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内容运营经验⑴

long long ago,我给自己贴的标签是“互联网写手”,混迹于文学论坛,也在平媒发表稿件,那还是遥远的1998年。

然后转平媒编辑,转网媒管理,转产品经理。

所以我最擅长做的产品是内容向与工具向,有这个内容基因嘛。今天讲讲我做产品时,对内容定位与运营的一些理念。

⑴旅行POI

传统做POI的方式是点评,参考大众点评网,但在旅行POI方面的效果并不满意。

第一,相比美食与住宿,以景点为主的旅行POI的点评角度更复杂得多。景点根据规模大小,可评价的“点”有可能特别多,还得计入季节因素影响,以及各种小攻略小贴士。好的点评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读者提供参考,然而传统的点评方式很难做到角度多变,还容易因前排的角度雷同而错过重要的tips。

第二,审美各自不同,无图便无真相,尤其苛求图片的拍摄质量。

第三,旅行点评是特别需要情绪的事情,旅行中无暇点评,旅行过后一段时间懒得点评,窗口期极短,所以不容易运营出来优质点评。而普通点评一方面是角度单调,另一方面容易抒情,感动自己,却对他人价值为零。单纯地表达“好/不好”的情绪,细节乏味,参考价值不高。

所以从一开始,我对POI点评的做法就是“从游记中抽取内容”。为自己而写的游记,关于POI的介绍更生动,质量更高,同时能便捷地提取优质图片。

蝉游记从第一个版本开始,就实现了“游记数据自动结构化”,从数万篇游记中抽取内容,自动填充POI点评。积累了一年后才发现,无法用算法来整理POI下的结构化数据,那些碎片实在太杂乱了,毕竟是游记里的段落啊。

然后我下了个狠心,用编辑团队硬碰硬。

我和Quake设计了一个强大的后台,快速处理每个POI下的碎片,数十万的游记碎片。每条碎片由n张图文,n段文本构成。编辑要做的事情是:
1、第一轮筛选,挑出有价值的碎片
2、排重,每个角度只选择1-3条最新最好的碎片
3、精简,仅保留碎片中最好的图文,剔除冗余部分
4、分组,将碎片按主题分为2-8组,给每组起一个小标题
5、标签,给每条碎片起一个帮助阅读的小标签
6、延伸,从相关POI里调用碎片过来,比如“附近去处” “本区概览”

最后,每个POI下面都会有5-30条精选出来的,各自表述不同,角度不同,图文并茂的碎片点评,全面到一个刚去过那里的旅行者也会惊呼:“他妈的竟然还有我不知道的这种事情”。最终效果嘛,你去蝉游记App上看看旅行地主页就知道了,可读性和实用性领先同类产品。

但这个套路的缺陷也很明显。

首先是人力成本高,最多的时候有11个强悍的编辑做碎片重组。因为人力成本高,所以无法及时更新最新的游记碎片,得先开全目的地再说。(用户也可以直接查询未处理的原始碎片)

其次是高度依赖游记,冷门景点和国内烂景点在游记中很少出现,无法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只能留空。

最后是管理成本高,招聘到如此优秀的编辑已属不易,管理他们尽职尽责地长期做碎片重组这件事情则更加不易。

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来做POI下的碎片重组,当初拿到携程的投资,一部分原因也是展示了碎片重组的思路与效果。然而就在几个月前,我又下了个狠心,彻底放弃了碎片重组……

蝉游记独立生长已无可能,编辑团队事实上成为了携程的内容供应商,干爹需要的POI不仅仅是热门景点,意味着我的团队无法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而干爹作为大平台,对点评数量也有更高要求。于是携程改用传统的“用户点评”方式收集POI点评,效果相对差一些,但POI覆盖面与更新速度都有保证,从蝉游记导入的碎片便可有可无。毕竟“碎片重组”是我为蝉游记定制的内容运营方案,无法推行到携程这个体量的产品上去。

所以,今年下半年我只能中止碎片重组计划,用新的方案来替代。放弃一年半的积累虽然可惜,这经验依然值得一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则内容运营经验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