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食

家乡的美食

提起家乡的美食,真是数不胜数。

随着物质的丰盈、流通的便捷、国门的打开,在家乡就可以品尝到跨市、跨省、甚至跨国界的特色美食。

地上走的、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各种禽畜水产;绿的、翠的、红的、紫的、黄的、桔的,各种蔬菜瓜果,都被做成一道道各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满足着人们不断扩张的味蕾享受。

但是能通过味蕾感知,流入你灵魂深处的食物却不多。这些食物带着一种情绪,渗入你的血脉,时不时搏动一下,戳戳你的软肋,甚至让你泪流满面。

粽子,正是在家乡诸多美食中,最让我垂涎、回味、情感沦陷的食物之一。

                    1.

小时候母亲忙于工作,无暇顾及我们,更不用说包棕子了。那时家里的粽子都是在老家的奶奶做好,叫叔叔送来的。我们一年也只有在春节的时候能吃上粽。

有一年寒假,父母因为工作忙,把我们送回老家,让奶奶帮着看管。这样,我得以初识粽子。

那个年代,几乎所的节庆、民俗活动都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但这种思潮,在奶奶的村里似乎无法落地。每年腊月十五,村里依照习俗杀猪、宰羊,按人头分给村民,每家基本能分得两、三斤。随着各家各户领回自家的份额,春节的序幕就此拉开。

老家的房子是传统的二进三拼式。纵深是一小一大两个天井,联系着前屋和正房;横向则由中间大天井联系着左右个带着小天井的厢房。左右两厢分别住着爷爷上一辈始,分别衍生的嫡系亲属。

亲属们平日里都是各理各家事,各煮各家饭,但在春节的活动里则会聚拢在一起。从准备食材开始以及举行节庆仪式,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团圆聚餐,都在中间的大天井里展开。

包粽子是其中一项大工程,自然是在大天井里操作。各家的奶奶、婶婶们早已把包粽子的材料准备停当。几大盆泡好的糯米和几小盆腌好的猪肉整齐地摆在地上。而爷爷、叔叔们则用火砖垒起了两个大灶,架好两口大铁锅,准备用来煮粽子。

大人们忙碌着,小孩们在这迎佳节的氛围里特别兴奋。大一点的孩子,围观的同时常被大人唤使着帮点忙;小的基本就是打打闹闹,时不时招来大人的喝斥。

我那时是个比较安静的孩子,就喜欢搬个小板凳,坐着看奶奶、婶婶们包粽子,顺便帮着把草绳理一理,把粽叶按大小分一分,然后享受奶奶的夸奖。

                    2.

包粽子可是个手艺活。

只见奶奶把两张粽叶相互重叠1/2,摊在左手上做垫叶;接着用右手勺上一勺糯米匀在粽叶上;然后在匀开的米中间放上长条的肉和几颗荷包豆做馅料。馅料不能裸接粽叶,所以还得用半勺米遮住。

放完米和馅后,奶奶用右手把周边的米拢一拢,让米基本成型。然后在上面盖上一张稍小的粽叶,避免漏米。

接着奶奶用左、右手的拇指把底粽叶反向轻轻一推一按,左右包住糯米;然后把粽叶两端前后往下一折,整个粽子成型了。最后整理一下四个棱角,再用草绳捆好。一个有棱有角、凹凸均匀、密实有度的漂亮粽子完工了。

一连串动作,娴熟自如,看似不慌不忙,却很有节奏感。那时我看奶奶包粽子,就象看一个魔术表演,惊讶不异,眼晴连眨一下都不敢,生怕错过每一个步骤。

奶奶包的粽子,是怎么选料、配料的,我基本不知;是什么口感什么味道也基本忘了,或许是当时年幼,或许是年代久远。但那热闹的场景和魔幻般的手艺,深深的篆刻在我的记忆里。

                    3.

再次看到包粽子,是上大学第一年的寒假。那时各种传统节庆活动已慢慢恢复,人们对传统的情感不再需要掩饰。那一年,母亲开始包粽子。

母亲包粽子特别用心,选材、配料、工艺,每个环节都很认真。所以母亲包的粽子,外观堪比奶奶包的粽子,口感、味道之佳,更是我尝过的粽子之上品。

每次打开刚出锅的粽子,扑鼻而入的是一阵带着粽叶清甘的糯香,虽未入口已是垂涎欲滴。再看那冒看热气的粽子,米粒分明、粘糯有度,色泽白翠相间,晶莹透潵,很是养眼,不吃也醉了。从粽子中间打开,哇!肉骨肥瘦相间,荷包豆点缀,还有提鲜的蟹肉。这些馅料的香味均融入在柔软的糯米里,米粒间满是香黏的鲜味汁,轻轻咬一口,软糯适中,口感饱满、油而不腻,既清甜也醇香,尝过后让人欲罢不能。

收假后,母亲总要给我们装上二、三十个粽子带走,这样,每年粽子的味道会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左右。

这种带着母爱的软糯、醇香,年复一年柔软着几经磨砺的内心,支撑着踽踽独行的人生。

以为可以一直这样,家乡总会有母亲包的粽子等着归家的游子;游子离家的行囊永远会透着粽香。所以,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只会品偿,仅会享受,没有学会包粽子的手艺,也没有弄懂如此美味是怎么调制的。

直到有一天母亲走了。

家乡不再有母亲包粽子的身影,不再有盈满全屋的糯香,只有感觉的清凉,以及渐渐淡去的年味。

                  4.

母亲走后几年,那份对软糯、香醇的怀念愈加强烈。为了满足这份追忆,更为了让女儿感受传统的年味,我学着包粽子。

经过和弟弟回忆过往的点点滴滴,同时请教长辈,咨询亲戚,几经尝试,我学会了包粽子。最可喜的是,味道也基本接近母亲包的粽子。

也许是一种轮回吧,女儿也特喜欢吃我包的粽子,夸她妈妈的话也很曲折:妈妈你若下岗,就包粽子吧。

但,女儿比我进步一点点,她享受之余,会偶而感受一下包粽子的乐趣。

同学、朋友中,会包粽子的微乎其微,所以常常会有点小得意,因而乐于推销。

但是远方的朋友无法惠及,只能推销包粽子的食材、配料。

食材、配料:

1)主材:10斤糯米

糯米搓洗两遍后用水泡三个小时,然后沥干水。放米酒、盐、豉油膏,拌匀备用。

2)馅料:两斤五花肉,一斤半细排骨,

一斤荷包豆,半斤干蟹肉。

(1)把五花肉切成约2厘米宽,12厘米长肉条。放酒、糖、盐、豆腐乳少量腌半小时。

( 2)把肉排骨切成4厘米长几段,然后放与肉相同的调料腌半小时。

(3)蟹肉用水泡软,沥干水后放少量花生油拌匀。

(4)荷包豆洗干净备用。

(母亲在调配米和馅的味道时,基本是凭感觉放料,但她都会用舌头舔一下味道如何,如不合适再逐渐添加。)

粽叶、水草

1)粽叶洗干净后,放开水里煮一会去青涩味。然后捞起沥干。

2)水草先做与粽叶相同的处理,然后开成两半备用。

                  5.

做的是美食,品的是味道,在味蕾的感知中传承一种情感、一种文化。欢迎朋友们到我的家乡,品偿醇香、软糯的粽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乡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