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旭东在班群发起投票,关于是否取消点评打分制,我投了赞成票,但没有留下什么可行性建议,事情做了一半没有下文,总感觉上了厕所没有系上皮带,所以在本周点评的时间窗口,借本周战友们的点评内容,就点评打分机制谈点自己的想法。
我不赞成现有的群内点评打分机制的原因在于点评打分的格式和标准,简单说就是格式繁琐和标准不一。
格式繁琐
点评打分要求每个人写姓名、标题、链接、点评内容。
比如本月值日生这段标准的点评格式:
旭东作为本月值日生,真正做到了率先垂范,最后还加了一项我学到的,这项内容个人觉得很好,但先不展开讲。
其实,文章标题、文章链接这两项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虽然工作量不大,但每个人打一次,乘以77也是不小的数量。我发现很多战友在点评过程中已经对格式进行了简化。
这点很像公众号写作,为了美观要花去不少编辑的时间(当然编辑本身是一项有用的技能),所以我为了节省时间选择了这个平台,随时随地可以写。
标准不一
写标准不一表达未必精确,因为大家的文体不同、个人的偏好不同,所以很难用同一个标准去评判。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先得谈谈我们20班群的点评内容。
我把大家的点评分为三类:礼仪式点评、共鸣式点评、庖丁式点评。
什么是礼仪式点评?礼仪式点评相当于朋友圈的点赞。
一个人写作是孤独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每周一篇文章并发到群里这个动作,那真不如投石击水还能激起些浪花。点评是鼓掌和呐喊,在写作这条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路上还有些相互陪伴的声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点评无质量高低,只要愿意发声,都是对对方的尊重鼓励,比如怀英战友这段话,很暖心。
什么是共鸣式点评?共鸣式点评是因为这篇文章满足了读者自我表达的需要,所以不吐不快。比如本周Eating雷写的《实在咽不下这盘脑残的番茄炒蛋》,Legend_LEE给出的点评。
共鸣式点评较礼仪式点评更为主动,点评者会表达更为具体的看法、更为真实的情绪,因此给作者的即时反馈就更为强烈,带动作者深入思考作品的成功之处,比如Eating雷在点评后写下的
其中就写到了借由热点和套路来看一下读者的反应,这就是典型的站在读者需求的角度来思考的,写作本身就是产品,制造产品不是“自嗨”,而是倾听用户的过程。所以共鸣式点评就像小米用户主动给小米产品找茬,因为喜欢你的产品,所以我要发声。
什么是庖丁式点评?就是从标题、文章结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从遣词造句去推敲作品,简单粗暴的说就是“不留情面的挑毛病”。比如说Eating雷对怀英的点评
点评有这么一段话“最好还是简单介绍一下天眼是啥”。这篇文章我也看过,这的确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作者文章的标题是《天眼游记》,文章开头是“这次出差的地方离天眼比较近,上周末的时候得一机会,就去逛了逛”,显然作者认为天眼是个人尽皆知的地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我们熟知的《老残游记》开头,“话说山东登州府东门外有一座大山,名叫蓬莱山”。文章的开头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和事是最保守却最有效的套路,否则会给人一种二丈和尚摸不着头的感觉,还没读完第一段就放弃了。
Eating雷点评的非常含蓄,换做我也会这么做,这就是庖丁式点评的我痛点——生怕吃力不讨好。庖丁式点评对点评者的帮助最大,因为需要通读全文,并且调动自身认知进行“解剖”,下的刀快了怕伤到血脉,遇到疑难杂症又怕下错了药,其实就是对这篇文章的修改过程,如果每周写了一篇文章并且庖丁式点评了6篇,相当于写了7篇文章。
另外,关于打分制,是我们20班老谭的首创,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目的在于鼓励大家写出更好的文字。但打分制是基于点评的,首先要点评的好给出的分数才更有认可度,就像汪峰老师为什么比我更适合去做好声音的导师一样。
因此我在开头提到不赞同现有的点评打分机制,更多的是针对点评而非打分。不过礼仪式点评、共鸣式点评、庖丁式点评都属于即时反馈,作为007社群的一种仪式性动作有存在的客观需要,个人考虑可以从形式上做一些探索。
尝试主题点评
主题点评,简而言之就是每周点评文章的一个部位,比如点评标题、文章中的刺激点、引用是否恰当、段落逻辑关系有没有问题。
如果说之前的点评是让你去评论一下天空,主题点评就是指着一朵云让你去评论,范围缩小后点评的广度缩小,深度就强了。
尝试点评修改
007的战友都明白好的文章是要改之又改,但实际情况却是,哪怕再好的点评放在面前,也很少有人会去修改。
可以尝试每周在一个组里指定一篇文章,要求组员集中精力只点评这篇,再让作者进行修改,一周一组出一篇精品文,再放到大群里评比,可以横向比较,也可以与原文对比去评比。
以上是我对007现有点评打分机制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也正是因为007(20组)的战友一直以来关注我点评我,给我勇气和决心把想法落实到行动,我会陪着你们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