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的奥地利经济学派

悲情的奥地利经济学派_第1张图片
奥地利经济学派

国庆期间看《诡辩与真相》,了解到这本书和之前看的《一课经济学》、《自由的伦理》同属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著作,作为经济学的门外汉,对这个学派有了些许好奇。

经济学派分类

如果百度一下经济学派,会发现有一大堆,分类方式多样化而且每种学派又有新旧之分。但总的来说,如果按照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划分可以分为三派,芝加哥学派,凯恩斯学派,奥地利学派(以下部分内容中也简称奥派)。

这三个学派有什么区别呢?简单的讲就是凯恩斯学派旗帜鲜明的支持政府宏观调控,而奥派和芝加哥学派都认为干预政策是无效的。但区别是奥派完全反对干预,芝加哥学派支持有限干预,而且各自分析手段不太一致。

经济学派中的少数派

最悲催的就是这个奥地利经济学派,可以说是爹不疼娘不爱的。因为这个学派主张自由主义,既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又反对公众福利,还抨击马克思主义。因此该学派在全球范围内长期属于少数派。

但是也正是这个少数派,成功预言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预测了2008年经济危机。他们认为经济危机正是政府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必然恶果。又认为经济危机就像地震一样,小型危机能够释放掉部分能量,避免大的危机产生。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反思,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也逐渐重回视野。

奥地利经济学派名称的起源

19世纪,普鲁士统一了德语区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但没把讲德语的奥地利搞定,于是视奥地利为一个分离的地区省份。

奥派的名称起源于当时德奥辩论,在辩论中奥地利人主张逻辑高于观察,而德国人则嘲笑他们为“奥地利学派”以突显他们远离了当时德国的主流思想,并且也是嘲笑他们的思想仅属于地区省份的层次。奥地利经济学派这顶帽子其实是反对派送的。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奥派的核心理论可以总结为边际主义经济的主观论方式,并专注于与观察法完全相反的理论。他们完全专注于产品的机会成本上,反对平衡成本的不利或无用之处。

奥地利学派宣称每个人在互相自愿的交换贸易下能达成更好的结果。价值是主观的,是物对人的欲望满足的重要性。

对于价值该学派认为:价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价值量的大小也只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与社会必要劳动无关。这与我们大学课本里学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完全相悖的。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经济主张

一是经济政策:支持最彻底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反对政府干预。

二是研究范式:主张从个体效用的视角运用抽象演绎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强调文字逻辑推理,反对凯恩斯的宏观总量分析、反对通过观察或使用数学工具分析问题。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奥派代表人物包括:

门格尔(著有《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

维塞尔(著有《自然价值》1889)

庞巴维克(著有《经济财货价值理论纲要》1886;二卷本的《资本与资本利息》,第一卷为《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第二卷为《资本实证论》(1889);《马克思体系的终结》1896)

米塞斯(著有《人的行为》、《货币与信用原理》、《社会主义》)

哈耶克(著有《通往奴役之路》1944等,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罗斯巴德(著有《美国大萧条》、《自由的伦理》等)

关于经济学界的争议

2016年曾看过林毅夫与张维迎关于产业政策的辩论视频,当时只是作为一个新闻看的,结合到近期搜寻到的资料,发现在经济学界的争论完全不亚于娱乐圈。

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之间一直是争锋相对,孰是孰非令人眼花缭乱,而奥派长期以来则充满了悲情色彩。奥派第三代掌门人,哈耶克的老师米塞斯因为其理论不被认可,在美国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连在大学正常的教授席位都没有。

但无论争议如何,奥派在经济学界仍然有着一席之地,其理论部分的或者间接的应用于主流的经济流派。1974年哈耶克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是学界对该学派的认可,也许可以说没有奥派的参与,经济学的故事是不完整的。

后记

这篇文章主要根据书评和百度资料归纳整理,也结合了自己的一点点理解。学经济的朋友给了一点建议,限于精力仅做了少量修改。

附上建议供参考

悲情的奥地利经济学派_第2张图片
对本文的改进建议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情的奥地利经济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