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穷游少年:格瓦拉和《摩托日记》

格瓦拉诞辰纪念。

《摩托日记》并不是纪录片,但在有关格瓦拉的影像作品中口碑上佳,改编自格瓦拉23岁时影响一生的远行经历,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形式呈现了追风少年的心路历程,对驴友、穷游党、文艺青年、失足青年、愤怒青年、摇滚青年以及伪摇青年的口味抓得很准。格瓦拉作为的个人魅力能够穿越不同的意识形态、成为全球通用的反主流文化符号,直到今天仍是T恤人物头像大户的缘由,也可以从电影中略得一二。

在路上的穷游少年:格瓦拉和《摩托日记》_第1张图片


Gap Year

在路上的穷游少年:格瓦拉和《摩托日记》_第2张图片

少年的脑海中总是充满了浪漫和好奇,出发前的格瓦拉正在医学系读书,突然想到和朋友格拉纳多骑上摩托去探索整个南美洲大陆。1952年1月4日,规划好路线,告别完家人,两个小伙就跨上摩托车出发了。虽然,摩托车只有一辆,两个人轮着开。一直到这里似乎都很顺利,只是两个中产阶级青年男性开启一段带有类似大航海时代色彩的冒险旅途。

然而当时的南美洲大陆并不太平,这个重要的间隔年中的所见所闻,也将改变少年的一生。

第一站,格瓦拉给自己在异地度假的女朋友齐齐娜留出了几天时间,在庄园里谈情说爱,耳鬓厮磨。齐齐娜表示了和格瓦拉父母一样的担心,两个热恋中的年轻人似乎还处在激情与不确定性共存的感情阶段,格瓦拉的心思放在探索美洲的计划上,虽然很爱齐齐娜,但满脑的热情里只剩下远方。

格瓦拉两人约定的计划是四个月走遍八千公里, 4月2日以到达目的地为格拉纳多庆生。结果一路上颇多坎坷,不仅错过了预定期限,连格瓦拉的生日,6月14日,也是在路途中度过的。


穷游

在路上的穷游少年:格瓦拉和《摩托日记》_第3张图片

这并不是格瓦拉第一次表现作为骑行者的浪漫魅力。1950年,他就曾骑辆安装了一个小马达、改造成简易“摩托车”的自行车上路完成了穿越阿根廷北部地区的长途旅行。有图为证。

在路上的穷游少年:格瓦拉和《摩托日记》_第4张图片

而这次两人的坐骑是39年生产的诺顿牌500CC型“大力神Ⅱ”摩托车,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电影开始40分钟内,就已经出现了3次人车齐飞的画面。第一次是飞进水沟,第二次滑行沙地,而第三次遇到了路过的奶牛群,摩托车彻底报废,再也无车可翻。

所以原定的摩托之旅变成了搭车穷游,主要原因还是两个人并没带够钱。

电影中格瓦拉手里始终攥有15美元,但这笔钱是齐齐娜托他买泳衣用的,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决不用,这件事和格瓦拉耿直的性格也没少让格拉纳多犯愁。

穷游的这一路,两人想到了许多法子来蹭饭蹭车赚路费,有时甚至要步行。告别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格瓦拉里地面的真实生活更近了一步。和矿工、农民、病人的接触之中,格瓦拉见到了美洲大地上的苦难,也深深感到自己和这些人之间在生命、血缘上的联系。在进步知识分子的家中,格瓦拉进一步接触到了前人的革命思想,而这次带有模糊使命感的旅行也终于找到自己的定义。


在路上

在路上的穷游少年:格瓦拉和《摩托日记》_第5张图片

《摩托日记》和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还是有联系的,比如,2012年的改编电影也是《摩托日记》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拍的……又如,《在路上》落笔的时间也在20世纪50年代。当然,不止于此。嬉皮士文化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兴起,直接受到《在路上》的影响,古巴对美国的成功抵抗吸引了激进人士的目光,代表人物金斯堡就曾专程到古巴考察。1967年,格瓦拉在美国支持下被玻利维亚军人政权枪决,不仅受到第三世界的憎恶,格瓦拉本人也被激进的美国学生视为反抗霸权的伟大烈士,神话就此流传开来,格瓦拉也被视为反抗精神的不二代表。《在路上》和格瓦拉也在后来的愤青摇滚圈再度会军。

在整个《摩托日记》的旅程中,格瓦拉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样渲染得淋漓尽致,饱经风霜却清秀依旧的外表,时不时背几句聂鲁达的诗,正直又显得单纯的性格,都衬托出格瓦拉夺目的个人魅力。

而与“在路上”的流浪、放纵不同,格瓦拉的旅程饱含追寻,而不是靠酒色、吸毒、性放纵逃避;同样是反叛与抗争,目光却更坚定。另外,格瓦拉在对革命的认识上也有自己的看法,当。看到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后,格拉纳多提议可以通过将民主政治规则教给底层来解决问题,格瓦拉听完只是反问道:“没有枪的革命吗?”

接近旅程最后时,影片中第一次呈现格瓦拉政治鼓动的能力,在麻风病院度过的24岁生日上,来自阿根廷的格瓦拉,对着满堂的秘鲁同胞,说出了下面带有强烈个人感情和无产阶级革命觉悟的慷慨陈词——

在路上的穷游少年:格瓦拉和《摩托日记》_第6张图片

古巴革命成功后,浪漫情怀丝毫未减的格瓦拉对第三世界特别是拉丁美洲寄托了更多希望,始终相信依靠游击战、发动当地的劳苦群众,能够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格瓦拉的生命也留在了最后一次旅程中,1967年10月,格瓦拉在玻利维亚被捕身亡。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在哮喘病发时都不挪用的那15美元,最后被格瓦拉送给了矿山的穷苦夫妻。除了光明形象的塑造,电影中还有许多精彩故事,有欢笑,有温情,也又深思,电影还曾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和最佳原创歌曲奖提名,值得一看。

神化格瓦拉和消费格瓦拉都不是什么值得赞扬的行为,但了解一个少年的心路历程,感受青春和生命,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路上的穷游少年:格瓦拉和《摩托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