的企业家来说,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经验可以用来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旦,尝试一种方法后。其投资回报率,如此之大后。就会一股脑的扑上去。利益,让人带上有色眼镜,除了利益之外的其他一切都自动过滤掉了。所以,加之在那个时间企业较少。短期内利益积累就会变的异常简单。所以,有的时候让我们失败的,恰恰是我们的成功。(这是书上观点,我只是把它延伸了一下)
企业名:巨人--请人民作证
企业周期:8年(1989-1997)
黄金期:7年
衰落期:1年
所属行业:电子
关键人:史玉柱(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
腾飞事件:软件M-6401面世,赚取第一桶金。以及保健品的问世
衰落事件:巨人大厦以及多元化疯狂扩张。
史玉柱对自己的失败评价:
1、盲目追求发展速度。
2、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
3、“巨人”的决策机制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4、没把技术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个人简介:对于史玉柱这个人,我最早真正了解还是在《赢在中国》当导师的那个时间。当时他与马云还有熊晓鸽在评论席间时。他的谈吐和行为我一直认为是一个知识水平不是很高,说话很直接,没有修饰那种。但是今天,我整理资料的时候后,才发现他是浙江大学毕业的,这点确实让我很惊讶。他的成功往往在于他的那股性情,说干就干。所以,在前期研发出软件后,因为个人的执行力高。所以,市场才能快速的打开。此后的,软件升级版的研发,使得市场继续增大。连当时的李鹏总理都三顾巨人。可见当时风光无限。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史玉柱决定建巨人大厦,从最初的38层一直改到了70层。而这,就是史玉柱在自家养的一个吸血鬼。但在当时,因为软件卖的非常的好。进过分析后,觉得应该可以喂饱这个吸血鬼。之后,史玉柱自己也说:错把预期的利益当成了实际利益来规划以后的方向。同时,史玉柱开始在其他行业开始进行攻击。在保健品行业,因为当时的整体保健品的火热,一群没有经验的门外汉可想而知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结果,不仅没赚,还亏了不少。这对于在养了一个吸血鬼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由于巨人大厦每天巨额的消耗。最后终于拖垮了这个曾经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企业。可以说,巨人大厦,是企业的转折点。至于史玉柱为什么把大厦的一次次的修改大厦的楼层。或许,大部分人都不清楚全部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心中的那些虚荣,也许是应为当地政府的无形的压力。也许,他还有其他不知的因素在决定着。但是,事实就是他失败了。当巨人垮掉之后,许多人都离开了公司,而不是继续跟着公司一起走。其实,如果,巨人在抗一段时间,是可以恢复过来的。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得知巨人破产之后,都是一种反应呢?这也应该值得我们去深思。史玉柱,在巨人期间,是一个悲剧英雄,他以一己之力,在面对整个世界。也许,巨人大厦,是他最终的梦想。也许,他的所有决定,在当时已经是他能做到最好的选择。但是,现在我们人在评价那段历史时,还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说。巨人大厦,要是不建的话,那该有多好。但是,我们不是他,我们不知道他所想的。更了解不了他所经历的。现在,我们只有心中能祝福他在以后能把这段时间幻化成盾牌,在以后的商场上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最后,他带着神奇的“脑白金”来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企业名:爱多--青春期的错觉
企业周期:5年(1995-2000)
黄金期:2年
衰落期:3年
所属行业:电子行业-VCD
关键人: 胡志标
腾飞事件: 抢得中央电视台5秒的广告,并且由成龙代言广告。
衰落事件: “B计划”的失败,联合创始人的发难。
吴晓波总结失败原因:财务运转
个人观点:爱多的成功,其实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是能很好的复制。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广告轰炸来确定人们对这个品牌的关注度,然后在借势营销来扩大其市场份额。可以说,爱多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出色,以至于能达到这个行业的龙头地位。同时,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企业是多么依赖传统的媒体。如果,没有当时的这些媒体。我想,一个企业在资金缺乏的时候,很难做大。毫无疑问,标王的效应让企业扩大了其市场份额。但是,当企业慢慢做大之后。管理的不足慢慢凸显出来。首先是,“B计划”的实施失败。这里,我有必要把这个计划简单说一下。该计划分为三个主题:1“金碟”工程:爱多将春夏秋冬四季送出最新的影视碟片,让爱多VCD的用户时刻把握世界影音的动态,获得超值享受。2“宝典工程”:“爱多阳光服务网”的用户将每两个月将得到一份爱多公司的赠送的精美影视资料。3“千店工程”:1998年爱多公司将全国组织上千家影音制品商店为“爱多阳光服务网”用户提供优惠打折服务,节省爱多用户在购买软件时的支出。仔细分析下这三点,其实在当时的环境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创新想法。他把平时人平时“消费就是支出”的观念,转变为“消费就是投资的”观念。其服务体系虽然放在现在来看,已经遍地都是了。