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开启农发行改革新模式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

经济发展新常态指的是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求进,总体平稳,逐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稳”、四“新”。三“稳”指的是增速稳、价格稳、就业稳。四“新”指的是经济结构新优化、人民生活新改善、发展质量新提升、改革开放新突破。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档;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二、新常态下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方向

为了更好的给予新常态下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指明方向,国务院于2015年4月12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的批复》,旨在更好的帮助农发行政策性银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该方案的颁布实施,意味着农业发展银行将迎来改革发展的新机遇,意味着农业发展银行将谱写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农业政策性银行要强化政策功能,体现国家政策意图,明确支农发展方向。农业发展银行有必要,也亟待建立新体系,用新方法、新思维、新举措来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常态。进而将农发行建设成一家定位明确、业务清晰、功能突出、资本充足、治理规划、内控严密,运营安全,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三、改革文件解读

在国务院关于同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的批复中对农发行的改革方案全文如下:

“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的请示》(银发〔2014〕308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人民银行商有关单位提出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通过对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施分账管理、分类核算,明确责任和风险补偿机制,确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约束机制,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三、人民银行要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完善监督管理,抓紧推进相关后续工作,确保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工作依法合规、稳妥有序推进。重大情况及时报国务院。”

上述《方案》批复分为三段,其中第一、三段意思自明,无须我们研究。核心是第二段,第二段又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指农发行改革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可见农发行曾经有过商业化改革的倾向或呼声,或者有过商业化改革的争论,这一批复,明确了农发行的业务主体是政策性业务,而不是商业性业务,既然是政策性业务,就必须体现国家的政策意图,积极运用银行资金的运动规律,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农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有序地贯彻下去。

第二句话,又分为个六层次,一是政策性业务是主体业务,自营性业务是非主体业务。二是主体业务和非主体业务不能混在一起,要分账管理、分类核算。三是要明确责任和风险补偿来源,主体业务执行国家政策,承担执行政策的责任,由国家承担风险补偿;非主体业务属于自营性业务,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一类业务,国家不承担风险补偿责任。四是要遵循银行经营规律,与国际惯例接轨,银行要保证相应的资本充足率,包括资本对存款的比率、资本对负债的比率、资本对总资产的比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等,建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风险约束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自觉接受金融监管。五是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规范的治理结构就是要政企分开,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开,设立公司组织机构,明确权力的构成和决策权限的划分,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既保证期拥有足够开展经营管理的权限,又确保权力不被滥用。六是农发行的目标是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业务可持续发展、财务可持续发展和员工事业福利可持续发展。

四、在经济新常态下农发行要实现五个转变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中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 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状况下整个银行业改革的重点突破口,基于这种大形势,开启农发行改革新模式迫在眉睫,必须实现五个转变。

1.实现在公益性、商业性之间定位模糊到定位精准的转变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从中国农业银行分出的国家政策性银行,既不能以曾经国有五大行的背景而自居,骄傲自满。又不能以作为年轻的银行而妄自菲薄。要定位精准,依据国务院文件实现改革,坚持道路自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这是国务院对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的方向性要求。策性业务是农发行的主营业务,也是农发行的定位所在。何为政策性,以大政方针为核心,以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改革方案等重要文件为准绳。尤其在农发行具体业务的开展和发展方向上要以当年的核心文件为依据与执行方向。作为扶持“三农”为已任的政策性银行,每年国家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一个方向。比如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发行要发挥公路道路和扶贫两方面,因此农发行在业务的定位方面要确定以政策性的公路业务和扶贫业务为具体操作抓手。

2.实现从国有独资本位大行向适应市场的服务型银行转变

综观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市场化运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个特征,在市场经济的形态下,客户普遍用脚进行投票,哪家银行的服务更好,哪家银行的品种更多,客户就会涌向于哪家银行。而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定位好客户的同时要摒弃本位大行观念,不能认为农发行是政策性银行就不参与市场竞争。要有服务意识。全心全意服务好客户。而服务好客户具体要做到三点:态度真诚、产品创新、流程便捷。

(1) 态度真诚。指的是无论是农发行的财会人员、信贷人员、还是法律人员、国际业务人员,对待农发行的客户都要真诚相待,合理运用文明礼貌用语。要发自内心地服务客户、感动客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良性的合作,这也是防范风险和化解潜在危机的重要方法。有道是阳光是风险的防护伞。

