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你本来的样子生长

有一句话已经流行很久了,是这么说的: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据传,这是电影《北非谍影》(Casablanca)里的一句台词。是不是自这部电影,我不知道,因为虽然电影很有名,但我没有看过它。单说这句话是很讨人喜欢的,也是大体上正确的,然而容易使人误入歧途,按照马克思大爷为摩泽尔记者的辩护,我们常常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所以我们觉得这句话有道理。我认同这句话,似乎我就走了很多路、读过很多书——还有爱过很多人,那么我就成为了一个有气质的人了?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大体上说,气质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培养的。你得信这句话,即使这句话让人很泄气。

我读到惠特曼(Walt Whitman)的一首诗,叫做《有个孩子慢慢长大》(There was a child went forth),头两句这么说的:

There was a child went forth every day,

And the first object he look'd upon,that object he became.

意思很简单:

有个孩子一天天长大,

他看到的第一眼东西变成了他。

这句诗和电影台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诗句的意境显得更亲和一些,他没有要求我们有气质,没有要求我们去看大山大河,去感悟人生,只要求我们从一个孩子慢慢地长大就可以了。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件极为平淡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大致经历“受精卵—呱呱坠地—成长—老去—死亡”的五个步骤。这其中成长的过程是尤为重要的。但是,一个人长成什么样子,基本上不按照个人的意志发生,而是按照除本人之外的其他人的意志发生。比如A君爱读书,日后成为了一个大学教授。我相信他一定不是仲永式的人物,“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而是他的周围常常有读书人给他作为模范,让他模仿,所以他开始钻进了书堆,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环境决定论——或者说行为主义的观点,我基本上是表示认同的。

基于这些观点,我们很容易发现除了生物学上的遗传必然发生以外,社会学意义上的遗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极其普遍的。B君长得很像他的爸爸,C君长得很像隔壁的老王,若干年之后他们大多数会继承父辈的事业。教师的后代依旧是教师,工人的后代依旧是工人,饭店老板的后代依旧经营着饭店……这些现象在整个社会的每一个阶层都普遍存在,而这种遗传也会在宏观上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令底层人民失望的社会表现,即所谓的阶层(阶级)固化。对活着的人来说,这些事将让他们看不到未来与希望。但是,历史总是冰冷无情的,人是多么渺小的存在啊,在历史的面前,这些事又变得无关痛痒,甚至无法在他一望无垠的心湖中激起半点涟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些事不是偶然的节外生枝,而是必然的丁丁卯卯。

我是一个宿命论者。有的人会把宿命论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消极的人身态度、一种神学的哲学思想和一种逃避现实的理由。其实不然,依我看来,宿命论近乎是一种科学。物理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力都可以用看不见的场来统一,分成四类基本力。我相信只要你学过高中物理,这一点你应该很清楚。同样,我相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科的与文科的)也能够最终找到一个大一统的理论,将宇宙万物万事统一起来的。

人生的宿命论,无非就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抽象函数f(x),从你一出生开始,你的初始条件,即数学上的自变量(a,b,c,d……)就已经确定了,以后的你的结局将是如何,就是这个函数最终导出的因变量——一连串数值而已。你的家产、天赋、意志品格……这些自变量组成了你的人生的定义域,它们决定了生命潜在的宽度;你遇到的人、事、物,你读过的书……这些将构建这个函数的法则,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这个法则预言结局。这个结局就是值域,它决定了生命实际的宽度。所谓的人生轨迹,无非就是这个函数的图像而已。

所以伟大的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这句话多么正确啊!

按你本来的样子生长——你办不到,因为生命的意志是由除你之外的其他因素决定的;

按你本来的样子生长——你也可以办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本来就没有“本来”这种预设。所以你现在是什么样子,那就证明你的人生的函数赋予了你这样的法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按你本来的样子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