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5本《好好学习》

2017年第5本《好好学习》_第1张图片
《好好学习》基本信息

《好好学习》的作者是成甲老师,印象中在得到APP上有见过「成甲说书」,但只是擦肩而过,没太在意,所以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对他并不是很熟悉。

春节期间朋友圈中像秋叶、小六、永澄等几个大IP几乎都在安利,说这本书如何好,并且还带着学员们领读。

这么多大牛给成甲老师做背书,我想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便沟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接着去豆瓣搜索,发现原来这还是内测版,市面上还买不到,有点儿像饥饿营销,后来才知道这是成甲老师让小伙伴们先提意见,后面又做了大量的修改。

感受到了成甲老师诚意满满,假期结束,便毫不犹豫的买下来,用了一个周的时间精读完毕,收获颇多。

关于成甲老师,200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保送研究生。

目前是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第九课堂、兰溪沙龙讲师,不定期去企业培训。

关注个人能力提升(知识管理、时间管理、人脉管理)和团队管理。

但让更多人记住,使之名声大振的机遇是从2016年录制《成甲说书》开始,期间结识了不少IP圈的大咖,然后顺势出版了这本《好好学习》,好评如潮。

其实这就像他自己说的,生活中处处充满复利效应,他本人的案例也是如此,一点一点的积累,前期效果并不显著,后面大到超出想象。

一 临界知识

成甲在书中提出一个「临界知识」的概念,可以总结为:有少数知识能够给人生带来关键的影响。

全书可以用一句话来定义:教你寻找和构建自己的临界知识,并用来改变人生。

是不是不明白?刚看到这句话时我也模模糊糊,哪些知识才是「少数知识」?

后来经过深度思考,我想所谓「临界知识」就是探索总结事件后的底层通用规律,并可应用到多领域的知识便是临界知识(它是一种可以能跨界使用的知识)。

比如:

关于北京房价很高这个问题。

有人说:这是搞房地产特意炒作!

另外还有人说:土地少,买的人多,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有没有感觉后者的说法更有深度一点,他表达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底层规律,也就是心理学中的「稀缺效应」,而「稀缺效应」可以应用的各个领域。

所以这就是「临界知识」。

再比如:

我在大学时在团委带部门做管理,类推到去公司带部门,如果通晓底层规律,套路都是一致的,改变的只是具体业务,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具备哪些通用素质,而这些通用素质都是一个个小的临界知识,如沟通能力、演讲能力、文案写作、时间管理、通晓人性(心理学)。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底层的通用规律,利用规律举一反三,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那么你将在不远的将来取得巨大的进步。

二 读书方法

成甲说自己以前一年读100多本书,现在非常后悔当初只是匆匆路过,没来得及欣赏沿途的风景便一带而过。

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收获却不成正比,他说自己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

主要原因在于他当时看书只是“过目”,并没有深度思考,很多书放下即忘记,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什么是“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研究表明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方法是和已有知识(旧经验)进行联系,形成新的记忆。

我们想要快速提高,应该花大力气打通“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底层堵住了,新方法和新技巧学得再多,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绣腿。

他说:现在自己读书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而是带着问题寻找相关的书,问自己三个问题:

观察作者是用的什么思路解决问题?

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自己熟悉的知识?

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要对一本书印象深刻,必须描述读书后的启发与过去的经验相关联,探索底层通用规律。

他说:可能我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10遍还要深入,这种状态便会呈现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别人眼里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三 每日晨思

说到反思,自己也保有这样的一个习惯。

去年看完李参老师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在晨间日记中添加反思模块,至今已半年有余,

看到成甲老师的反思日记,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写反思日记,甚至连「反思」这个概念都没有弄清楚。

反思不是总结(而我没有区分的概念),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研究原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通这以上的顺序路线,我们可以明白,反思其实就是针对结果,思考做事之前假设的正确性,然后去校正以指导我们下一次行动。

所以,成甲老师在反思日记里使用的格式如下:

昨天什么做的不好?当时为什么会这么做?如果重新做会如何改进?

这就从根源上解决了我们做的不好的问题,并且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改进。

另外,成甲老师还学习富兰克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设计自己的反思的习惯,每天检视,

如:今天是否保持要事第一、是否保持先理解别人再理解自己,做到了就打沟。

他每天会花2-3个小时去做反思日记这件事,想想自己每天花30分钟就已经感觉很多了,真是强烈意识到身边没有高手,自我感觉良好。

他说:「像这样放慢思考的速度去想事情,似乎很花费时间。但是你不这么做,未来因此浪费的时间恐怕要数倍于此。」

看到这句话,瞬间感到醍醐灌顶,这就是每日反思的意义呀!

通过反思,我们会非常清楚自己的认知以及近期做事的对与错,会使我们变得更加敏捷,活得更加清晰,心态更加稳健!

