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行为的逻辑思考

通过学习、观察、实践和思考,终于厘清了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逻辑链条:

一. 人性非善恶来区分,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因为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中,不善于趋利避害的人死得早,他们的基因传承下去的概率小,数万年下来就基本衰竭待尽了。

二. 为什么同样是趋利避害的本性,而行为选择各不相同?因为看问题的距离长短、时间远近不同。有些眼前的利或许是长远的害,有些则相反。很多时候可能也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习惯的、惯例的惯性使然。

因为各种内在外在的主客观因素,每个人所能企及的视野范围并不可能完全相同,甚至相去甚远,远方会是怎样其实很多人是看不清的,而有些极个别的智者可以穿越时空看到下一个世纪(虽然当世的时候或不得待见,但是在属于他们的世纪到来时却会得到广泛赞颂),因而造成对利与害的认识程度的偏差如此之大。然后有了现世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 除却难得的智者和难得的蠢人之外,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影响视野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呢?是稀缺性。尤其是经济上的比较(较读第四声)稀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难以避免的会窄化人们的视野。

试想,如果一个人大部分时间因为贫穷而吃不饱饭,先集中精力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才是他最本能的最优决策,国家也是一样。眼前的生存都顾不上了,哪里还有长远。

从另一个角度讲,富裕的人和国家才更容易看长远,因为富裕的人和国家会更有条件和心情实现更大维度的拓展。

四. 而温饱解决以后,各种高级别的需求就会分别派生出来,先是物质层面的各种满足,进而是精神层面的各种体验和满足,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这种层层递进式发展,在精神世界和行为上的烙印,所跨度的时间通常需要跨越一整代人。

譬如,童年和少年时代经历过物资严重匮乏时代的我们的父母一辈,虽然那个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一代大部分人身上仍然保留了喜欢囤积以备不时之需的警惕性,然后才是跟我们这一代相同的但是相对微弱的,更高一级的体验需求;而成长在物质日益丰富时代的我们,可以理解父辈的这个特点,却不容易也有同样的烙印,相反更容易接受断舍离。

五. 物质上的匮乏与精神上的匮乏,对人类行为选择的影响也还是有区分的。虽然说物质上的匮乏是导致精神上匮乏的根源,但是精神是可以实现代际传承的;虽然精神上的富足确实会导致物质上也富足,但如无必要 并不必然。

举例,虽然我们父母一辈在童年或少年时代(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严重的物质匮乏,而他们当中,因其父母一辈人(我们的祖父母辈)的精神富足并得以获得传承者,当时世流转时,他们自己或者下一代则更容易看到机遇并自我实现。

所谓的精神富足,并非仅仅是道德层面,而是包含了可以由物质富足带来的升级了的见识、思维方式、处事智慧等种种,况且道德说到底也包含着处世的规则和智慧。

如果精神富足并不需要带来物质富足,或者并不能带来现世的个人的财富增长,那么至少可以带来有趣的而区别于低级趣味的人生。

六. 与精神富足的人相遇,也可以富足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近朱者赤

七. 要想与之深交的重要方法,首先让自己成为可以点亮别人的明灯。

参考,人以类聚


周末哎,昨晚睡得晚,今天却醒得早,于是临晨四点多开写,写下以上文字。写完了自己再读一遍也觉着不好读,纯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个人显摆,不读也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人类行为的逻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