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故事|范宜仁教授与地球物理测井的不解之缘

2017-12-12 中国石油大学报

做科研勤奋严谨,执着钻研;

育人才细致用心,不遗余力。

他就是我校劳动模范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范宜仁教授,

一位地球物理测井领域的辛勤耕耘者。

1978年,范宜仁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学生,选择填报了我校地球物理专业,自此与测井结下了不解之缘。

石大故事|范宜仁教授与地球物理测井的不解之缘_第1张图片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做些事

1982年,范宜仁大学毕业,开始从事岩石物理方面的科学研究,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树立了他在石油行业中从事岩石物理实验的威信和口碑,也为他进一步从事测井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我国测井领域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时正在利用油田测井资料做硕士论文的范宜仁偶然发现某国外油气技术服务公司在为油田提供测井服务时未按照仪器使用的泥浆条件进行测井,所提供的几十口井相关数据全部是无效的,而现场的相关人员却并不知情,造成大量的外汇损失与资源浪费。这样的技术垄断行为激发范宜仁的爱国强国之情,他暗下决心,要竭尽所能推动我国地球物理测井事业的发展。

多年来,范宜仁致力于电测井和核磁测井科技研究。经过不懈努力,倾注了范宜仁及团队无数心血的“致密砂岩储层泥浆侵入模拟装置”得以问世,弥补了国内外长期以来一直缺乏能够完全模拟钻井条件的大型实验设备与分析手段的空白;采用核磁测井技术与方法,从理论研究、软硬件研发、现场推广与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对非常规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开发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创新成果,完成项目“致密碎屑岩储层核磁共振测井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在2017年5月22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石大故事|范宜仁教授与地球物理测井的不解之缘_第2张图片

最近,范宜仁团队又投入到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各向异性储层阵列电阻率响应特征测试”项目研究当中。由于现有地层模型不能满足实验需要,必须重新寻找性能优良且能满足规模要求的材料来重新制作地层模型。为此,范宜仁团队先是从网上买来各种材料进行模拟实验,后又请匠人尝试烧制陶瓷模型、制作导电橡胶模型……在积累了不下几十种材料的失败经验后终于找到电阻率较为符合实验要求的胶合板,范宜仁十分欣慰:“做项目研究常常会遇到困难,但思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只有坚持下去、深入下去,经过不断摸索和尝试才能做出成果。”

不懈的努力和钻研取得了大量成果,范宜仁对此却表现得很淡然:“我就是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多做些事。”

只要是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就努力去做

在范宜仁看来,学生的可塑性很高,只是缺少经验和正确性的把握,需要老师根据经验来帮助他们规避误区,少走弯路。从学生论文汇报的文字标点到PPT的配图解说,范宜仁都要悉心琢磨、用心指点,在出差途中想到什么也会及时发给学生;他每周还会拿出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听取学生的研究进展和汇报,为他们答疑解惑,把握方向,对于求学海外的学生也要每两周进行一次视频会议。“高标准,严要求”是不少学生的体会。

严格要求的背后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学生们非常理解并感激自己的导师。在加拿大交流学习的研究生邢东辉说:“范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是不遗余力、不计成本的,只要是对学生发展有利的,他都会尽力去帮我们争取。我能够顺利出国深造与范老师的教导和在课题组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我的毕业生很出色,不但专业能力出众,而且文字表达和综合素质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范宜仁对自己的弟子很有信心,因为他们不但养成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甚至能够胜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材料的文案工作。这对一般的教师来说都是有难度的,而范宜仁却匠心独具地指导自己的博士生来撰写。这一过程通常历时3到6个月之久,需要经过几十次的反复推敲和修改,有时甚至比自己动手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可是范宜仁从未觉得辛苦,在他看来,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和文字能力,更能让学生对行业研究的重点有一种宏观的把握,同时也能形成做科研项目的系统化思路。

“希望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能努力推动核磁测井技术和电测井技术的发展迈上新台阶,为行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贡献。”范宜仁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续写与地球物理测井的这段不解之缘。

石大故事|范宜仁教授与地球物理测井的不解之缘_第3张图片

文字:杨安 蔡丽华

编辑:陈英 苏瑶

主编:赵俊杰

石大故事|范宜仁教授与地球物理测井的不解之缘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石大故事|范宜仁教授与地球物理测井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