(2)产品创新。指的是农发行的产品要多元化,多样化,要吸引客户、迎合市场,创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服务三农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而是丰富的,多彩的、有内涵的。产品创新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更多的客户与潜在客户吸引到农发行来,从而发展农发行的业务,提高农发行的效益。

(3)流程便捷。指的是农发行要简化复杂流程。当前商业银行相比于政策性银行的优势就是流程简便。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鼓励创新,用智能化的科技代替手工操作。比如农发行在办理买卖支票业务的时候需要对每一张支票加盖号码章,50张支票就要加盖50次,100张支票就要加盖100此。这种方式流程既复杂。有不科学,而且有漏盖印章的风险,而有些银行通过购买一种机器,实现一次性100张支票同时盖章,而这恰恰体现了技术创新对于流程简便的重要性,只有创新才能简化流程。另外一方面要做好统筹兼顾,做到运用统筹法和优选法将流程进行合并,要使流程简便必须合并流程,减少环节。

3.实现从行长负责制向董事会现代法人治理制度转变

前沿文件解读

农发行已经建立了董事会,加强职能管理,充分发挥董事会在经营发展战略、年度规划、重大项目改革、经营管理重大事项,对管理层进行监督考核和问责,业务范围调整,部际协调等方面的作用,董事会由农发行、出资党委及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维持现有外派监事会制度。——内容来自国务院对农发行的改革方案。

毋庸置疑,农发行是有着政策定位的特殊银行,而银行又是特殊的企业。相比于传统的党委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设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现代企业制度克服了农发行在政策协调以及决策管理方面的不足。

而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具体体现在两个引入,即引入现代企业的董事会制度和引入创新的激励制度两个层面。

(1)引入现代企业的董事会制度。农发行要积极响应国务院的改革方案,设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借鉴摩根大通、花旗等国际顶尖银行的成熟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一是本着国家政策的传递贯彻而要求政府部门委派的部门董事直接参与农发行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二是将高级管理层的职能单独分离。让农发行的高级管理层集中精力抓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三是贯彻现代企业会议制度,执行定期召开董事会例会制度,整合与农发行经营业有关联的资源,整合分散各部门的董事资源,以达到农发行与国家有关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目的,进而降低传统行长负责制带来的协调难度大的不足,最终达到提高决策效率,增强政策执行力。

(2)引入创新的激励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积分制、绩点制管理等现代企业激励制度融入到农发行的管理中。在当代,许多著名的现代企业均采用积分制管理,这种管理制度将劳动量、创新策划等具体的员工贡献指标作为积分值进行量化,做到多积分者多工资,少积分者少工资。而不是单纯以存贷款来衡量整个农发行的工资分配。银行是特殊的企业,虽然农发行有着政策性银行的政策属性。但是以现代企业的制度要求农发行的具体制度,有利于激发农发行员工的整体活力,进而提高农发行整体的效益。绩点制管理是指对于各项现代企业的各项指标量化为具体的评估绩点。采用类似大学奖学金的三七开权数制度。奖学金制度是将学生的表现归纳为学业成绩和课外加分(包括科技竞赛加分、文艺比赛加分)。其量化公式采用70%的学习成绩+30%的加分机制。

当前农发行尽管有一定内容的考核加分制度,但不够系统,且不是针对个人的申报加分制度。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创新绩点制度。将工作表现设置为基础绩点,采用层级加分的制度,比如在农发行总行级别获奖加10分,在农发行省行获奖加5分等模式,每年对加权后的绩点开始统计,评比一、二等荣誉勋章,通过该方式的作用激发农发行员工的荣誉感。以上这两种方式都是当前农发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自身改革的重要方法。

4.实现从传统银行向体系化银行转变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然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形成和整个银行业的改革,而走体系化的道路恰恰是银行业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农发行改革是银行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传统银行到体系化银行的转变,有必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使之体系化、系统化并贯彻到改革方案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开启农发行改革的新模式。具体体现在一个“完善”和两个“建立”:即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建立支持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制度以及建立“互联网+农发行”体系。其中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是总目标,而建立支持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制度、建立“互联网+农发行”体系则是重要手段。

(1)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为更好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开启农发行改革新模式,农发行有必要将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作为总目标。具体体现在一个“深化”与三个“分离”。

