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_第1张图片
think-tutu.jpg

现在人们都爱讲这么一句话: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接受这个观点前,不妨先来想想为什么。

01 不懂装懂

对这句话颇有感慨的人,在很多情况下,道理不是真的懂。我们对知识的认知有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我们对绝大多数道理的认识,其实都停留在“了解”。所以你所说的懂,很可能只是你以为自己懂。

“知易行难”这个词放到今天已经不再适用了,因为“知”其实也没有多容易呀……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然而,一旦出现一个貌似很好的机会,我们会不会又不顾自身积累,飞蛾扑火般的去“抢”这个机会呢?比如,最近的雄安新区,你是不是想着来买套房,又苦于手头没有预备资金?再比如,微信小程序刚出来的时候,你是不是想着自己做出一款小程序,不管之前有没有学过编程相关的知识?不管之前有没有积累,只要见到一个机会,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抓住它”。

怎样才算真正懂得一个道理?让它融入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你的行动。

如果你听过一个道理,但却没有在思维和行动上表现出它的影子,那只能说明你根本不认为这个道理对你有用。

没有在心里认可的道理,就不要说懂它。

它冤枉啊!

02 不会辨别

一方面,不会辨别道理的真伪。

有些道理,表面看上去可能无比正确,但它其实是个“伪道理”。比如,爱迪生说了“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但聪明的中国人非要在后面补一句“但是那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还声称这才是爱迪生的原意。我们自然会倾向于相信“完整版”,不管它有没有经过考证。其实人家爱迪生原话是: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Accordingly, a 'genius' is often merely a talented person who has done all of his or her homework.

完全没有1%灵感更重要的意思嘛。但中国人加上的那半句很可能会让一个原本相信努力的人转念相信“先天因素才起决定作用”。你看,一个真正的道理,添枝加叶后,就会变成一个伪道理。

另一方面,不会辨别道理与自身的匹配程度。

那些正确的道理,也是有使用条件的。比如,“能用钱解决的事,就别浪费时间”。这句话,放在那些时间很值钱的人身上当然是适合的,如果我一小时能赚300块,那为什么要花一个小时排队买便宜货,只为省那30块?但是,如果我一小时只能赚10块,并且这一小时也不会对未来产生什么积极影响,那最好还是乖乖排队吧。

所以,我们在接受一个道理前,有两点工作是必需的:鉴别真伪、筛选。

鉴别真伪,看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那些关于星座、占卜、彩票预测的所谓“道理”,它的依据站得住脚吗?“速读”的技巧又是否是我们大脑所需要的呢?

筛选适合自己的道理,关注它的前提假设。王健林说“先定一个小目标”,前提假设是人家有能力赚到这么些钱,所以“小目标”对他来说是适合的,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显然不合适。“能用钱解决的事,就别浪费时间”这句话的前提假设是你的时间价值至少要比花掉的那些钱还高,否则它就根本不适合你。

**03 缺乏行动 **

辨别出正确且符合自身情况的道理,又将它牢记于心。这时,如果生活还没有改善,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行动。

人人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但真正好好学习的人只占少数,甚至是极少数。有很多常见且正确的道理,人们就是不愿意照做。

**听过很多大道理,不如试着做一做。 **

有人说,我照着做过了呀,但就是没啥改变嘛!

嗯,我也经历过。

曾经我想读原版书,但苦于词汇量不足,拿起书来就是读不懂。有一天我买了一套“外交官教你背单词”的课,里面教的方法真的是有理有据,绝对算得上是正确的道理。照着做了十多天,感觉自己简直要进化了!于是信心满满地又翻开原版书,一口气看完了长达三行的句子,还是不懂。

有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为什么道理正确,也符合自己,而且做了,却看似没有改变呢?

缺乏长期、大量的重复。

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急于求成。所以人人都喜欢那种“30天精通xxx”的书籍或课程。而那些真正符合客观规律的道理或方法,往往是循序渐进的。如果你认定这个道理是符合自己且正确的,那就照着做吧,前期的进步很可能是不明显的,但经过时间的积累,量变引发质变之时,你会看到自己行动的成果。

听过很多大道理,真的可以过好这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