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谈简繁字体之事

随谈简繁字体之事_第1张图片

在我小时候,一个字都认不清,像“人”这样的,写起来都困难,(那时我比较小),我就发愁,说为什么这么复杂呀。上小学,语文老师很不对我的胃口,我语文就差劲的很,不过那时我已经可以看一些书籍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年级,我父亲要我读《孙子兵法》,我奇迹般的读了下来,还背会了《大学》,我的语文水平其实都是我自己看书学来的,上课从来不上心。

那时有种纸牌游戏叫游戏王,估计一些人曾经玩过,它现在还有,我偶尔还会玩。这个纸牌在当时是用正体字书写,打印的(就是俗称繁体字),特别爱玩的我,就不得不学会认正体字了。初中以后,我书写就再也没用过简体字,除了特殊情况,比如考试,平时记点什么都是正体字,好看,也是文化传统,民族传统。

我相信这和我读的书是有关系的,我对古典文学达到了痴迷的境界,诸子文学看的是津津有味,恨不得全部都背下来。也因此,我对古典文化,传统文化也是如醉如狂,房子要住在亭台楼阁小轩窗中,结婚要骑高头大马,新娘坐轿子,绫罗绸缎,汉服唐装,不止一次,我觉得我不应该生在现代社会。

随谈简繁字体之事_第2张图片

对于汉字,不论是普及大众,传播广泛,简化都是必须的,在此我不列举“忧郁的台湾乌龟”这个梗。我的天,我小时候写我的姓氏“聂”,我都痛苦的要死,谁都是这么过来的,让一个小孩子写这个,不哭就有了鬼了。就是你现在抄一百遍“憂鬱的台灣烏龜”,你头痛不?简化是为了传承,这个发展迅速,变幻万千的世代,这是继续传承下去的唯一出路。

话又说回来,简化是唯一出路,但正体字我们也不应该忘却。就好像初窥门径,登堂入室,有所小成,圆润如一。简化是我们认识汉字,了解传统文化的第一道门槛,当我们有了简化字的基础,我们更应该认识汉字的本来面目。我不喜欢简体字,它改变了许多汉字的本来面目,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说文解字。在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六书”是中国古代研究汉字造字方式的一种理论,六书的条例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分别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简化过后的许多字都失去了汉字原有的意思。

最好笑的是有人对我说,圣人的圣,上半部分是又,“手”,下面是土,理解为手握皇权,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你既然知道这么多,为什么不知道圣人的圣原本是“聖”这样写呢?耳聪目明,能听,会说,耳聪目明,是为圣人。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些看法,或许有其他更深刻,更形象的解释,但,简化之蔽,可见一斑。


随谈简繁字体之事_第3张图片

在往前说一说,我们最早的字体其实是甲骨文,主要是象形字,事物长什么样,字就长什么样。我们的汉字发展历史其实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所谓的正体字,不过是汉字发展史中,所占年代稍久的字体罢了,若说它是正统,未免贻笑大方了。毕竟,一些如今的简化字,在古时候,一些著名的书法家也写过,在草书中。

简体与正体字的情况,就像你有“皇氏三坟”和“二狗”这两个名字的感觉。方便,通俗时候,为了快捷,便于记忆,叫你“二狗,”正式严肃,研究学术时,叫你“皇氏三坟。”那些分自己是简体党和繁体党,而不根据实际情况一味地固执坚持,我以为是极度好笑的。


皇氏三坟,布道天下,虽千夫指,义不容辞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谈简繁字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