一个“深化”:深化内部管理体系。确立农发行董事会制度,实现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开,完善整个农发行治理体系。通过稳定合理的资本金补充体系和多元化信贷资金融资渠道。实现农业政策性业务拓展、资金向农业农村回流、支农绩效改善、金融安全稳定与财务持续发展等要素的有机统一。

三个分离:(a)实现农发行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分离。(b)实现农发行政策性业务与自营性业务相分离。(c)实现农发行政策性业务风险补偿与自营性业务风险相分离。

(2)建立支持农村基础设施体系

农发行是服务三农、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性银行。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之中,农村是载体。它是农业赖以发展的源头、农民赖以生存的场所。而在中国广大农村中的基础设施亟待发展。引入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体系,将使得农发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有用武之地。

此外,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要凸显经济发展中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新一届政府的新理念,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思维领域的体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恰恰是农发行配合政府理念的一个具体行动。

应该理性的看到,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表述上都指向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建设是基于农发行特殊的政策性银行非盈利属性为前提的。也是农发行引入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体系制度建设的政策依据。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发行的表述为: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建立差别监管体制。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发行的表述为:农业发展银行要在强化政策性功能定位的同时,加大对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审慎发展自营性业务。

连续两年的一号文件都提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于这种文件的要求情况,农发行要在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体系的总纲领下,做有益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如配合政府的棚户区改造、加大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贫困地区公路建设的项目立项与审批,拓宽整个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强度。

(3)建立“互联网+农发行”体系

经济新常态下的一个产物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倒逼了银行业的改革,利率市场化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余额宝”、“重筹融资”等正冲击传统金融市场。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吴卫星博士撰文预测未来的银行业将形成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等先进科技设备,与传统银行体系形成业务互补、战略互利的多元化经营格局,区域金融服务和互联网金融将成为大趋势,互联网将推动整个金融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农发行不必过分跟风与恐慌,因为农发行自身业务的特殊性和背后国家信用的强大支撑,使得农发行有着特定的、稳定的客户群体。但有必要引入互联网金融理念,逐步形成“互联网+农发行“ 的品牌效应。

具体体现搞好三个规划:

(1)规划农发行自身的7×24小时的网银。

网银能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金的有效传输,依托数据终端的人工智能服务使得在农发行办理现金转账等支付结算业务的客户可以自动实现资金到账。

(2)规划农发行自身的互联网在线债券产品和利率互换产品。

农发行总行的盈利模式之一就是发行债券,而将债券推入互联网平台,结合在线竞标和利率互换等理念,探索实现农发行自己的以债券为起点的理财系列产品。

(3)规划出农发行自己的互联网APP

当前有很多客户对农发行不了解,经常将农发行和农行、农信社混为一谈。而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一个特征就是APP 横行,打造农发行自身的APP,客户通过360软件或者扫描二维码下载APP,就可以具体咨询和了解相关农发行的系列信息。同时,也可以推出客户上传资产证明和身份证明以及相关人脸识别、GPS导航定位等因子,实现远程的APP信贷审核与授信。

以上的三个规划都可以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农发行的结合,真正打造出农发行的金融品牌。

5.实现从大规模风险管理向全面、精细化风险管理银行转变

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既是监管部门的刚性要求,也是农发行加快推进改革,完善治理结构、防范化解风险的内在要求。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推动全面风险管理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切实根据农发行改革实施和新的法人治理结构,综合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实现风险的精细化管理。确认与制定全面风险事项审议机制。修订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划,优化工作机制,更好发挥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体审议功能。

具体要做到用好五个有益条件:

一是用好“大环境”。依托国家连续出台多项简政放权政策和财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为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用好“大体制”。依托当前体制改革的成果,让农发行的业务范围更加精准,资本金补充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法人治理更加科学。

三是用好“大驱动”。利用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契机驱动农发行开展全面风险精细化管理,实现稳定健康运营,进而有效实现长期持续风险防控。

四是用好“大保障”。当前依法治国理念的推动,司法制度的完善,农发行要借助法律手段维权和防控风险。加大法律合规人员的培训,减少在司法方面上的风险。

五是用好“大指标”。随着银行业改革的推动,农发行的贷款拨备覆盖率也在不断提高。合理计提贷款拨备覆盖率,有助于更好的实现全面的风险精细化管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开启农发行改革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