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与“Goods”

读柴静的《看见》的时候,曾经被一句话触动,“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后来还为之写了一篇文章,内容大体是当时遇到的一件在各种噱头误导之下忘记初衷的故事。

其实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也有着很多的表达方式。比如哈佛大学的一个营销学教授的话“顾客不是想买一个1/4英寸的钻孔机,而是想要一个1/4英寸的钻孔!”。这是一个比喻,更为总结性的语言就是,消费者购买的动机是“Good”(好处),而不是“Goods”(商品)。

它们想要表达的,其实是希望很多事回归到本真的层面,不要被外在的花里胡哨的各种面纱遮掩。因为很多看似不可超越的事情,往往是往偏离初衷的地方前进。只要看清这一点,就相当于找到了一条捷径,绕过别人千变万化的招式,打出自己最有力的一击。

当然,能够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精心”,不被干扰,弄清楚哪些是离题的,哪些是有帮助的,哪些是想着目标前进的,哪些是在误导自己的,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做到这一点,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做的就是从现有的情境中跳出来去观察,去思考,重新,甚至破天荒的去定位一件事情的本质。

一个做超市卖场的企业,假如认为自己是一家“服务供应商”而不是“产品零售商”,我提供给顾客的是一种舒适、放心、真诚的购物体验,而不仅仅是一件冷冰冰的商品。那么它一方面可以跳出商品买卖的思维去做让顾客感动的事情,实现销售的增长,同时完全可以涉足餐饮、家政、教育等等传统定义里的“服务企业”。(在网上炒的很热的胖东来,我认为就是把卖东西,变成了卖服务,它摒弃了很多零售业里的传统价值,价格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甚至一部分的便捷优势,而把“服务环境”的塑造看作是最核心的东西,找到了购物体验里面最本真的那一层东西。它的所有经营理念都在为打造一群真诚、有责任心的服务人员而服务。这其实也是一种回归。)

一个做电池的厂商,把自己对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应用看作是一件非常得意的事情的话,那么它就可以涉足汽车、手机、电脑等在高效率的管理体系下可以产生高品质产品的行业。(比亚迪从电池起家,然后一脚迈进汽车制造行业,这的确是一步险棋。汽车和手机,两个领域相比的话。汽车是进入门槛高,进入后前期发展问题多,但可以长成大树的行业;而手机,则是一个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进入后凭借招式可以迅速致胜,但长远发展却风险巨大的行业。从这个层面上看,王传福当初把自己在“管理创新”上的成就去做自己品牌的汽车和新能源,背后的考量因素值得深究。当然,电子产品方面的业务仍然是比亚迪的支柱,电池、电子配件,甚至自己生产电脑。)

“Good”与“Goods”_第1张图片

当然经营者里面,“冷静”的典范,非乔布斯莫属。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能力就是“他其实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他就是知道什么是错的”。也就是说,他对自己想要的“Good”了解但很难表述,却对各种各样的“Goods”,有着异乎寻常的精确判断。他始终看的见自己的目标,但不知道怎么走过去,可是他知道怎么走不过去。

好的企业是看准目标,不断变换方法;而坏的企业是始终坚持方法,不断变换目标。但这一种专注力,毕竟不是你想买就能买来的。

微信:

QQ:350825705

邮箱:[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Good”与“Go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