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呼唤管理观念的创新,学校管理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时代文化的运作特征,需要学校管理者积极推进管理文化的变革,建构“自主、创新、高效”的管理组织,强调“竞争力、导向性和灵活性”,实现角色转变和职能定位,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和大潮流。
学校管理文化是指学校管理者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在先进管理理论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具有约束和影响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管理思想、原则、艺术和精神。它强调管理者应遵循治校治学的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实施过程管理,力图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学校教育事业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之路。
一、思想管理—构建学校管理文化的前提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办学思想的领导。办学思想是否端正,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方针的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上。学校管理的灵魂只有依附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真正实施管理文化的建设。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因此校长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沿,研究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学校近期和长远的发展目标,设计发展规划,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把办学思想贯穿于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去影响、带动教师并转化教师的行为,统一认识,合力齐心,形成办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是管理成功的首要前提。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一个教育者具体的教育行为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都统一于一定的教育观念之下。于是,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就成为思想管理的当务之急。当前,我们首要关注的是转变教育者陈旧的教育观念,确定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只有当大家深知素质教育的内涵并为之不懈努力地开展教育实践,才能给学校教育以发展的光明前景。我校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引导教师探讨教书育人的本质意义,提出了“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办学方向,把“教书育人”看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认识,逐步确立了“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思想,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从学校的每一个层面上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多年来,学校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经验和成果,“自主性教育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大影响,它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一大突破,使这个老题目翻出了新意:一是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集体精神,二是造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三是发展学生的文化、技能和科学精神。正确、鲜明的办学思想成为全校上下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方向,大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予以贯彻、实验、完善,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和提升。
思想管理的成功源于管理者正确的决策导向。面对纷繁复杂的学校工作,校长决不能让事务性工作冲淡了学校大政方针的决断。在提交校务会议正式讨论之前,必须扎扎实实地搞好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大家意见,提出实质性问题并拟定初步思想。同时,校长及班子人员要先于群众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摸索教育原理,从根本上端正办学思想,明确目标内容,落实目标责任,制订目标措施,使思想管理不再成为一句空话,一纸空文。
二、制度管理—构建学校管理文化的基础
学校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凝聚了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的思想、原则、方法和手段。教育管理者为了实现领导和管理的职责,往往需要制订出一系列的行政措施,使学校教育活动有所规则,说大了,就是要有法可依,使大家自觉履行对教育的义务和职责,产生“硬管理效应”。
学校行政管理一般包含两个内涵,一是外部管理,即学校外部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行政干预和管理,主要是通过法律和行政法规,解决各级各类学校办学中的共性问题,属于客观管理;二是内部管理,即学校自身的行政管理,其目标是在国家对学校教育要求的总目标下,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创建办学特色,属于校本管理。任何一所学校要实行高效、科学的现代化管理,必须以教育法规为依据和准则,借助于完备的教育法规来维持和巩固各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权威,推动教育系统持续、协调、稳定地运作并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提高其领导效能。在实施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求管理者以严格的态度治校,严明的纪律处事,严谨的作风工作。虽然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管理趋势中推崇“人本管理”(下文详述),但如果没有了严格的制度管理,没有了领导者坚持原则、敢于负责的工作魄力,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有学校自身的章程,变“无章办学”为“依章办学”。学校章程是依据《教育法》确定的学校教育工作的总规范,是表明学校组织和行动的基本原则的书面文件,是学校管理的“小宪法”。制订学校章程,既反映了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要求,又反映了社会的教育要求及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使学校管理处于系统管理之中,可以带动和影响各项工作,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因此,需要学校管理者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整理出一整套既具规范性,又具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案,把素质教育的理想和原则在学校章程中具体细化到办学目标、队伍建设、德育管理、科研兴教、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之中,使之产生“刚性”效能,从而凸现学校自主办学的个性,实现学校办学思想的提升。在学校章程的统领下,管理者还要把握住学校未来的发展走势,不断修改、完善学校章程,努力制定出各条块的实施措施或决定,加强法纪效力的监控和督导;同时,将实施制度管理过程转化成懂法、守法相结合的过程,规范大家的行为,把思想教育贯穿始终。
