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

  • [p]
  • [p52]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们建立皮克斯的过程中,史蒂夫·乔布斯将大部分时间倾注在了NeXT的创建上,也就是那家在他被迫离开苹果后成立的个人电脑公司。他每年只来皮克斯一次,以至于我们每次都要为他带路,免得他迷路。相比之下,我却是NeXT的常客。没过几周,我都会前往乔布斯位于雷德伍德城的办公室,向他介绍皮克斯的情况。老实说,我并不期待这些会谈,因为它们通常都会令我很头疼。在争取将皮克斯送上赚钱轨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乔布斯的资金来保证周转顺畅,而他在出资时常常会附加诸多条件,这虽然可以理解,但也让我左右为难。因为他强加给我的那些营销或新品开发等条件,往往与企业的情况不相符。

乔布斯并不总是正确,即便是对待自己的公司,他也并非事事了如指掌,他也曾经有过“乱指挥”。

  • [p53]1990年,我们搬进了伯克利北部的仓库区里土满角,将办公室地点设在一幢方正的混凝土建筑中。从此,我们开始将精力集中在创意工作上。我们接到了三得牌口香糖和春果勒牌橙汁的动画广告案,很快就摘获了各种创意奖项,同时也磨练了我们的技术和讲故事的技巧。但问题是,我们的赤字仍然很严重。1991年,我们不得不解雇了三分之一的员工。

这一时期的皮克斯技术日臻成熟,但是财政困难让他们很挣扎。你的产品可能有很好的未来,但是没钱会让你感到异常难熬。

  • [p54]没有乔布斯,皮克斯就无法生存。但那些年,我不止一次怀疑,乔布斯是否真能将皮克斯引向生路。乔布斯的确才华横溢,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能够深入问题巧妙地找出解决办法。但他也的确是个难伺候的主儿:他目空一切,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有些颐指气使。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他那无法为别人着想的性格或许才是最大的缺陷。当时的乔布斯全然不知换位思考为何物,幽默感在他身上更是完全找不到。

这大概是对乔布斯最经典的评价吧。

  • [p54]大家 可能还记得我在乔布斯收购皮克斯之前问他的问题:出现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该如何处理?而他只是表示他会一直解释,直到对方认同他是正确的为止,这种回答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自大得可笑。而说来讽刺,这个回答逐渐成了可我对待乔布斯的方式。当我们意见相左时,我会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但乔布斯的脑筋比我转得快许多,所以经常把我的论点驳倒。我便冷静一周,整理自己的思路,再找他重新理论。他或许会依然对我的观点嗤之以鼻,但我锲而不舍,直到出现以下情况:一是他回话说“哦好,我明白了”,然后向我提供所需的支持;二是我意识到他才是对的,也就不再说服他;三是双方都不愿妥协,我就不管那么多,直接按照自己的提案去做。每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同,但一旦碰到第三种情况,乔布斯绝对不会质疑我。尽管他固执己见,但他懂得尊重别人的热情。如果我对某些事情抱有强烈的信念,那么这信念也能感染到他,他会觉得有这样的信念至少不会全盘皆输。

乔布斯是个活起来很矛盾的人,成就再大可也未必就幸福。

  • [p55]要想与迪士尼合作,我们就得设法与卡岑贝格达成协议。面对这样一位以狡猾与强硬闻名的谈判好手,乔布斯还是掌控了局面。

乔布斯谈判能力很强,不止一次为公司维护了利益,这一点公司内无人能及。

  • [p57]这件事还让他们学到了重要的一课:在讲述故事时,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直觉即是最初的想法,不被他人所左右,无论这个人资历多深,职位多高或是对你多藐视。讲故事如此,其实很多事也一样。

  • [p58]失败让乔布斯变得更强大,更明智,也更平易近人。

普通人经历失败后会有前两点,第三点有点讽刺。

  • [p61]我们未能察觉到问题的原因似乎找到了,但我们还需要继续挖掘导致大家不安的根源。为此,我成了大家办公室中的的不速之客,拉出一把椅子,便开始盘问大家觉得皮克斯哪方面做得到位、哪方面做得不妥。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每一个员工,这是皮克斯的长处。比如当《玩具总动员》大获成功后,公司制片经理与技术员和动画师之间的裂痕开始显现。而总裁卡姆特对员工一个个走访,发现问题,切实的了解员工的工作需求,然后通过改进工作流程来解决问题,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这次危机的解决,使得制片经理不再有拖创意后腿的名声,更好的融入到皮克斯大家庭中,团队建设更进了一步。
另外来说,问题都可以解决,有人提出严重的问题,并不可怕,只要能放下身段去倾听,去着手解决,事情是可以改善的。

