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日,周六,阴,长沙

昨天科研能力实训班上,听了祝益民院长,陈国强院士和李启厚的讲课,体会有如下几点:1.科研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顶层设计的能力,一个人的科研思维往往是他做事的思维;2.做科研和做品管圈一样,选题很重要,要有高度有新意有深度,这需要平时大量知识的积累,任何事情到了一定的程度道理都是相通的;3.先思考后行动,科研设计和路线很重要,如同品管圈要思考主题的释义,评价的标准等等,有了通篇的构架再行动。4.工作中生活中处处有选题,处处可科研,就如同经营中哪里有痛点有堵点,哪里就有新兴市场一样。5.医院的数据库是个巨大的宝藏,但目前没有很好的应用,原因有二,一是大家的意识和观念未到,这是主管因素;二是这些数据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基线,很难应用。中南大学与湘雅三家医院已经合作开发了大数据平台,湘雅二风湿科的医生与公司合作开发了红白狼疮智能诊断系统,诊断准确率达到85%,比很多医生的诊断率更高,目前已经有公司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组合作开发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智能诊断系统,准确率比医生更高,验证了昨天上午的话:未来是一个人类和人工智能竞争的社会,突然想起了《基地》中孤独的人类世界,整个地球只有十多个人类居住,管理者一群智能机器人,这真会是人类的未来吗?

如果说未来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竞争的社会,那怎样的人类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呢?我感觉应该有如下四点:身体强健,心理强大,终身学习,善于创新。由此想起了昨天跟司机澍哥一起去接李教授,聊起孩子升学的问题:初中升高中不是按照绝对分数划分,而是控制整体录取人数,根据人数来划定每年的录取分数线,现有初中生有一半无法进入高中就读。正因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初中开始孩子完全变成刷题机器,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大行其道,你不学其他人都在学,初一考试的内容可能是初三课本上的,不学就会被淘汰。澍哥说每天上学背着10多斤重的书包,还有一袋辅导资料,一周下来基本没有休息,成绩好就是错题率低。我在想,这不是把孩子生生地逼成机器人吗?这真是培养应对未来的人才吗?接李教授时跟他聊天,他谈到中南大学现在的要求是每个新入职的老师必须先做科研,科研做出了成果,评上了副教授以后才能到课堂上给学生讲课。不然大学老师就只会照本宣科,无法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理论和知识。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之前跟牛牛沟通过的关于知识的观点:我们读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这是已经系统理论总结的,但从看到的那一刻开始已经过时了,比较新的是文献和网络报道,这是正在进行中的研究;但最新的知识永远在行业大咖的脑子里,所以要多听大咖们的讲座,从中总结,看到趋势。

听闻周泓颢院士最新的一项技术以2.2亿元的价格转让,昨天跟姣姣聊天时说起这个,她说从2005年她在周老师门下读研究生时已经开始做这项工作,但当时大家都不明白做了这个有什么用,直到今天才知道原来框架早就在老师的脑子里。也听到了李启厚教授讲中南大学的工科科研转化的历程,从最初大项目中的小研发开始切入,接下来由此逐渐扩开到粉末研究所、刹车片;接下来由此协同合作启动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发完成了大飞机929的共同研发;再下一步将与国家的研发方向为主,不断开发新项目。听到这样的思路,觉得中南大学未来必然大有前途,人才的优势已有,平台已经建立,未来人才的培养都是由国内行业内最顶级的专家授课,这样的大学真正体现了大学之大乃大师之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年6月3日,周六,阴,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