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2P逾期的几点反思!

关于P2P逾期的几点反思!_第1张图片

为了博眼球,博用户,P2P平台总爱宣称自己0逾期、0坏账。

并不可信。

网贷借款门槛较低,多数是银行审核不通过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那么资质上也不如银行借款客户优质。根据银监会统计,截止17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P2P则可想而知。

就连监管部门都说,“行业大部分平台所称的不良率严重违反常识,甚至是自欺欺人”。

平台都是利己的。监管不到位给平台可操作的空间,行业内也没有统一计算口径,平台往往是关起门来自己说了算,怎么好看怎么来。

平台怎么做到坏账率如此低?

1.新成立的平台,风险尚未释放

各个借款项目尚未到期,真实的逾期和坏账也没暴露出来,因此很容易出现0坏账0逾期的情况。

2.借新还旧,风险滞后

当借款人到期出现还不上款的情况时,允许其继续借款,把本来到期的债权变成一个新的债权。

既粉饰了平台逾期数据又变相增大平台业务规模,一石二鸟。

对于这种情况,往好的方向想,是给借款人更多的还款准备,提高其还款意愿;

往坏了方向想,没能力还钱给再多时间也无用,病入膏肓,晚几天死而已。

3.垫付消除逾期/坏账金额

通常平台会对逾期的债权进行回购或者启用担保金进行垫付。

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往往是出借人到期XX天内尚未收回的资金,平台进行垫付,让分子变小了,逾期率自然也变低了。

4.增大平台待收规模

到期的债权出现逾期或坏账,在分子分母口径一致的情况下,分母也应该是对应时期的待收规模。

在实际计算中,平台往往将截止目前的全部待收作为分母,未到期的债权也被计算在内,稀释数据。有的平台甚至直接用成交总额作为计算公式的分母,逾期率或坏账率就更小了。

也有平台选择短期冲量来增加待收规模,使分母变大,逾期/坏账率被稀释,计算出来的数据也就更低了。

行业对计算口径未做统一,平台的真实运营数据也并不公开,所以我们投资人很难窥探真实的逾期/坏账率。

像宜人贷、信而富等主体上市的平台,需要向公众披露财报,同时受到各方审计和监管,数据相对真实可信,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的数据对P2P整体水平进行了解。

通过上面对逾期率的分析,我们知道P2P平台披露的逾期率并不可信,以后可不要看到平台0逾期0坏账就无脑上车了。

如何看待平台逾期?

平台逾期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平台通过债权回购等方式消除逾期金额,亦或者运用各种手段模糊重要数据,将其粉饰得更好看而已。

另一方面,当平台真正出现逾期,到期的资金收不回来,我们往往又是脆弱的。

不怪我们片面地把逾期当做洪水猛兽,而是有太多前车之鉴。不少平台一旦出现逾期,就发生踩踏事件,引发挤兑。

试想一下,如果平台的业务真实,项目一一对应,不涉及资金池,即使有几个项目出现逾期,也不至于被挤兑而全盘皆输啊,顶多损失点用户口碑嘛。

归根结底,还是资金池风险太大,监管部门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禁止。

对于咱们这些投资人来说,还是尽量选择业务真实,点对点,风控较好的平台,有雄厚的实力更好。

网贷投资虽然简单,花点时间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尤其在如今雷潮暗流涌动的时候,格外小心。

网贷路上,有扒姐相伴而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P2P逾期的几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