  • [p67]《玩具总动员》问世后,我们总结出了两条至关重要的创意法则……一条法则是“故事为王”。也就是说,我们不允许诸如科技或商业的任何因素影响故事的发展……另一条法则是“信赖过程”,之所信奉这一法则,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安全感:困难和失误是任何复杂的创意事业都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往往会在工作过程中摸索出道路

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这是成熟高效的标志。可惜的是,很多人一定是要花了时间和金钱才能明白这个道理,才能明白心高气傲、人定胜天是多么幼稚。另外,乔布斯在上市路演时候常把皮克斯说成是一家高技术公司,总是把掌握核心技术作为给外行看的卖点,但是在公司内部,他们能把故事放在商业与技术之上,这种不装逼的作风很踏实,也很实在,说明他们不是一群计算机呆子,要用技术颠覆世界神马的。

  • [p74]不可否认,大家都想吸纳有才之人,但是这些人才之间的合作交流方式才是真正的重点。如果搭配不当,即使是最优秀的人才也组建不出一个有力的团队。

团队的协作,良好的交流是最大的保障。事实上皮克斯非常重视员工之间的交流,为员工发言沟通创造最大便利。我想这种做法不仅可以用在皮克斯,很多以创意取胜的公司都应该学习。当然,有些公司也不适合这种管理,比如全国连锁店铺,要用最快的速度复制到全国,那么就要走流程化管理,过程中不需要太大创新,只需要照做即可,沟通的需求会小很多,而执行力更显关键。

  • [p75]但是,一部电影的成功不能只凭一个点子,而是众多点子堆砌的结果。要说这点子的“幕后操手”,那就是人才了。其实,其他产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苹果手机,它不是只靠一个点子造就的,大家无法想象,支撑这部手机的软件和硬件中,凝结了多少人的思想。但是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单一物体,并将这个物体当成一座与世隔绝、独立存在的孤岛。

这里谈到了创意和人才的关系,以及创意和产品之间的关系。苹果手机背后的软件和硬件凝聚着外人无法想象的大量思想,这句话信息非常大,首先是软件和硬件,这是基础,然后是无法想象,最后是思想。很多人崇拜乔布斯,但是只是皮毛。仅苹果手机而言,就是从底下的软硬件基础到上层的设计都很强,这种成功远远不是找个代工工厂,然后凭借一腔热血就可以轻易复制的。

  • [p76]一群干劲十足、废寝忘食的员工聚集在一起,为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工作而拼命,这本是我们的一项优势,但若任这种方式继续发展,便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我对我们取得的成果倍感自豪,但我同时发誓再也不会用相同的方法制作电影了。

这段话谈到了加班的问题,皮克斯对过度加班的危害很了解。

  • [p77]记得洛杉矶有一家游戏公司,曾宣布要将每年的人员流动率保持在15%的水平上。之所以实施这种政策,是因为该公司想要聘用头脑灵光、渴望立身扬名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靠压榨他们的经理来提升公司效率。

世界上真是果然有这样的公司啊。

  • [p77]但是,虽然我们自始至终都将这一理念奉为圭臬,但《玩具总动员2》却让我们看到,在巨大的压力面前,那些一直坚持的信念是如何被抛到一边的。

真是如此,的确是这样,我有很深的感触。

  • [p78]无论这些工作室推出的是真正的好作品还是彻头彻尾的烂片,大家都会强调,故事剧情才是重中之重。这让我们看清了一条看似明显实则艰深的道理:仅仅把历年挂在嘴边念叨,什么用都没有,唯有坚信理念并实践理念才有效果。

当然,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读这本书都没什么用处了呢?其实对于企业来说,不光 喊口号、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硬道理。

  • [p88]团队(指智囊团)的运作原理简单描述就是:把有头脑、有热情的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挖掘和解决问题,然后鼓励大家畅所欲言。

我关注的是一个点,即问题的挖掘。很多时候,隐隐约约会觉得这么搞下去会有问题,但是说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所以很多时候问题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需要进行挖掘的,而且这项工作很重要、也很有难度,并非人人都可胜任。

  • [p91]尽管如此,坦诚仍然是我们创意之路上最不可或缺的条件。你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皮克斯所有影片的样片都是一团糟!这句话的确有点不留情面,但我还是故意把这话挂在嘴边。因为如果我在表达上遮遮掩掩,就不能如实反映出那些样片有多差劲了。我这样说,并不是自我诋毁,也不是为了假扮谦逊。皮克斯的初期样片的确拿不出手,而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影片提升到能够拿出手的水平。

