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都挺好》引发的一点思考

            最近大家都在追《都挺好》,这部剧快播完了,但是热度丝毫未减。

              说这部剧一定要说说父亲苏大强。很多人都说苏大强太可恨,懦弱、无作为、处处作,在我看来,苏大强是全剧最悲情的人物。苏母去世前,他活得小心翼翼,是一个“求生欲”特别强烈的人:苏母训孩子,他不是看报纸,就是上厕所,力求让自己远离“爆炸区”。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是和苏母同时出现在镜头里,永远是一副低眉顺眼的样。苏母去世后,他住在二儿子明成家,各种折腾,稍不顺心,跟大儿子告状,说自己被虐待。明成因打妹妹明玉,被报警抓走。他首先不是想到如何化解儿女之间的矛盾,而是为自己找“后路”。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不能保护妻子,在孩子和妻子之间树立自己的权威。他更不是一个好父亲,不能庇佑孩子,在父亲这个角色上无法得到儿女的认同。

          大家都暴躁地发问:“我就想知道,苏大强到底什么时候死?”为什么我们那么恨苏大强?因为我们看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跟他一样懦弱、没有担当的父亲。但是,苏大强实际上是可怜至极的一个男人,他在强势的妻子面前,在职能失衡的家庭关系面前,在矛盾辈出的子女面前,早就被剥夺了丈夫和父亲的角色能力和职能能力。在苏家,苏母是一个“大家长”,而苏爸爸就是一个失去“功能”的“小家长”。不管是卖房子给大儿子明哲筹学费,还是卖房子给二儿子买婚房,以及后来让明玉上免费师范大学,都是苏母一个人做主,苏爸爸完全就是一个“打酱油”的。“大家长”操心家里的一切,不仅把自己搞得很疲惫,也让另外一个“小家长”活成了毫无价值感和存在感的甩手掌柜。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习得性无助,说的就是一个人如果做某件事而频繁受到惩罚,那么,这个人就会放弃做这件事。即使,惩罚机制不存在了,可无助感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想法,他已经完全没有做这件事的能力。夫妻角色大小的不平等,就会带来相应的付出不平等。付出的不平等,就会带来心理的严重不平衡。所以,苏母会指着苏大强的鼻子,面目狰狞地怒骂“苏大强,你不是一个男人,你是一个窝囊废”。所以说,是苏大强的无能和懦弱造就了苏母的强势和歇斯底里,还是苏母的控制欲和大包大揽造就了苏大强的“扶不起”,恐怕是他们双方的彼此“造就”和“成全”吧!

            男人首先是个男人,其次才能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如果在家庭中,男人从来没有得到过尊严、权威、明主,那么他也势必给不出妻子和孩子这些积极的能量。更可以说,一个家庭中,只有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各司其职,才能和谐相处,顺利流转。一旦关系错误,角色错位,职能错位,一切都将走向悲剧。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特别能干,“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头衔非她莫属,带孩子,收拾家务,另外还开了一个淘宝店,生意特别地好。说女人是小鸟依人,可她却活成了神雕。可这么优秀的女人,却摊上了一个不咋样的老公:工资待遇一般,下班就躺尸,经常在沙发上刷手机等吃等喝。因此,她动了离婚的念头。为了说和他们,大家组织了一场饭局。酒过三巡,朋友的老公却哭上了,絮絮叨叨地说,都说他命好,可婚姻这鞋穿在自己的脚上,夹脚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结婚那会儿,两个人一起按揭买了房,他主动请缨,揽下装修的活儿。可老婆却不同意,各种不放心,说他农村人,眼光不好。有一次,她淘宝店里忙,他主动做了菜,却被说口味重,不利于健康,全部倒掉,自己又重新做。有了孩子之后,她不仅请了一个人打理淘宝,还请了一个保姆和自己一起带孩子。有时,他也想亲近儿子。可是,在老婆的眼里,他就是一个万恶的“继父”:冲个奶粉,能“烫死”儿子;换个尿不湿,能“冻死”儿子;陪儿子睡觉,能“压死”儿子。在别人的眼里,老婆活成了“超人”,又能挣钱,又可以带娃。他却把“主人”过成了“客人”,每天头上被戴着几顶帽子——不能赚钱、不管家务、不管孩子、好吃懒做。对于家里的事,他是想做也没有机会做,即使有机会做,在老婆眼里也都是错。渐渐地,他变成一个在家里“无所事事”,凡事都依靠老婆的男人。

