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书的未来、现在和过去——读《阅读的未来》

《阅读的未来》的原作名是The Case for Book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这儿的书限于15世纪诞生至今的印刷书,如达恩顿在引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传记,分成未来、现在和过去三部分向印刷文字致敬,是一场关于在数字化环境下书籍如何定位的讨论。(中信篡改书名使得一本内容精良的书被买回去以后读者抱怨文不对题,网络上吐槽这件事的也足够多了……)

罗伯特·达恩顿是18世纪法国史、书籍史、阅读史和传播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权威,这位著名的新文化史学家一度载纽约时报从事记者工作,但短短的一年之后便转投学术事业,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至2007年,退休后成为了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达恩顿的历史研究着重于18世纪法国,将一段时期内的阅读活动和印刷文化进行了系统重建,即他研究的是历史大事件背景下的传播体系,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丰富的学识和长远的眼光,以及作为历史学教授和图书馆馆长的复合身份使达恩顿对书籍有独到的认识。

达恩顿对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格外关注,也对当时构建文人共和国的理念推崇备至。启蒙运动是人们走出迷信及宗教,往科学及理性前进的智识文化运动,人类的群体认知发生历史性的改变。他清醒地认识到,不论是在特权横行的18世纪还是互联网巨头公司垄断市场的21世纪,一个优先为公众利益考虑的鼓励求知的环境或者机构都难以形成,总是会牵涉到“金钱和权力”。互联网脱离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能力给世界带来了一个实现启蒙的幻象,但如达恩顿所说,将互联网等同于启蒙运动是幼稚的。首先,网络掌握在商业巨头手中,谷歌的口号是“Do not be evil(不作恶)”,实际情况是私人企业团体在牵涉到利益关系的很多时候,恶的概念就被模糊掉,更不要提为全人类扬善了。其次,在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结束后,浪漫主义用感性填补了人类空虚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强调人的价值,同时,反思启蒙的思潮对人类征服自然和物化管理的思想进行抨击。宗教和神学依然存在,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尚有限,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和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也很难说是否起到了启蒙作用。互联网不直接等同于启蒙,反思互联网才是启蒙的一部分。

达恩顿为了公众利益质疑谷歌标榜“不要让书籍消失在图书馆的黑洞里”的图书搜索计划,表示这绝不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21世纪版本。这项计划在谷歌、出版商与作者之间的利益难调和,版权问题纠缠不清中艰难跋涉。从长远看来,谷歌对知识的垄断是比侵犯版权更可怕的可能,诚然谷歌的在技术上占巨大优势,但不可忽略其主体身份。谷歌公司的经营时间和理念经不起考量,建立全人类的数字图书馆也不是它的创新之举,开始于在1971年12月的古腾堡工程才是最早的数字图书馆,这个项目由美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录入校对工作都由志愿者自愿承担,且只收录没有版权争议的公有领域书籍。它的所有姊妹项目皆为独立组织,一般专注于特定族群或语种,但因为有些理念不同,所以并不是所有冠有古腾堡名字的项目都是古腾堡的姊妹站。

当然,达恩顿不反对电子书,他参与了电子启蒙运动和为时6年的古腾堡电子书计划,并且声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进行开放获取,倡导学术自由化,推动知识传播。他致力于将博士论文转换为电子书发行,试图以竞赛融化人们对网络出版物不可看作专著的固化想法。因为对信息通达度和成本控制的需求,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出版与服务方式在学术领域已颇有建设,利用网络实现学术信息资源的保存和获取,且为了无障碍传播免费提供这一切,这种新型学术出版方式往往是受到一些国际组织、图书馆、学术基金会、科研机构、国家政府等的支持,间或有商业出版机构涉足。一生都在拆卸知识的高墙的亚伦·斯沃茨也用他的死推动了开放存取运动,如果要称赞在为数字时代的信息储存做贡献的人,对象不应该是谷歌,而是过世的斯沃茨以及古腾堡工程中的每一位志愿者。

在本书第八章,也是讨论过去的书的开头部分,达恩顿用了较长的篇幅来评论尼克尔森·贝克的《双面折叠:图书馆和人们对纸的攻击》,贝克坚定认为纸张是比微缩胶片更好的存储媒介,他的论点是纸的耐久性强,微缩胶片容易因为化学反应损坏而且阅读体验极差,图书馆人员擅自因空间需求放弃纸张等等。达恩顿认为贝克虽然没有歪曲事实,但断章取义来为自己的辩驳,不过“谴责情理报纸的行为和将其视之为历史的损失这一点上,贝克是对的”。毕竟“没有什么能比昨天的报纸更加一无是处,除了被销毁的过期报纸。”堆积成山的报刊书籍记录了人类发展的全部足迹,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文献学、阅读学和图书史,这三门学科想要延续到电子时代存在大大小小的障碍,需要经历一次重生,而对纸张轻率的销毁则意味着对历史研究素材的放弃,对研究发展机会的毁灭,没有万全之策前不应该冒着危险将人类文明成果及其衍生品付之一炬。

各类电子书项目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种蕴含自由与无限的媒介依旧有很多缺陷亟待改进,例如文本质量监管问题、有效信息的判断与筛选、受个别公司控制的不稳定性等等。在阅读体验上,靠便携性和低成本险胜的电子书敌不过有悠久历史的纸书,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和规范的电子书在很多方面延续纸书的规制,例如翻页效果和页码设置。不谈严肃文本呈现效果,印刷品也会长期作为艺术品存在。在手抄书时代,教会里的人将时间与热情消耗在制作精美的大开本图书上,书本身就是艺术品。而可以大量生产的印刷书是为大众文化而生,初期被看做是价格低廉的工业标准化产品,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电子书面前艺术性又回归了。一本实体书,它有纸墨气味,有纸页间的摩擦声,有护封扉页环衬藏书票。Hyperion Books的总编辑说他喜欢纸质书的原因之一就是占据空间的真实存在感,它们会在你身边叫嚣,引起你的注意,是有质量有血肉的灵魂。不过属于电子书的艺术也在发展——墨水屏显示,随时调节亮度、行间距、字号,共享注释,交互性和多媒体设计的尝试等等。

不难想象,人们还会用很长一段时间为纸书鸣不平,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怀念那个由书籍报刊共同塑造的由线性阅读和理性思考主导的社会。一种媒介能将另一种媒介取代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我们确实就像15世纪的读者面对印刷文本那样在面对应用新模式带来的困难,这个困难的解决是革命性的,也是历史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刷书的未来、现在和过去——读《阅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