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足够好”变得“非常好”,你需要做到刻意练习

从“足够好”变得“非常好”,你需要做到刻意练习_第1张图片
这种技巧,你我都可以掌握

美国第一任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长大,八岁入学,由于父亲无力负担学费,十岁便离开学校,回家帮助父亲谋生。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但是他通过自学成才,成为了功勋卓著的政治家,拥有多项成果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和发明家。为什么出身贫困,教育程度如此之低的人可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难道他真的是人们口中的“天才”,拥有比普通人不管怎样努力也无法企及的天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一个现象让老师总是发出感叹: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优秀的一面,如个人修养,如特长才艺,都取得了让其他同龄人羡慕的成绩;而学业落后的学生,在遵守规则,待人接物等其他综合素质方面,也远远被甩在后面;还有一类同学,最让老师心疼,那就是苦苦努力,却仿佛遇到了一个瓶颈,无法再进一步,似乎一直在做着无效努力。一般我们会认为这主要是个体天赋智力差异的结果,有人认为即使是微小的智力差异也可以带来巨大的结果差异。

现实真的如此吗?

《刻意练习》这本书帮助我们揭开了真相。作者深入研究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那些表现优异的人,他们做的事情是什么样子,以及他们是怎样在做事情的,包括他们做事情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生理机能以及神经解剖学部分。最终他们得出结论,那些杰出的人的确有卓越的天才,深藏于他们的能力之中;但是这种天才,并非我们通常想象的“天生就有”的天才,它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最重要的是,这种天才每个人都与生具有,只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每一个都可以利用。

就是说,像富兰克林那样杰出的人,其实他只是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无师自通地摸索出一种可以使自己变得杰出的方法,并用在做不同的事情上。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也是同样的,他们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掌握了一种可以使自己变得优异的方法。他们不断使用这样的方法,在每一件事情上做到了杰出。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在阅读本书后,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技巧;这种技巧,你我都可以掌握。”

《刻意练习》是两位作者合作撰写的,一位是心理学家,一位是科学作家。他们5年前就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写书。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曾出版过同一主题的学术专著:《从平凡到卓越:前景和局限》《通向卓越之路》《剑桥专业特长与杰出表现指南》等,他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根据安德斯.艾利克森和同事的研究成果,提出了“1万小时法则”,深入人心,给了人们信心和鼓舞。但是安德斯.艾利克森指出了“1万小时法则”的漏洞,进一步向读者澄清了刻意练习的本质。

《刻意练习》的框架其实很简单,指出天才并不是他们天生具有某种才能,而是通过年复一年的努力,充分利用了人类身体和大脑的适应能力,提升和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并给读者提供了一些工具,如告诉我们刻意练习是什么,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作者相信这一法则的提出,将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中,将会涌现更多的杰出人物;在某些专业中,一半的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和今天最优秀的5%的从业人员一样突出。这样的研究成果极具社会意义。

那本书对于个人的意义是什么呢?对于普通的个体来说,怎样利用“刻意练习法则”创造全新的世界呢?怎样从“足够好”迈向“非常好”呢?我们将从天才的本质,刻意练习的本质和如何运用刻意练习来发现刻意练习对个人的意义。

1.天才的本质

1.1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身边有不少人害怕开口唱歌,因为自己五音不全,于是一辈子就不唱歌了,认为会唱歌的人是天生就有音乐细胞。曾经的早教观念是,有些人五音不全,是因为在儿童早期,应该培养音乐节奏的关键时期没有听过音乐,错过了窗口时期,所以这种能力就消失了。不管是认为天生不具备适当的基因,还是认为错过了关键时期,都表达了一个观点: 如果没有某种才能的基因,练习再多,都无济于事,因为潜能只能被开发,没有怎么开发得出来?

但是有一个案例可以颠覆我们的这种观点。在200多年前,小莫扎特,可以辨别出任何像音乐的声音的调子。但在当时,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成年音乐家,也无法与莫扎特匹敌。而如今,研究人员让孩子们对这种特殊的才能进行刻意练习,结果每个孩子都掌握了这种才能。因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 完美高音根本不是少数幸运儿的天赋,只要经过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为什么那个时候,只有莫扎特拥有这种特殊才能呢?因为莫扎特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长大,作为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爸爸从小就对莫扎特实施了足够多的训练,足够多地接触了音乐。

1.2 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大脑的研究人员发现: 人类的大脑,甚至是成年人的大脑,比我们想象的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人们可以通过专注训练,让大脑形成新的回路,还可能长出新的神经元,使大脑适应这种训练。李笑来老师一直在提倡人们坐享,或是培养一个爱好,能够全神贯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就是在训练人们通过专注,来形成大脑新的沟回,提高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天才更懂得利用大脑的适应能力,他们在专注做事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强大的元认知能力。所以,那些人们眼中的天才,从来不认为这是他们遗传了优秀的基因,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了那些方面丰富的经验。

在任何行业和领域之中,最有效的和最强大的那类练习,都通过充分利用人类的身体和大脑的适应能力,来逐步地塑造和提升他们的技能,以做到一些过去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一味相信天才的存在,会出现可怕的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当父母,老师或其他人看到孩子不擅长做某件事情时,就会鼓励他去做其他的事情。对于笨手笨脚的孩子,不会让他去搞体育; 对于五音不全的孩子,不会让他唱歌; 对于不喜欢数字的孩子,会告诉他,他不擅长数学。于是自证预言自然而然成真了。人们认为笨手笨脚的孩子绝对不可能去精通打网球或踢足球;人们认为五音不全的孩子,觉得不会去学习演奏乐器或者学习唱歌;还有些孩子,人们觉得他们不擅长学数学,等他们长大后,他们自己就信了。这些预言真的都实现了。

