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教育发展现状

一、办学高校:数量稳中有增,分布比较均匀
经过 20 世纪 80、90年代的快速发展之后,到了21世纪,我国档案高等教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缓慢增长的阶段。。1996年开办档案学专业的高校为24所,2000年为27所,2005年为31所,到2010年共计 32 所高校开设了档案学专业。
总体上,开办档案学专业的这32所高校地域分布比较均匀,江苏、北京、上海、河南、天津、辽宁、湖北、陕西(含西藏民族学院)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2至3所高校开办档案学专业,甘肃、内蒙古、青海、山西、贵州、海南、西藏、重庆、宁夏等9个省区市没有高校开办档案学专业,其他14个省区市有1所高校开办档案学专业。
二、培养层次:以本科为基础,以硕士为重点
不同于欧美国家档案高等教育以硕士教育为主体,大陆地区的档案高等教育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但近年来,档案学专业硕士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成为各高校档案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截止于2010年底,在上述32 所高校中,没有1所高校招收档案学专业专科生;除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之外的31所高校都招收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有24所高校招收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占75.0%。
在 24 所招收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中,有15所是在2001年之后获得档案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占62.5%。全国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从2005年的185人,2008年的232人,增长到2010年的287人,五年内增长了55.1%。可见,近年来各高校都将硕士教育作档案学专业的发展重点。
三、招生与就业:小规模招生,高比例就业
受传统思想观念、档案工作的特性等因素影响,档案学专业在我国属于“冷门”,几乎不为学生和家长所了解,也不为学生和家长们所欢迎,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自愿选择档案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很少,许多档案学专业学生是被调剂到档案学专业的。2005年全国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第一志愿率约为52.2%,2008年约为52%。相应地,各高校招收档案学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与经济学、法学等热门专业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自 1998 年以来大陆高校迅猛扩招,但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一直只是稳中略升。2005 年全国档案学专业本科招生总人数为1068人,平均每校招生约为34人;2008年为1247人,平均每校招生约40人;2010年为1437人,平均每校招生约45人。
与之相反,由于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而每年的档案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又很少,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很高,位居全国各专业的前列。2005年全国档案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1%,2007年为95.3%,2010年为95.4%。至于档案学专业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则更高,将近 100%。而 2007年全国各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为70%左右,2010年仅为72.2%。
另据,麦可思研究团队在网易教育上推出的《大学生就业指标 2011》蓝皮书,全国档案学专业就业率为 95.9%,在 2011 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行榜上居第五位。
四、师资队伍:数量基本稳定,素质大幅提升
2005 年各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师总数为300人,其中教授73人,占24.3%;副教授121人,占40.3%;讲师及以下教员106人,占35.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4人,占28%。2008年各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师总数为307 人,其中教授84人,占27.4%;副教授118人,占38.4%;讲师及以下教员105人,占34.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9人,占42.0%。2010年各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师总数为314人,其中教授88人,占28.0%;副教授 118 人,占37.6%;讲师及以下教员108人,占34.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7人,占50.0%。可见,近年来档案学专业教师队伍数量基本稳定,这与档案学专业开办高校、招生人数基本稳定的情况是相符的。但是,从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数量增长(从84人增加到157人)和比例上升(从28.0%提升到50.0%)情况来看,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五、课程设置:不断调整充实,初显多元特色
由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近年来,档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充实。2008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十二届)暨全国高校档案系主任联席会议(第十七届)在郑州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高等学校档案学本科专业指导性规范》(以下简“《规范》”)。该《规范》遵循学科的独特性、基础性、拓展性原则,确定了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不含公共课程)主要由四大知识模块组成:(1)档案学基本理论与档案事业知识模块,主要课程为“档案学概论”和“中外档案事业史”;(2)档案管理基础知识模块,主要课程为“档案管理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含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文秘学”;(3)现代档案管理知识模块,主要课程为“科技档案管理 (或企业档案管理、专门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文件管理系统设计”、“数
字档案馆基础”等;(4)历史档案管理知识模块,主要课程为“历史档案(或历史文献学)”和“中国政治制度史”。
该《规范》还规定,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具体情况从“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
管理学(或企业档案管理、专门档案管理)”、“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含档案文献编纂学)”、“文秘学”、“电子文件管理”、“中外档案事业史”等8门专业主干课程中选择 6~8 门开设,并可以在不改变课程基本内容与功能的情况下对课程名称做适当调整。
在此《规范》的指导下,各高校档案学专业在开设6~8门全国基本相同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自设了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这些自设的特色课程,“有的偏重于文秘,有的偏重于信息技术,有的偏重于电子政务,有的偏重于管理学,有的偏重于中文,有的偏重于历史,有的偏重于图书情报学等。存在这种差异,一是受社会发展对档案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影响,二是受该校档案学专业主流研究方向的影响。”此外也与地区特色有关,例如,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云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的档案学专业开设了一些与少数民族档案有关的课程。
此外,各高校都注重打造精品课程,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建设了6 门国家级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档案学教育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