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刻,停运了也没有卸载的APP

豆瓣下属的媒体平台“豆瓣一刻”,在运营了三年之后宣布停运。

阿北的内部信中写到:“我们会陆续关闭一些长期没有起色、或在小营收规模亏损的产品和业务,包括一拍一、豆瓣东西、一刻和同城票务交易等···对内来说,豆瓣现在进入一个务实的阶段。需求和通道逻辑支撑用户,营收和成本的考量支撑商业,这两件简单朴素的事情是互联网公司的基础。”

没有营利,意味着没有过分的商业化和广告,这一点,用户爱死,开发者恨死。

「一刻」是豆瓣推出的优质内容精选应用,每天从豆瓣全站挑选十到十五篇内容,可能是影评、书评,也可能是生活日志,都是豆瓣上最新最有趣的文字和图片。

知乎和豆瓣是互联网上少有的聚集了大量高质量内容的社区。知乎推出了“知乎日报”,将知乎上精彩问答结合时事热点、趣闻轶事挑选出来作为每日推送内容。“一刻”也切入了移动阅读领域,是豆瓣移动端另一个产品方向。也就是说,豆瓣也跨出了媒体化的一步。

已经忘了是什么契机,下了“一刻”,就变成了重度高粘性用户。每天推送的14条内容,不多不少,有一种不急不躁的态度。小众清新,没有广告,陪伴了我很多深夜枕畔和清晨的时光。

一、产品结构

请看这个简单粗暴的产品结构图(捂脸)


豆瓣一刻,停运了也没有卸载的APP_第1张图片
WechatIMG41.jpeg

可以看到作为一款整合精选阅读应用。一刻的内容结构还算是很清晰的,前面范围层提到的功能还算是可以比较顺畅的使用到。

最基本的入口都位于比较浅的位置,尤其是今日一刻,这一定是用户使用率最高的功能,因为用户打开应用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对深入的栏目阅读和个人喜欢的管理都是在时间更为充裕的情境下才有可能使用到,操作目的性更强,所以入口设置较深也不会影响易用性。

二、产品特点

2.1 产品定位

豆瓣网旗下的一款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阅读类应用;
将豆瓣网的优质内容通过算法筛选和人工整理进行每日推送,以人文艺术类内容为主;
来源包括用户在豆瓣社区生成的影音书评、日志、小组讨论、甚至个人相册分享;
个性化标签分类,帮助用户在客户端更方便高效地获取有趣内容;
抢占碎片时间,支持收藏、离线阅读,一键分享到SNS社区,夜间模式;
整体风格继承了豆瓣一惯的文艺小清新

2.2 用户需求

一刻的用户主要可分为两类。

阅读者:一刻的阅读用户大多是豆瓣的资深用户,热爱文艺小清新,需要能够找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获得有趣的阅读体验,他们也会希望与感兴趣的作者沟通交流。
创作者:这类用户主要是驻扎在豆瓣社区的一些写作爱好者或者摄影、音乐等不同兴趣的发烧友,想要通过与同好者产生沟通与交流而把自己的兴趣展示在个人主页上。

2.3产品视觉

一刻的视觉设计主要采用绿色调,背景为白色,显得十分清新文艺,标签的icon设计也十分清新可爱,符合豆瓣纯粹简约的社区的定位。

2.4交互形式

一刻APP采用了iOS比较常见的的抽屉式的交互框架,兼容各种模式,扩展性较好,各入口较为清晰,也方便开发者加入后续功能;但是缺点也在于会隐藏框架中其他入口,对排版的要求比较高。

刷新动作伴随着交互动画,是一块曲奇慢慢被咬碎的效果,被咬的第一口正是“一刻钟”那么大,十分生动。

在点击文章之后进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之中,提供了无打扰的阅读体验,整体的交互也很流畅,符合iOS的交互规范。

2.5功能建议

2.5.1 内容的分类标签化问题

栏目标签准确化:
通过上文分析,豆瓣一刻的栏目种类繁多,有十几个之多,虽然命名十分小清新,但是理解有一定的模糊性,内容分类也不够精准,容易给用户造成疑惑,建议后期将分类删繁就简,在保证检索准确的基础上再增加文艺感。
自定义个性标签:在我的喜欢功能中添加用户自定义标签,方便管理查找文章。
往期内容分类显示:豆瓣一刻的往期内容是整合在一起的,并不能准确定位到具体栏目,建议可以分成不同栏目展示,便于用户查找。