1.3有目的的练习是刻意练习的基础

莫扎特是否具有完美高音的天赋无法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展现出来的完美高音是大量练习和训练的结果。如果没有天赋,可以通过训练发展出相应的才华;如果即使有天赋,没有大量的练习,这种才华也会消失。

所以,只要训练就有一定的效果,不训练就无法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学校中,有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做大量练习,尽管达不到优秀的程度,但是绝对不会沦为落后的学生。落后的学生中,即使天生擅长做某事,但是不去练习,能力会逐渐退化,显得很落后。

但有一种练习,在某个阶段似乎没有多大的提高作用。比如,一个家庭主妇花了一年的时间学会了烹饪,但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她的烹饪水平总停留在一年后学会的那个水平,虽然水平没有退化,但也没有提高。这个现象可以用在很多技能上,如开车,打网球,打字,游泳等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练习是“天真的练习”。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与天真的练习相对应的是,“有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练习有四个特点:

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定义明确的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

是专注的

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包含反馈

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需要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 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有目的的训练,要求人们走出舒适区,进行专注的训练,这种训练在某种程度上提高自己做某件事的能力,但那不是全部。刻苦努力还不够,逼迫自己超越极限也不够,我们还有一种更强大,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刻意练习。

2.刻意练习的本质

2.1 心理表征

大师和新手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艾利克森通过对国际象棋大师和新手的研究,告诉人们他们的心理表征不同。一方面,心理表征使大师着眼于全局来观察,看到“一片森林”,这是新手无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心理表征还使大师在必要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招法上,观察“一棵树”。

什么是心理表征呢?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地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看到一辆“汽车”,有的人只看到了汽车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汽车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还有些人的表征比其他人更详细,更准确,他们还能描述这辆汽车的品牌历史,结构构造及性能;配置等级,成本费用等细节,这些东西就构成了这些人的心理表征。

杰出的大师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等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够培养和发展高级能力,在相关领域表现卓越。也就是说,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循环: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越好;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练习,以磨炼技能。

因此,我们可以说卓越的心理表征是大师经过有效地练习创建的。艾利克森和同事们通过对卓越,优异和优秀的小提琴家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如果不花费无数小时的时间进行刻苦学习,没有人能够培养出杰出的能力。

因此,要成为杰出的人,从“足够好”到‘非常好’的路径就是寻找出该行业或领域的杰出人士,研究他们的心理表征,按照这个路线去训练。

2.2刻意练习的本质

刻意练习到底是什么呢?

刻意练习是指在有目的的练习的基础上,受训者了解表现最优秀的杰出者的成就,并且受到后者的指导,知道怎样去到达目标的练习。

刻意练习的原则:

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

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

目标非常精细,精细到某个方面

必须专心致志地练习,达到目标

反馈后必须有相应的努力

刻意练习必须有针对性

3.如何运用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或刻意练习的原则不仅对培养各行业各领域的杰出人才有用,而且对于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想掌控自己人生,不甘于现状的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刻意练习中得到什么有用的建议呢?

3.1首先,找位好导师

什么是好导师?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人,但是至少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适合自己的水平和特点的。比如,你想提高写作水平,你要找一个有一定写作成就的老师,并且自己喜欢的老师。如果你是初学者,你可以找一个如何从一个写作小白到出版第一本书的写作者作为老师;如果你是一个有写作功底,但是遇到瓶颈的中级玩家,你就要寻找一个比你功力深厚的老师。

3.2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

有目的的练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不是为了玩玩而已,要求专注和投入的姿态进行刻意练习。如果当你走神,或是很放松,你可能不会进步;为了保持一种专注和投入的状态,我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保持健康;将练习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左右,以保持更好的注意力。艾利克森建议我们用三个F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

比如说写作不只是一个脑力活,坐在书桌前,动动脑筋,就可以完成作品。写作更是一个体力活,长期进行写作,并不断提高,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注的精神。没有专注的精神,不可能有好的作品问世。

3.3跨越停滞阶段

我们在通过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过程中,会出现水平停滞阶段;也有可能我们因为生病或是被其他生活中的意外事件打断后,水平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跨越停滞阶段呢?

艾利克森告诉我们跨越停滞阶段最好的办法是以新的方式挑战你的大脑或身体。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攻克特定的弱点去提高水平。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换一种题材来练习写作,我们可以尝试模仿写作。我们还可以通过请专业的老师找出我们写作中特定的弱点,针对这个弱点进行刻意练习。

3.4保持动机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有卓越成绩的人一定是意志力坚强的人。但是实际上意志力不存在,意志力是一种完全依情况而定的属性,不要企图依靠意志力做成一件事情。

艾利克森认为要保持动机有两个组成部分:想出继续前行的理由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继续前行的理由包括内部动机如发自内心的渴望和在练习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感以及相信自己可以成功的信念。以及外部动机主要指社会动机,如获得其他人的认可与崇拜。建立社团或社群,找到同频的同道中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最有效的一种就是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排除其他的任务和干扰。我们还可以通过 精心设置目标来保持动力。将漫长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标,并且每次只关注它们中的一个,甚至可以在每次达到一个目标时,给自己奖励。能够坚持写作的优秀写作者无一不是利用了那些技巧的。

当刻意练习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实际上为自己绘制了一个由“足够好”变得“非常好”的路线图。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变得杰出。其次,我们专心投入,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刻意训练中。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开拓创新,我们就会不断由做得“足够好”变得“非常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足够好”变得“非常好”,你需要做到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