但是在当时,这种服务理念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之中还是独树一帜的。这三点,如果放在5年或者8年后的互联网来说的话。也不会就这么失败。其实我也不清楚,这个项目到底失败在哪里。可是,这个项目就是失败了。虽然,这个计划的失败并没有实质性的削弱爱多,但是这样服务理念在当时的浮躁环境当时,确实值得敬佩。从这之后,就是一系列的败仗。与同行新科公司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役,标准制定的流产。以及最重要的公司伙伴的发难。简单说明一下一同创立的公司的人,为什么回反戈相向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胡志标瞒着陈天南售卖爱多的版权,而把钱私自挪用来举办自己的婚礼。虽然这个梗,仅凭书上来说,并没有完全的解析出来。但是,这样的行为方式,却让人们不得不思考。会打江山,是否就会守江山。吴晓波其总结的是胡志标没有财务观念,导致财务危机使得爱多走向衰亡。但是,整个一系列看下来,财务运转确实是主要原因么?也许是,也许不是。
企业名:玫瑰园--在没有路标的花园里
企业周期:6年(1992-1998)(玫瑰园现在已经盈利)
黄金期:4年
衰落期:2年
所属行业:房地产
关键人物:刘常明 邓智仁 梁振山 陆苍 梁希森
关键事件:香港楼市奇才入内地打造首都第一别墅。
衰落事件:邓梁之争,首次使得把玫瑰园的危机曝光。
个人观点:纵观整个玫瑰园的兴衰。其实我们大致能了解到。在当时的房地产的一个境况。其实,把这个案例拿出来讲,很有代表性,它的沉沉浮浮确实很有戏剧冲突。5易其主,刘明常的空手套白狼,最后以生命为代价,消失在这段历史中。其次是,比刘明常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梁振山。招摇撞骗,私刻印章非法融资,挪用重要资金。更主要的是他与邓智仁之争,使得玫瑰园的隐藏很久的财务问题曝光于天下,使得很多媒体争相报道而是的整个项目处于不利的状态。正当这时,另一个冒险家陆苍的出现,不仅没有使得玫瑰园转好,反而又请来了被邓智仁炒掉的梁振山。同时,北京房地产市场滑入空前低谷。最后,因为整个资金链的断裂,邓智仁只能把这个烂摊子丢给建造商梁希森。这样,几个主角都凑齐了,同时。他们也都各奔东西了。邓智仁是确实是一个商业奇才,作为香港人他的目标是李嘉诚。因此,他在香港的房地产混的风生水起。但是当他来到内陆之后,就马上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首先是他运用的人。刘常明、梁振山、陆苍。这些人仅仅只是把玫瑰园当做一个赚钱的工具而已。因此,他对内地人的并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与他们合作。导致玫瑰园每一次迎来的人都是一次泥潭的下陷。其次,就是对于内地的制度他还没能完全了解。特别是在处理问题上面,邓智仁在香港一般都是用法律在解决问题,而在北京,他完全就玩不转。反而,因为一些官司,把公司拖着很累。最后,还是农民出生的梁希森出手相助,从建筑商转变为代理商。其实,在玫瑰园来来往往的人当中。只有梁希森一个人在默默的盖房子,不理会其他事情。到最后,他成为了玫瑰园最大的债权人。最后在他的手中慢慢起死回生。最终,意外的从中赚到了3个亿。他没有那些资本家那么多的野心,当初也只是单纯的盖房子。但是,每一次换人,都逼着他往前走,最后。反而成就了他。命运不定,计划亦变化无常。唯有坚持本心的人,在冥冥之中才成为最想成为的那个人。
斯蒂芬 茨威格曾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生活的使命”。在这个意义上面,那些成功或失败的中国企业家都是幸运的,因为在应当由他们承担责任的这个年代,他们发动了一场最具激荡的企业革命,他们的使命与他们的命运,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进步,他们的悲剧也成为了一个国家进步史的一部分。他们全都几乎身五分文,可他们全都创造了让人惊叹的奇迹,他们全都具备成为英雄的禀质,可是最终他们全都有着一段烟花般的瞬间璀璨又归于寂寞的命运。记住他们,就记住了中国改革的全部曲折和悲壮。
后记
书中列了10个案例,但是我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你当时看书的时候是一种感觉,写感想的是一种感觉,写完之后又是另一种感觉。我暂时不是很明确这种不同的感觉的原因所在,只是,每重复一次。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一次。基于,现在。我于是暂停了后面6个案例的评析。首先,我的分析能力太弱,很有可能导致有些事情完全没有看清楚就在这妄自菲薄。再次,书中的可以信,但不能全信。而我所有观念的出发点,全部都来着书。这对我对形成的观念有产生一个很大的误导。然后,是写这篇感悟,时间拖的近半个月,过年看完了。一直迟迟没有动键盘。导致,现在有些文章内容都有些遗忘。(哎,拖延的伤啊)。后面的6个案例,有2到3个我是很想评论一下,我现在的观点的。但是,考虑到,我的观念可能会有些欠缺。于是,暂时尘封一段时间。用我认为比较公正的思维来评判一个事情,同时也是对这些失意英雄的尊敬。
最后分享书中的一段话:
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以“不按牌理出牌”为榜样。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牌理”是为芸芸众生而设定的,天才如我,岂为此限。于是天马行空,百无禁忌。岂不知,如果人人都不按牌理出牌,那么还要牌理干嘛?一个老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人,还有谁愿意跟他玩牌?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他所获取的利润,其实是以伤害大多数按牌理出牌的人的利益为前提的,是通过以破坏市场秩序为策略而乱中取胜。于是,在很多企业家兵败落难之际,往往是冷眼旁观者多,挺身救险者少:落井下石这多,雪中送炭者少,冷嘲热讽者多,同情怜惜者少,这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