三、人本管理—构建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
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本管理同样以促进人的完善为管理的最终目的,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强调人的理性、道德、精神的发展,它的管理过程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与管理的过程,本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首先,人本管理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人类命运、生存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人本管理就是要充分考虑人们的人格、信念、操守及道德规范,把人们引向正确的人类文化,使人们具有社会的责任感,追求人生的价值观。因此,在实施人本管理过程中,要用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全新的价值信仰来关注师生们的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引导大家对人生的基本问题进行讨论,从平常琐碎的生活中超脱出来,看到、感受到事物行动背后的历史底蕴、精神高度和生命意识。正是由于文化的装备,才使人的价值不断的超越,人本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要让科学的知识和人文的精神融洽在一起,影响人们一生的进取性。
其次,人本管理突出民主互动。学校管理是“人—人”系统的管理,它不仅仅是领导者管理教职工,教职工管理学生的单向模式,而是相互作用、彼此互动的双向行为。现代管理已从“由我作主”向“互相商量”转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的基础上。十五届二中全会《决定》指出:党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都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加以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应着力于建立这种民主互动的沟通机制,这是时代给予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在如何管理好学校的问题上,校长和教师有着同等的权利发表意见和作出努力,管理者要自觉地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作学校的主人,深入到教师之中,与教师平等地交朋友,鼓励教师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尊重大家的批评和建议,将治校的良好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意愿,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上文提及的我校的“自主性办学特色”的创建和形成就是多年来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并在教代会上得以通过并确定下来的,这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产生了可持续性效应。
第三,人本管理注重自我实现。西方各国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工作动机激发的心理机制已转向职工行为自我管理的心理机制,这是对学校管理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重大启示。人有一种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心理机制,当自我意识发展到高级阶段,人就会产生自知之明,正确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并根据自己的动机、需要和力量主动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更好地来付诸实践,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更加自觉和能动的水平。学校教职工的自我管理正是由于管理者能充分尊重、不断激励后发生的自发行为,而一旦这种氛围形成以后,就会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人们的潜在能量,展示人们的个性特长,促使人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创造性的进行状态。我校多年主张“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师生们在“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寻找出前进的方向,例如,1987年起就开始的学生自我管理实验,历经十多年后已成为了学校管理的一个成功亮点,学生们在自主管理中走向成熟,获得健康发展。
四、科研管理—构建学校管理文化的方向
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应该思考和着力操作的重要内容,“科研兴校”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是学校管理文化的一大战略和一个方向。
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端正教育思想,创建办学特色。积极的科研文化是对全体师生的态度、思维及活动方式具有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它能激励人们不断学习、开放和创新。世纪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促进教育转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管理者要确立科学的办学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端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开展教育科研,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家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和特点,探索素质教育的办学模式直至创建办学特色。现代学校的管理,已由单纯依靠指令性的行政管理和经验管理走向以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为指导的现代创新型管理,它将是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更好地把握学校发展的方向,除了研究现状外,还须研究学校管理的历史,继承和发扬历史上学校管理的优良传统,正确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才能创建符合学校实际与未来的办学特色。
