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读书感受

谈谈我的读书感受_第1张图片

最近,一篇讲述日本首富孙正义两年读书4000本的文章火遍了朋友圈,成了阅读量10万+的爆款。在大家仰慕首富果然与众不同的同时,也有人感慨----如何才能这么快速的读书?

关于读书这个话题,我一直比较喜欢的,因为我自身是一个重度读书患者,即便在大家都习惯于刷微博、微信、朋友圈来获得碎片化信息的今天,我基本上还是“不可一日不读书,不可一日无书读”。

我这么说不是想炫耀什么,因为爱好读书和其他爱好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我爱好读书,你爱好跑步,爱好书法,甚至哪怕是爱好王者荣耀,这都仅仅是个人偏好罢了,无所谓高尚与否,就像一个爱好吃青菜的人和一个无肉不欢的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老祖宗早就说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相对于首富两年读书4000本的速度,我自然是达不到的,但我基本上可以做到每天一本,一周基本稳定在5-6本书的节奏,我知道这个速度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算是比较快的了。我不是指阅读的速度,因为我有朋友读书更是快到惊人,面对面读书,他半个小时读完的书,我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完成,而关键是,人家还能对读到的内容进行非常详细的复述,而我却记不了多少情节。

虽然我读书的速度不算快,但每天都会读,渐渐的就可以达到每天一本的量了。每次出差或者旅游,我总会按照预计的出行天数,按1.5倍来携带书籍,出行时间稍微长一点,携带的书本就有点显得“累赘”了,但别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

很多人会问,读这么快都记得住吗?当然不可能,人脑又不是电脑,咋可能读什么就记住什么。但读的内容全都记不住吗?也不会。只要读了,一定会有一部分让你记住。

有时候记住的是故事情节,有时候记住的某种修辞,有时候记住的是里面的某种逻辑,也有可能记住的是一句让你醍醐灌顶的话,别人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我们自己的间接经验来参考,如果会换位思考,别人的感受也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角,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过往人生的思维盲点,有人说读书是一场无需远足的旅行,可能不自觉的就走了很远的路,也可能无意间就实现了时空穿梭,总之,读书可以让原本有限的空间变得广阔,让原本有限的时间变得更长久。

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读书,可以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些,我们总会说选择大于努力,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怎么选择,怎么做出更好的选择,除了极少数具有慧根的人能够自如选择之外,大部分普通如你我的人,当下的选择基本上是依据于过往的经验,但毕竟个人经验有限,此时,阅读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即便是一篇虚构的小说,其里面的情节也基本上都是有现实参考的,更不要说一些纪实的或者传记类的书籍了。在人生的际遇中,如果你恰恰阅读过某些情节,如果阅读后你又恰恰遇到了类似场景的选择,其抉择难度自然会小很多,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很多。

如何快速的去读一本书呢?没有阅读基础和习惯的人不妨读一读一本经典--《如何阅读一本书》,你也可以不读这本指导书,依着自己的偏好阅读即可,遇到喜欢的书,多读一读,不喜欢的,临时放置一边,遇到喜欢的章节,沉浸一下,遇到不喜欢的章节,也可以快速略过,除了为了应付考试的读书,我觉得无须制订什么阅读章法,爱就读,不爱就不读,即可。

相信经常读我文章的读者都有印象,我一直强调量大是致胜的关键,对于读书来说,同样如此。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让书的功效发挥出来。有时候读一本书可能并不能真正读懂其中的含义,但接着读其他的第二、第三本,直至第N本时,突然里面的某句话又重新勾起你对第一本的回忆,这时候,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读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看似忘记的,很多都藏在你的记忆深处,只需要某个引子把他们激活出来,而这引子就藏在今后经历的某本书、某个人、某件事中。

当然,读书还有一个功效就是,如果你读的足够多,可以让你把不同科目的内容贯穿起来,在不确定的某个时间点,这些交叉产生了,然后,爆发出力量,让你在自己的专业上显得更加熠熠生辉,我这样表述有点不太吸引人,马斯克为这种交叉找到了一个高逼格的概念----“第一性原理”,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读。

有朋友提醒我,不要过度夸大读书的功效。是的,读书确实不是万能的,可是,不读书就万能吗?显然也不是。思来想去,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提升自己的途径之前,我还是选择读书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谈我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