2.5.2 内容编辑类问题:

内容订阅和个性化推荐功能:
豆瓣应该增加内容订阅功能,给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内容推送,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喜欢”和“收藏”进行大数据分析,增加一个“猜你会喜欢”的推送栏目。

2.5.3 社交属性的提升:

增加社交功能:
从产品属性上来说,一刻的显性属性是媒体属性,提供信息阅读功能,而社交性比较差,但是根据现在的社交属性热潮,如果能将“豆瓣小组”的线上讨论功能和“豆瓣同城”的线下活动功能等社交类栏目连接在一起,让用户之间有更深的交流,也许一刻的发展前景会更好。

三、商业模式

从前的日子变得慢,平台、用户、互联网都慢,从前的豆瓣也慢。成立于2005年的豆瓣至今已经走过12个年头,同时期的各家公司,早已在上市和盈利的道路上一骑绝尘,唯有豆瓣特立独行,靠着“不刻意商业”的模式执着守候着小众人的精神角落。

豆瓣的盈利业务一直发展得不好,对投放的广告也要求较高,对于一些比较影响用户体验的广告,豆瓣一直很抗拒,这也使得豆瓣的广告收入很受限。举个例子,豆瓣从音乐、电影、图书的评论起家,或许你会在看一部电影之前去豆瓣电影上查看评分,然后立刻跳到美团、大众点评上去买电影票,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豆瓣其实也可以买票。豆瓣的文艺定位,使得它和商业从来没有很好地融为一体。

豆瓣诸多不起色的产品和业务,靠着用户的热情和死忠在支撑,用户爱了3年,可是这份爱不能带来利益,午时三刻已到,豆瓣一刻和豆瓣东西迎来了它们的“处决”,喜爱他们的人们,纵使泪流满面,也无能为力。

上市在即,豆瓣不能再跟以前一样去接纳用户的所有意见。那些不愿改变的“慢”用户啊,这一次,豆瓣不能再等你了。

6年未获得融资的豆瓣,能将自己打造成小众用户的“精神角落”,已经是个奇迹。生活中有留不住的人,也有留不住的App。一刻终于离我们而去,徒留下回忆。

旧的东西要走,新的东西也会到来。在阿北为豆瓣以后的规划中,豆瓣将以豆瓣时间为核心品牌和团队,成立以营收为目标的内容事业部。

2017年3月7日,豆瓣上线内容付费产品“豆瓣时间”,首期专栏为北岛主编的音频节目——《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豆瓣时间主要邀请学界名家、青年新秀、行业达人,精心制作付费专栏,每个专栏包含数十期至上百期不等的精品内容,以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豆瓣时间上线5天后,销售额过百万,7天付费订阅用户过万。付费阅读仿佛让豆瓣在商业模式上看到了新的希望。

豆瓣本身就有着大量的评论人、音乐人和摄影师等用户,多年来成为文艺青年的精神温床,但是文艺与金钱,好像从来都是格格不入的。而今,豆瓣时间的推出,为豆瓣点亮了一条把文艺转化为金钱的道路,豆瓣自然不想错过,而对于那些不是那么挣钱的东西,砍掉,也只是时间问题。

豆瓣文艺了12年,与金钱擦肩而过12年。而今,趁着付费阅读的大好风口,豆瓣自然要抓住这次机会。

豆瓣用户一直被外界评为“最难伺候”的用户和“对网站最无用的用户”,因为豆瓣用户不仅非常挑剔,并且不能为豆瓣带来直接的盈利。但豆瓣发展至今,也一直是这群死忠粉在支撑,豆瓣为了用户体验也一直排斥弹窗类广告,二者就像是相辅相成的傲气老友,你清高自傲,我就给你一个清高自傲的地方。

只是在豆瓣上市之际,这个平衡,终于被打破了,豆瓣难得地做出激进决断,发展了它想要发展的,放弃了那些成效微乎其微的产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豆瓣一刻,停运了也没有卸载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