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司近期启动全员报工的几点思考

近日收到通知,全公司拟于4月初启动全员报工机制。即在特定系统上每人每日上报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每件事情花了多少时间。并且公司要求每人每日必须报满8小时工时,每人的报工还需要上一级负责人定期审核。

首先交代一下公司背景,原属于某国有银行的软件开发中心,近年独立出来成为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公司管理思维正逐渐由原来的背靠大山吃穿不愁向自负盈亏,考虑成本转变。大部分员工从事脑力劳动,进行需求分析、编码、测试等等。本来对于从事脑力工作的人员来说你就很难从个人的工作时长来评估工作成果和工作效率。即使是坐在你对面的人,看着他每天在电脑前敲键盘,你也很难分清他究竟是在工作还是在做其他的事情。

所以公司启动全员报工的初衷可猜测一二,第一,领导想要知道手底下的员工每天究竟在做什么;第二,员工的工作效率究竟怎么样,用工成本高不高。

初衷虽好,但手段却有问题。选择做一件事是需要考虑成本的。咱们简单计算一下,全公司六百号人,每人每天预计花在报工和审核别人报工情况的时间平均是二十分钟。而人均每小时收入最低估计在100元左右,那么二十分钟就是三十元。六百号人每天在报工上最少花费是1.8万,每月就是近40万。每月花40万元就为了让领导知道每个人究竟在干些什么,这样做是否值得?况且40万扔下去领导也未必知道每个人的真实工作情况,理由有三:

  1. 数据分析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而目前的管理人员投入量不支持大数据量的统计分析。
  2. 统计目标不清晰,关键数据信息无法提取,我们的报工分类每个部门的分类视角都不同,相互之间可交叉验证的数据源有限。
  3. 数据可信度不高。规定要报满八小时,但其实扣除中午的午休,每人每天有效工时满打满算也就是六小时,所以不得不人为造假。

基于以上三点,每月花了40万收集到一堆造假数据。再怎么分析也没多大意义。而对每位员工来说,一来耗费了时间精力,二来感受到公司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又滋生了对公司的不满情绪。

再从个人角度来说,不说这种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进行的报工,就说个人自发进行时间管理的事儿。记得前两年我刚开始尝试个人时间管理时,最先想到的办法就是下载了时间管理软件,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项进行分类,比如娱乐、工作、学习、健身之类的,然后每天记录某一分类事项下总共做了哪些事情,花了多少时间。记录的目的是为了明确个人时间开销,然后后续再进行时间分配优化。比如增加学习时间,减少刷剧时间之类的。前几周的记录是非常有效的,时间记录的软件统计功能非常好用,饼图、柱状图等展示一应俱全,让你看上一眼就知道要在哪里减少时间,要在哪里增加时间。但几个月过后,新的习惯养成,对每日时间的记录就逐步懈怠了,直到一年后再也没有打开APP。为什么?是因为没有优化空间了吗?不是,只要想优化总找得到做得不足的地方。

之所以会懈怠,是因为在时间记录这件事儿上我找不到继续进行下去的理由了。每天花时间记录,但又不知道这样去优化时间提升效率是为了什么。好像越是提高效率,就越倾向于在单位时间里为自己分配更多的事情。要做的事想做的事越来越多,越是优化时间分配,越觉得时间不够用。可这么拼命地做事却没给我带来多少成就感。

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只注重了做事的量,但却没有做事的计划。是的,没有计划,就是在瞎忙。手头的事要分紧急和重要。让我陷入忙碌的多半是那些紧急却未必重要的事情,对别人有益。而对我个人成长有益的重要事情却多半不紧急,也就总是被拖延执行。所以一天忙碌下来,看似做很多事,却往往没有啥成就感。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就不在进行时间记录了,个人的时间管理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制定计划。

时间管理不是把个人的时间排满,不浪费任何碎片时间,而是通过时间管理,把时间分配给重要的事和紧急的事儿,少做及不做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并留出余闲来享受生活。而计划的目的就是为确保重要的事儿能每天做,紧急的事儿能及时处理。通过做计划让我学会取舍。

做计划也就是制定OKR,先明确目标,再将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可实现的小任务,并明确关键交付结果。然后在每个任务的过程中,采用PDCA循环的方式,为每个任务制定分步计划,执行,明确过程中的关联资源,检查交付情况,总结经验再进行下一步。

所以原来每日的事后记录就被我调整成了每日开始时的待办事项记录,并为每一个待办事项设定优先级、关联方和交付目标。

回到报工这件事上,虽然不情愿,但报工工作推进在即,必须要做。既然必须要做那么我只能调整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找寻一下报工的意义。

说到报工,自然会想到的是每日下班前回顾一天的工作情况,逐条记录和评估,这有点儿类似于个人初次进行时间管理时做的事情。但其实我可以换一个思路,将每日下班时的报工调整为每日上班时的派工。将一日已明确的工作事项先进行系统登记、然后每完成一个再大致评估工作时间。一天当中如果有突发事件发生再随时登记备忘。主要关注点在待办事项备忘上,而不是时长分配。这样一来,工具还是那个工具,但用途却不一样了。

如此想来,对于强制报工这件事儿,也就没有那么排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公司近期启动全员报工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