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鹤影
她不是《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但她是这部书里非常重要的角色,所有的故事都是从她这一条线发展而来的,她是这个支系繁杂、人口众多的贵族家庭中辈分最高的“太上 家长”——贾母。
贾母年轻时比王熙凤还能干,也是管理整个贾府的当家媳妇。年纪大了,她收起才能,放开享乐,她从不会让自己的日子白白过去,把小辈们笼络在自己周围,吃酒行令、说故事、打牌、看戏、游园、猜灯谜等。有时为了不让两个儿子贾政贾赦这种无趣死板的人败兴,支开去,以便大家自由行乐。
从作者对她这些自觉享乐生活的描述中,能体现出贾母有很高的艺术美学修养。
(一)
第四十回,刘姥姥第二次来贾府,见过贾母之后,贾母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老太太,便留刘姥姥多住几天。她岂能放过这个享乐机会,带着刘姥姥、王夫人、薛姨妈等一行人进大观园游玩。作者通过刘姥姥的眼对大观园几处小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先到了潇湘馆。
贾母因见窗上纱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凤姐忙道:“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也有各样折枝花样的,也有流云卍福花样的,也有百蝶穿花花样的,……”
贾母一进馆就开始检查工作。发现窗上的纱有问题,首先是颜色旧了,因为潇湘馆内只种竹子,与绿纱不配,显得太单调,便给王夫人作指示换掉。贾母的记性很好,自己管家时对库存的几种纱一清二楚。凤姐忙解释库存有几种纱的样式,意思是她有做工作,然后等待贾母示下,于是贾母开始给众人上课。
“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作蝉翼纱,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认作蝉翼纱。正经名字叫做‘软烟罗’。” ……“你能够活多大?见过几样没处放的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是烟雾一样,所以叫‘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霞影纱’。……”
作者曹雪芹家几代在南京做江宁织造,专给皇帝朝廷做丝绸,所以贾母的原形一定是懂丝绸的行家。当时织一种叫“皓纱”的织品,应该就是书上说的“软烟罗”,表面泛有一层像月光一样柔和的光泽。
王熙凤虽精明能干,但风雅不足。贾母是书中高贵高雅的代表,所以从贾母口中说出“软烟罗”“霞影纱”,这么有诗意的名字是很符合她艺术大师的身份。她用所掌握的知识教晚辈辨别织物以及合理的搭配。
第二个去了探春的秋爽斋。探春才貌出众,坚毅敏锐,有政治家的风度,所以它的室内陈设大气,反映出她独具的胸襟。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贾母看后没挑出毛病,只说后廊檐下的梧桐细了些。
这时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到鼓乐之声。贾母问来源,王夫人说,是家里养的12个女孩子演习吹打。凤姐命人叫来大家乐一乐。
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得见。”
……只听得,萧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你看上完室内装饰课,又开始音乐欣赏课。告诉大家隔水传过来的音乐,比空气中直接传过来的声音柔软悠长些,没那么生硬,更好听。
到了宝钗住的蘅芜苑。蘅芜草是一种香草,所以院子里异香扑鼻。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支菊花,并两部书,茶瓯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贾母就开始批评王熙凤小器。对来寄住的亲戚照顾不周。王夫人凤姐都笑回说,原送了来,宝钗不要又退回去了。贾母说年轻姑娘家这样太朴素不好也忌讳,于是叫过鸳鸯来,亲自指导室内装饰。
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换了。
经贾母这样一收拾,一个雅致大方素净的小姐闺房就呈现出来。只三样点缀,一下子就看出主人的品位。
(二)
视觉听觉还不够,于是她们一行来到了妙玉修行的栊翠庵。四十一回是妙玉第一次正面亮相。妙玉是极其讲究生活品位的人,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虽家业衰败,但她所用的茶具,在贾家也未必找得出来。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
妙玉的栊翠庵一般是没人敢进的,她性情怪诞奇诡。但供养人带人来还是要给面子的,贾母未接茶时便说,我不吃六安茶。说明贾家在南方时,就与妙玉家很熟,知道她家爱喝六安茶,妙玉便说知道这是老君眉。书中这是贾母第一次跟妙玉接触,显然妙玉对贾母的习惯很了解,不是世交不会这么清楚。贾母接过茶杯后,又问这是什么水?他知道妙玉的品位,不可能用普通的水。下雨时蠲的雨水又叫无根水,古人认为水存放一段时间后用来烹茶味道比较好。这种你来我往之间,多像两个品茶高手在过招。
(三)
七十六回过中秋,在凸碧堂赏月。
贾母因见月到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相赏听。……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
在宁静如水的月光下,吹笛的乐师在桂花阴里,缓缓地,远远的随着微风,伴着花香,袅袅悠悠的笛声,一阵阵飘然而至。这何止是美的视听感受,是贾母给晚辈上了一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全方位的美学赏析课。应该怎样赏月,怎样听音乐更有意境,达到心身合一。
贾母对生活品质有极高的要求,她岂能不知贾府现在的情况比不上上一两代,但她不肯降低自己和子孙的享乐生活。
在诸人口中的老太太,在阿凤口中的老祖宗,在僧尼口中的老菩萨,在刘姥姥口中的老寿星,年轻时嫁到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封建贵族家庭的掌舵人,能干是不用说的,连薛姨妈都说,凤姐凭她怎么经过见过,如何敢比老太太呢。她放权给王夫人和凤姐,才能更好的享受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
老年人操劳了大半辈子,是时候该享福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成长。应该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该享清福的时候不享,不肯放权,孙子的教育自有儿子管,现在有不少像这样的老年人,出力不讨好,自找苦吃。应该向贾母学习学习,多一点放下,就多一点自在。
(四)
我们小的时候家长是禁止看《红楼梦》的。记得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初中时的一个暑假,我用自己攒的钱偷偷的买来,藏起来,等家长上班以后拿出来看。
当时商店里只有高鹗续写的通行版《红楼梦》,上中下三册。初读时也是跳过诗、词、曲、赋等,看钗黛等青春女孩的爱情故事。就这也不容易,因为人物太多,关系错综复杂,不理清关系,根本看不下去。当时看不到红学的参考资料,所以只能亲自动手画贾氏家谱,拿一张纸,一边看书,一边像画思维导图一样,枝枝丫丫的画了整整一张纸。
八四年以后,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组开始选演员培训演员,书店里才开始有卖评论以及考证类的书,看了这些书,我才有一点明白《红楼梦》是需要细读才能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红楼梦》被誉“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民俗、建筑、服饰、饮食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张爱玲说,从八十一回开始就读不下去了,说高鹗所续是“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蛆。”话虽然太刻薄,但我也是第一次读过全书后,以后再读也不太读后四十回。
就像周先慎说的:“《红楼梦》是一本不读就是人生极大的遗憾的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一本从任何角度和眼光去读都可以有所得的书。”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读过一本书了,不要说没有时间,特别是年轻人,放弃一些无用的社交,少看看朋友圈、游戏、电视,多些时间健身看书。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