四 总结记录

几年前我就刻意练习在年末总结这一年的所做所为,有什么新的成长,有什么新的启发;

后来断断续续地开始写日记,不过比较随意,流水帐一般;

从去年开始每天都按照固定模板严格执行写日记,如果当天没有写,那么第二天也会补上,总算是坚持过来了。

这些年总结记录的变化过程也是自我意识的变化过程,从懵懂的小鲜肉一跃成为成熟的老腊肉,逐渐意识到总结回顾对于我们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人家都说好了伤疤忘了疼,重复犯相同的错误,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

对于这句话,我高度赞同,因为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包括现在也会有重复犯的错误,只是相比以前好了太多。

所以这也是我写日记的初衷:规避风险,记录错误,避免再犯。

我们如果不及时总结经验,那么就有可能一直以一个错误的方法做下去,成长速度要慢的多,那么人生机遇自然也会少的多。

成甲说他有一年在公园门口买票,有位老外不懂中文,便向他求助,帮助解决完问题,顺便了解到这位老外是纽约音乐学院的一名老师,互留了联系方式,便离开。

成甲回家将这件事记录到当天的日记中,时隔几年再次翻到当年的日记,便向那位老外发了封Email,没想到的是老外第二天便进行了回复,说下次再来中国一定请他听音乐会。

你瞧,这就是记录的力量,他让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能够创造意外的惊喜。

五 预见性认知

《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吧?

接下来要讲的这个故事可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结果亦不一样。

格拉德威尔的母亲是牙买加人,普遍比较穷,当时因为钱险些因为丧失读书的机会。

格拉德威尔的外公虽然饱读诗书,但当时却说“我们的钱不够”,而他的外婆却不惜一切代价借钱交上了学费。

后来他的母亲嫁给了一个英国数学家,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格拉德威尔。

很明显,这个案例中的外公与外婆界定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那么得到的答案不同,做出的决定亦不同。

外公界定的问题是:我们的存款够不够?

外婆界定的问题是:怎样让女儿离开牙买加这个贫穷的国家?

看,这就是一个决定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往往就在这一念之间。

是不是说外婆就有预测性认知呢?我想是,尽管这个预见性来自直觉或爱。

再看这个案例,影响外公决策的因素有什么呢?

1 是否有足够高质量信息;

2 是否能看透事件的底层逻辑。

如果外公知道送女儿上学整个家族的命运就会改变,他会不会更勇敢一些呢?如果我们知道明天哪支股票要涨,那么我们会不会借钱也要买呢?

我们不得而知。

其实,掌握临界知识非常有利于我们看透底层互通的逻辑,对我们预测未来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如果你想要预测未来,那么你就要思考某些事件发生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在整个系统中影响发展的元素有哪些,该事件占了哪些元素。

比如:你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倾向于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不要去外边受苦,我们基本可以预见这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在未来不会有太大的突破和提升,

因为把家庭未来地位的发展看作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一定包括接触新机会的可能性,而在一个让孩子留在身边的系统里,「机会因素」被极大弱化。

同样,你看到一个公司总是把赚钱放在第一位,不顾「用户价值」,那么我们可以预见这家公司一定不会成为伟大的公司!

这个就像我们要改变命运,就要想哪些元素在改变命运这个系统中起决定作用,正面因素:勤奋、机遇、善良等,负面因素:懒惰、自卑、抱怨等,

那么我们就要反思影响自己身上的正面元素与负面元素,你基本可以给自己下一个预言。

六 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被爱因斯坦称为第八大奇迹,所谓的「复利效应」就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比如:网站访问量越多,排名越靠前,排名越靠前,访问量就越多;你读书越多,认识的人越多,就会有人愿意推荐你认识更多人;而因为你认识了很多人,会吸引来更多的人想认识你。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印度有位宰相发明了象棋,国王想要奖赏他,便问他想要什么,他说希望国王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赏给我1粒麦子,第2个格子里赏给我2粒麦子,第3个格子里赏给我4粒麦子,依此类推,最后发现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拿来,竟然也满足不了宰相的要求。

所以,复利效应前期是很不明显的,不易察觉的,但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非常惊人的效果。

之前在朋友圈看到过两张图:


2017年第5本《好好学习》_第2张图片

这个等式告诉我们,积硅步以致千里。


2017年第5本《好好学习》_第3张图片

这个等式告诉我们,只比你努力一点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太远。

提高发生复利效应速度也是有方法论的:

1 观察生活中A导致B,B加强A的事情;

2 尽可能提高这件事的利率(原始值,如质量高,人脉多)

3 加强这件事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其实有很多习惯是具备复利效应的:

每天读书,页数越多,只要坚持重复,那么终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者。

每天写作,质量越高,只要坚持重复,那么终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作家。

每天练字,质量越高,只要坚持重复,那么终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书法家。

每天跑步,距离越长,只要坚持重复,那么终有一天可以获得长跑金牌。

时间的复利效应正是要说明这个道理,每天多努力一点点,随着时间的积累,所产生效应将会远超你想象。

七 小结

读罢成甲老师的诚意之作,发现书中的很多内容在其他著作中也都有出现,只是成甲老师将这些概念揉碎,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使我们更容易理解。

很难想象成甲老师第一次出书就能得到这么高的赞誉,万分佩服。

接下来,我也将刻意练习深刻Why的习惯,凡事多问几个Why,一问到底,不将就。

看事情,看本质,看清底层逻辑,朝着临界知识的大方向迈进!

2017年第5本《好好学习》_第4张图片
向前迈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年第5本《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