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好好说话之我愿意

无法与父母好好通个电话,沟通陷入低质量负能量的死循环,特别是被父母催恋催婚的小伙伴们(如系列文章一分析的情形),别盲目践行各种推文纯技巧性的做法,导致信心遭受暴击,我们需要从根本着手,先静下心来,好好做一番与父母沟通的心态建设,稳固住内心。今天说说五大心态建设之一

你真的有意愿和父母好好说话吗?

和父母好好说话之我愿意_第1张图片

目前家庭沟通方面流行两大主题,一个是原生家庭沟通,另一个是亲子沟通。

原生家庭是我们尚未组建自己家庭时,与父母一起的家庭。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把自己和父母看成是一个整体,潜意识里面认为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对父母肯定就是肯定自己,否定父母也就是否定自己。人往往是有自利倾向的,即当获得成功时会认为是自己的内在能力促成了成功,而失败则更多归因为外在的客观原因,觉得自己差的只是运气。

恰是如此,当我们思考“我怎么就成了今天的自己?”时,我们往往喜欢往外找原因,比如童年的一次特别的际遇或者遇到的一个特别的人。唯独没有跳出来,好好的看看“自己”—原生家庭。其实对于自己原生家庭深入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因为我们当下的特质和行为往往都离不开原生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随着大众心理学对原生家庭概念和理论的引入,很多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他们容易借此将对自己的不满意和现阶段的不如意转嫁到原生家庭即父母身上,觉得“我这样不成功(失败)/不如意还不是因为你们(不科学的教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么多年的老模式他们怎么可能改变”,“别人家的爸妈怎么就那么的明事理”,熙言甚至听朋友倾诉单身之苦时说:“要不是我爸妈紧紧逼迫,搞得我状态那么差,也许我早就结婚了!”

和父母好好说话之我愿意_第2张图片

这两种人无论是对原生家庭不自知的还是完全归因于原生家庭的都是懒惰之人,一个安心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不想独立,一个把责任都推卸到父母身上。他们把自己摆在一个势弱、被动承受的位置,留给父母的角色便是那个强势、导致现在不良局面的施压者。

再来说说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在法律上是指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的关系。那么从成年人的角度看来应该包含自己与父母以及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两个层面。当下爆款文章、畅销书都有“亲子关系”的重要份额,可惜的是人们关注的只是狭义的亲子关系—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自然讨论的亲子沟通技巧也都是狭义的父母与年幼孩子之间的沟通技巧。

以下几个热门推文的标题可见一斑:

2-10 岁孩子,非常有效的注意力训练方法

亲子沟通,别说这些话

亲子沟通中,父母必须掌握的十个策略

亲子沟通秘技:接纳孩子的情绪

……

年幼的孩子需要监管也需要保护,促使我们在亲子沟通(狭义)中往往处于强势、主导的地位。


前文中“强势、主导”的一方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控制权,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恰恰说明这方有更强烈的意愿、有更多的投入和更主动的行为去寻求沟通办法。“弱势、被动”的一方则相应的低意愿、少投入和消极承受。

我们往往在与父母沟通中做被动方,在与下一代的沟通中做主动方。说得更明确点就是我们的父母往往心心念念多和我们说话,多找到些了解我们的方法,一直是沟通中主要使劲的一方;而我们的激情和意愿则更多的投入到与下一代的沟通中。

如果说当我们在孩童期因为幼小无知需要保护和指引,让父母处于努力了解我们和挖掘沟通方法的主动方,在我们成年后我们是不是可以接过这一棒,无论我们是否已经进入人生新阶段(为人父/为人母),首先塑造好成年“儿子/女儿”的角色。不说完全反转处于“强势、主导”的位置,起码要有大人的姿态,在沟通中做出与父母平等的努力。

沟通本来就是一个双方有来有往的信息交换和情感(甚至是情绪的)交流过程,只有双方都努力才能促成理想的效果。

也许有读者要问:成年子女要独立,在沟通中与父母处于平等地位,谈何容易?

先别着急,下一篇里熙言将会说到这部分。

当下最重要的心态是认识到既然在与父母沟通上我们目前投入是不足的,那就开始花心思,更积极的找寻方法,与父母好好说话。

如果出现尝试失败,没关系,只是说明花的心思还不够,除了意愿我们还需要有耐心。

小时候爸妈想办法与我们沟通,长大了换我们花心思与爸妈沟通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互联网)

谢谢的小伙伴点开阅读,熙言十分珍惜与你在字里行间的相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父母好好说话之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