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信》

自读完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和《虚无的十字架》后,遂燃起了对日本小说的热情。今天看完了他的《信》,虽然全文没有《解》和《虚》的出乎意料的情节设计,但在描写直贵因哥哥入狱而不断遭遇困境方面却是触人心弦。

《信》的主要内容,是失去生活来源和劳动能力的哥哥武岛刚志为了完成母亲遗愿,供弟弟武导直贵上大学,不惜闯入绪方家进行盗窃。在被绪方老人发现后失手将其杀害,最终身陷囹圄。直贵因为哥哥入狱,只得尽力完成高中学业,并进入废品回收厂工作,期间认识了白石由实子。后来,因为机缘巧合(或是在废品回收厂的季节工仓田的帮助下),直贵进入了帝都大学的函授教育部;后来由转入正规课程。在这期间,直贵认识了寺尾一班人,并开始接触音乐;后来又认识到中条朝美,并与之相爱。然而,由于哥哥是抢劫杀人犯,直贵无论是在音乐、在恋爱甚至是工作方面都遭遇到巨大挫折。在由实子和社长平野等人的帮助下,直贵一直都在奋斗,成功地从社会最底层,开始有了不错的工作,甚至是结了婚生了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直贵选择和哥哥断绝关系。但是,受平野社长一番话以及实子受伤的的影响,直贵在时隔多年后,终于去了最终受害人绪方家。在绪方家,直贵从另一面了解到哥哥的真实想法。最终,故事结局于直贵和寺尾在千叶监狱的表演。


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想法是,当自己身边的人(亲人)为了自己而入狱,同时自己也因入狱而被歧视,遭受巨大磨难时,该怎么看待?

实话说,从一开始,会觉得直贵是可怜的,包括他哥哥也是可悲的,也许是因为书里是以直贵为主人公,所以站在他的角度,我忽略了被害人家属因此受到的痛苦,认为直贵不应当承受这些,他是无辜的。可是绪方老太太不无辜吗,生命突然被终结,她又有什么错?!

正如平野社长所说

大多数人都想置身于远离罪犯的地方。和犯罪者,特别是犯下抢劫杀人这样恶性犯罪的人,哪怕是间接的关系也不想有。因为稍微有点什么关系,没准也会被卷入莫名其妙的事情中去。

排斥犯罪者或者是与其近似的人,是非常正当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正当防卫的本能。

一个人要犯罪,就要做好他的家人也会被社会歧视的准备。普通人做的很对啊,远离犯人,远离那些犯人家属,避免自己受到伤害,难道不对吗?

直贵的确非常可怜,从小失去父母,后来又失去了哥哥,甚至还背上杀人犯弟弟的身份。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歧视是一种合理的存在。罪与罚,亲人犯了罪,亲人接受连带的惩罚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也让人明白,自己做事不只自己要承担责任,你的亲人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

对犯罪者以及对犯罪者的亲属的间接歧视恰恰还是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通过这种连带惩罚,控制犯罪,维护秩序。这相当于法律这条明线来说,是一种隐性的社会机制。


和真正的死亡不同,社会性的死亡是可以生还的,但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孜孜不倦地一点一点恢复他和社会的相容性。一根一根地增加与他人联系的线,等形成了以你为中心的像是蜘蛛网一样的联系,就没有人能无视你的存在。

仿佛也是有道理。正如上面所说,无论是犯罪者还是他们的亲属,都无权要求他人对自己重新接纳(他人为了自我保护),也不能希冀于别人会对自己的堂堂正正而重新改观。在这层意义上,直贵的人生能与由实子相交,着实是相当幸运。在这个社会几乎放弃他的时候,由实子总在直贵不经意间守护着他,引导他走着正确的道路。

此外,还是店长和厂长、寺尾一班人、梅村老师,他们都是直贵生命中的贵人。想想,每一个人的四周,应该有四层,贵人-挚友-点头之交-陌生人。每个人都要抓住的是贵人和挚友。想起之前在南都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其实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普通人是无法同时维持庞大的朋友圈。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对贵人感恩,要和挚友常玩常聚,而对点头之交,则节日时的一声问候即可。

先写到这吧。


来自豆瓣的几点书评:

对于他人而言,重要的不是一个人本性如何,而是他与社会的相容性。犯罪就是选择了社会性的死亡,不仅是自己的,包括家人的。

书中还写到了对于“自杀”的一种说法: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没有权力自杀的,因为你的存在不只是你自己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你死了,所有连接你的社会关系都会受牵连。所以,自杀和杀人没什么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野圭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