          生活中,有不少女人为家庭付出,儿女操心,却因没有平衡好夫妻关系,让自己和男人的角色混乱了,男人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功能也被迫丧失了。很多婚姻问题看起来很复杂,但问题的根源大都不出于下面这两点:一是夫妻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经济上不独立;二是夫妻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人格上不独立。当一方无法真正独立、处处需要仰赖他人,当另一方希望控制改变他人的时候,问题很容易就来了。妻子成了怨妇,丈夫成了摆设,家里开始鸡犬不宁,婚姻渐渐走向死胡同。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叫“投射”。用通俗一些的话说,这叫“一个巴掌拍不响”。关系都是相互的,不是别人要那么对你,是你自己“诱发”了别人那样对你。这个时候,找什么原因都没有意义,使用再多的沟通技巧、经营婚姻的招术或窍门也都没用。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打理好自己,进行自我的内省、成长。当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外部事物就都会悄悄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夫妻关系也是这样。当夫妻关系失衡的时候,跟着一起失衡的,还有亲子关系。无一例外。闺蜜在儿子上幼儿园之后,找了一份工作。有一次,她工作走不开,让老公去接儿子,结果他忘了时间,让儿子在幼儿园等了半个小时。从那以后,她再也不让老公管孩子了。不仅要工作,还要照顾儿子,家务事一大堆,闺蜜难免心生抱怨,觉得老公就是家里的摆设,除了贡献一些脏衣服和二手烟,再无其他。就在昨天,闺蜜的儿子突然对她说:“妈妈,你离婚吧!”当闺蜜问及原因时,她儿子脱口说出她平时骂老公的一些话——没用的男人、他是人渣、让他死在外面!闺蜜儿子以前和爸爸关系还不错,现在之所以“撺掇”妈妈离婚,完全受了闺蜜的影响,认为爸爸在家里没有任何的价值,只会添堵。如果妈妈太强势或事事包办,就会引起爸爸的边缘化。不管因为什么情况使得爸爸不能有效参与到育儿当中,都可能会导致儿子的性别认同出现问题。那些内心脆弱、怯懦的男孩、甚至性取向出现变化的男孩,都因此而起。而女孩的未来也会成为如母亲一般,一边付出一边抱怨的苛责型妻子。所以,当女人、妈妈一个人扛下了家庭里的所有,这不值得骄傲和炫耀,这反而对孩子是一种隐形的伤害。

            我见过很多妈妈,她们的丈夫的确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是,一些女人会有一种倾向:抓住对方的那点“不好”,持续唠叨。这往往会把对方推得更远。其实很多时候,适当示弱,要比摆事实、讲道理管用的多。也许你抱怨了对方一堆,其实最终要表达的不过这么一句话:“我需要你。”不去指责,而是真切地表达出自己和孩子对丈夫的需要,以柔克刚。男人有时候更需要享受那种被需要的感受。就像女作家张爱玲所说,“所谓幸福,就是能洞然地接受残缺”。没有毫无争吵和矛盾的理想化婚姻,重要的是,自己要在接纳自身婚姻状况的基础上,努力调整和改善。婚姻对于夫妻来说,是彼此的一个新的成长历程,需要两个人一起携手前进。生活中,女人该如何才能“揪出”躲在自己身后的男人,让他站在前面,成为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给老婆幸福感,给孩子安全感呢?

① 制造机会,让男人“人归其位”

        女人一味地付出,当爹又当妈,一手工作,一手家庭,把自己活成女超人,这样丝毫不会增加一个家的幸福度,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还会让男人“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孩子,做好家务,甘愿成为家里的“隐形人”。聪明的女人,懂得制造机会,引导男人“归位”,哄他做顿饭、拖一次地、独自带一次孩子。让男人为家庭付出,也是变相提醒他的身份——女人的丈夫,孩子的爸爸。

② 相信他,温柔地鼓励

          人都是惰性的,对于一个长期“隐藏”起来的男人,不论是在家务上,还是带孩子方面,能力都不及女人。即使如此,也要相信他们,能在职场上叱咤风云,也能搞定一个孩子和满屋的狼藉。面对他们不自信的抗拒——我不会、我搞不定。你只需要相信他,温柔地鼓励他,剩下的就交给他吧。

③ 允许犯错,不吝啬赞美

          女人在生孩子之后,状态自动调到“妈妈”模式,而男人却需要一段时间去过渡和成长。即使有的男人愿意做,而且有信心,可依旧会犯错。有一次,老公带孩子去户外活动,遇见一个朋友,聊得尽兴,居然忘记自己是带着娃出去的,一个人跑回来了。犯了这样不靠谱的错误,我没有埋怨他,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的错误有多严重,我无须在他伤口撒盐。我没有大喊大叫地冲他嘶吼,指责他的错误,而是跟他一起出去紧急寻找孩子。幸好孩子还在小公园里玩沙子。回来后,老公非常沮丧,把自己关在书房,吃晚饭都没有出来。我悄悄走进去,他看到我,一愣,以为下面会是一场争吵的狂风暴雨。但是,我只是抚摸了下他的肩膀,停顿了一会,什么都没说又出去了。然后,关上门的那一刻,我听到了老公流泪的声音。

          很多家庭矛盾是琐事引起,并不是大是大非,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与其在问题面前挣个面红耳赤,不如把问题或矛盾看作夫妻共同的敌人,一起面对和解决。婚姻生活中存在分歧是难免的,有些分歧是可以相互接纳和妥协的。但有些是很难达成共识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去化解,夫妻双方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可以解决的部分,并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对方的缺点。从小做起,从零化整,不要企图一夜间全部解决。不管老公是做了一顿饭,还是收拾了屋子,我都会夸奖他做得好。他得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会更加激发出想帮助老婆的责任感,渐渐的就更加勤快了。男人是男人,更是需要鼓励的孩子。妻子们,更应该深知这一点。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只有一起努力,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才能让孩子幸福成长,也让彼此在婚姻里甘之如饴,达到1+1>1的幸福值。

          女人,千万别在婚姻里,一边累成狗,一边变成怨妇。懂得适时示弱,适时求助,适时夸赞,才能唤醒身边那个被闲置的男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都挺好》引发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