皮克斯的产品大大提高了动画电影的水平,这会给人一种错觉,觉得如今特效已经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了,而实际上,就连皮克斯,在样片阶段都是惨不忍睹,要后期花巨大的精力去精细化,可见动画电影并不简单。

  • [p92]一部90分钟的动画小样,大约有12000张故事板构成。正如我上文中向大家介绍的,从制作样片到接受鉴定的步骤需要进行多次,因此我们的故事创作团队大约需要制作10个版本的小样,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有时才能并不会让你少干一些,相反,会让你干的更多、更细致。

  • [p93]但是我们考虑到,是导演经过几个月的亲手努力,才让一部烂片蜕变成一部好片,而这时“非创意人员”却插嘴评论,二者之间的矛盾可想而知。这种矛盾,也让在商业和艺术之间获得平衡变得更加困难了。鉴于此,皮克斯并不实行写评语这一套。我们立志成为一家以电影人为本的工作室,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模式。

卡姆特身为总裁却能有这种细致入微地体会,大概和皮克斯早期与迪士尼的和做不无关系。而以人为本,建立自己的模式这一点上,很多不同领域的大公司都类似,比如谷歌,微软这些 大公司。

  • [p95]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就这么被激发了。大家踊跃发言,畅谈对电影优缺点的看法。

激发一词用的特别准确,一场讨论会,开场有点冷太正常了,主持者要打开大家的话匣子,激发大家的热情,这让人看到了皮克斯的讨论生态。

  • [p95]《玩具总动员3》的编剧迈克尔·阿恩特说过,要想制作出一部大作,影片制作者必须在适当的时机转变心态,从以自己为出发点转变为以他人为出发点。对他而言,智囊团就是逼人转变的推手,这过程虽然痛苦,却十分必要。

不仅制作动画电影如此,任何一个面向大众的作品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变得更加成熟。我读到这里又有点感受,虽然乔布斯以脾气操蛋著称,但是实际上通过皮克斯我们可以看到,操蛋脾气真不是皮克斯的主流,也绝非公司内部仿效的对象,乔布斯真是太特殊了;另外还要一点,卡姆特花了很大的篇幅强调皮克斯动画创意决策的过程,这其中没有见到乔布斯的身影,这点值得注意。最后别人最好别学乔布斯,伟大人物真不是那么好学的。

  • [p96]

这本书实在是太新了,在这页里面竟然谈到了刚刚上映的《头脑特工队》的其中创作情节,真是蛮新的。

  • [p97]皮克斯的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则,观众们必须接受和理解这特定的法则。

是的,我感受到了,只是担心这本身会成为未来发展的窠臼。

  • [p100]在苹果公司,乔布斯对每款产品最细微的点点滴滴都要介入深究。然而,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直觉要比皮克斯员工更精准,因此也就不多插手,坦诚是如此重要,就连层级都要退居次位。

恐怕不仅是层级,还有所有权。

  • [p100]

这页还是在给出实际的例子来解释坦诚。

  • [p101]这样一个具有批判性的环境,很容易像看牙医一样给人一种受胁迫的不悦感。因此,任何一个成功的反馈小组的成员都要切记:要把别人给出的观点看作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竞争。如果你用竞争的观点来看问题,你就会拿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一较高下,如此一来,原本的讨论就会变成你输我赢的辩论赛了。

说的真好,另外翻译的也真好。

  • [p102]

这页降到了一个修改剧本的故事,很多时候你会觉得不对劲,但是却不知道哪里不对劲,无法说服,只有再深入探索。

  • [p108]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皮克斯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让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中《玩具总动员2》和《怪兽大学》的问题是通过替换影片导演才解决的。另外,一部话了我们3年时间构思制作的影片,因为“病入膏肓”而惨遭停工。

没有一帆风顺,再好的团队也会遇到困难和问题。

  • [p110]特别是对领导者而言,想要靠深谋远虑来避免失败,终会将他们带向败局。就像安德鲁所言:“采取行动,向前进发吧。这样,你所领导的团队会觉得‘我所在的船只正在向陆地迸发’。相比之下,那些叨念着‘我还不确定呢。我得再看看地图,我们先在这漂一阵子吧,大家都别划桨,等我考虑好了再行动’的领导是要不得的。一周周的时间会就这样白白流逝,士气也会渐渐消沉,失败成了迟早的事。大家开始对船长产生疑问,也无法安心地执行指令。就算大家的疑虑并非全部都有实证的支撑,但作为领导者的你也会因为停滞不前而无力反驳大家对你的看法。”

想好了再行动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作为领导者,你的思考力不能低于团队成员的行动力。另外,卡姆特说出了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事情,很直白、很坦诚。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