开展课题研究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育改革。当今世界几乎可以说是教育的年代、科技的年代、信息的年代,需要教师们在教育实践工作中不断进行研究,搜求外界信息,吸收各种新成果、新思想,关注教改动态,并积极投身于教改实践,做不断更新自我的终身学习者。教师自身的变革最终要通过积极的学习与探究,体现为更富成效的教育行为,于是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就成为引导和强化教师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的主要形式,成为学校发展的一项基本的,然而却是最为持久的能力建设。我校“九五”课题“素质教育特色研究”,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涵义出发,遵循学校教育改革的科学规律,不断引导教师的观念转变,唤起变革的需求,下设“在自主管理中培养自我”、“在自主学习中焕发活力”、“在爱岗勤业中建功立业”等德育、教学、队伍建设几方面三个二级子课题和十多个三级子课题,由于课题具有针对性,促进了全体教师“将成功的经验规范化,规范化的经验理论化”,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进程中研究,通过结题鉴定,对已有的探索进行了反思和升华,“学生自主发展性教育研究”等课题成为省级“十五”立项课题,促进了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增强了课题参与人员自身的能力建设,创建出借助科研课题作为干预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途径。我校目前已建立起校本课题、招标课题、立项课题的系列课题库,在一整套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条例中成为支撑内容,为管理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笔者认为,开展课题研究不仅要有理论的指导,更要有广泛的实践,在求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选难度大的和难度小的、取集体合作和个人单干方面宜合理组合和认真权衡,要突出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研究,从已有条件出发,既讲求力所能及,又主张从小到大,发挥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
开展行动研究有助于形成群众氛围,提高整体素质。教育科研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样式,其中行动研究法是最为流行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边实践边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在真实的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研究,避免了盲目性,体现了学校性(不一定具有普遍代表性)。由于行动研究可以由教师单独进行,也可以组织若干教师组成研究小组或组成科研人员、教师、行政人员“三结合”研究队伍,所以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行动研究进程中,同样可以结合其它研究方法,制订出研究计划予以实施,通过观察进行反思,在一个螺旋型研究圈中获取成果。教师们由于边学习边工作边研究,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科研素质,而且提高了教育质量,催生出积极的教育行为和科研文化。
五、课程管理—构建学校管理文化的关键
管理文化中不可忽视课程文化的建设,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已成为其核心内容。我们都知道,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因此,相应进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从课程内容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小学必须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应当增设综合化课程、选修课程和短期课程;另一方面要强化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当今时代是以综合取胜的时代,学科教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综合为主导趋势。适应这个趋势,就要在学科内综合基础上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我国现行的课程设置中语、数、外为核心课程和基础学科,但并不等于说这三门学科具有不相融性,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其平衡性和宽广性。在教材体系中,还要注意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手段的发展对教科书的影响,课程内容要体现现代化和适应性,处理好社会科技进步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课程教学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21世纪的教师劳动不仅仅是付出与奉献,而是将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生命的价值。在互动教学中,需要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开放式的流动式的教学,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取情感的体验。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明显的增强,学习的潜力和能量得以发挥,因此需要师生双方建立起启发诱导、开拓进取的教风和培养起勤思多问、探索创新的学风,实现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
从课程管理看,要在体现国家意志的前提下发挥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着手校本课程的建设,释放学校自编特色课程的潜在能量。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求课程管理体制由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向分级管理模式转变,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层次、更多规格的人才。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由于该校领导能认清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着力于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改革,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倾向和个性特长为前提,解决课程建设中富有特色的校本问题,更多地采取设置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方式,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可以说是一场课程建设的革命。
学校管理文化的构建需要人们克服因循守旧,随遇而安的行为定势,崇尚积极变革的文化创新,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需要每一所学校对教育的价值追求有进一步的认识、实践和创造,而现实学校的教育自由发展性、学校的主体性和办学的特色性、文化性是学校发展的基本走向。管理文化的构建除了上文提及的之外,尚有社会管理、形象管理、网络管理等因素相互制约与整合,我们提倡管理文化的校本化,追求学校管理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意蕴和个性价值,以此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注:2003年发表了《学校管理中如何构建管理文化》(个人发表史上第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教育科研中如何构建科研文化》、《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课堂文化》一组文章。2000年前后,思想之中一直在挣扎,学校已经迈进了省重点中学和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那么如何继续推进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究竟什么样的建设才是学校的根本建设,在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旗帜下,学校的自主性教育有没有继往开来的现代阐释,一系列了问题拷问者一颗炽热的心。几年来的学校文化建设让大家描绘出新的愿景,看到了新的方向,燃起了新的热情,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是点燃了教育理想的火种,让每一个师生勃发出生命的光芒。实践出真知,科学出智慧,几篇小作也就诞生了。现在看看,也还不算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