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心灵的风景树

一直希望有个清净之地,在竹林深处,有一处小院,小院里面种几棵常青树,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院子里面,听夜雨轻轻敲打着树叶的声音。树叶茂密如织,夜雨淅淅沥沥,当夜雨敲打竹林,细细碎碎,簌簌有声,仿佛千百条春蚕正在啃食桑叶,又仿佛纷飞秋叶离开树枝后飘落大地。

这种感觉像一场梦,多半源自儿时的记忆。小时候,我常常有着莫名的孤独感,放学后回家,总感觉无所事事。那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前,听雨滴簌簌落下的声音。雨滴光洁透亮,圆润饱满,像一粒粒珍珠,从青灰色的屋檐上落下,噗噗,啪啪,咚咚,耐心而有节奏地敲打着巷子里的青石板。青石板像一张古琴,凹凸不平,斑驳陆离,写满岁月的痕迹,很有沧桑的韵味与古老的质感。下雨的时候,我喜欢光着脚丫走在青石板上面,寻找雨滴落下的痕迹——尾巴。

听老人说,云是雨的家,雨是一群淘气的孩子,在天上玩耍不小心把尾巴丢掉了,没办法,只能落到地上寻找尾巴。我听了大开眼界,从此痴迷于寻找雨滴的尾巴。雨滴敲击石板,石板呜呜鸣响,如果说这是一曲乐章,未免有些乏味而又单调,但我总能从中听出快乐与兴奋,或许,我已经把她当成一个童话了。

从雨的童话中,我依稀听出了青石板的喜怒哀乐,听出了小巷子的酸甜苦辣,也听出了老祠堂的浅吟低唱。

小巷子尽头有个老祠堂,我经常在里面玩耍。老祠堂的破落庭院里,有一小片竹林。清风是一只箫,吹过竹林呜咽有声。清凉的夏夜,月华如水,一地竹影形同鬼影,魑魅魍魉,斑驳陆离,形状万千。竹影下面,有清泉一泓,汩汩泉水是大地的眼泪,日夜不停地喷涌,无声无息,无穷无尽。泉水的周围,人们用砖头砌了一道矮坝,落成了一口浅浅的堰池。堰池里的水甘冽可口,清澈透明,风清云淡的晚上,可以看到月亮在堰池上行走;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听到月光落到池底的声音。

我喜欢在下雨的时候,走到堰池前,听一听雨滴落在堰池上的声音。

堰池水面像一面镜子,原本光洁发亮,雨滴落下,顷刻间镜子支离破碎,让我看了伤心不已。一圈圈的水纹从池子中央向岸边荡漾——那是镜子碎了之后的无言抗争。雨滴落在堰池上,声音特别柔和,特别细腻,宛若春夜喜雨,有一种“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的诗情画意。一小会儿的平静过后,堰池继续抗争,溅起的小水花仿佛一粒粒小珍珠,顷刻间洒落水面,又顷刻间消逝得无影无形,让人看了情不自禁地,想起烟花装点夜空的绚烂无比与短暂无痕。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守在池边就可以看到雨的尾巴,纵然看不到,也可以打赤脚下去摸索到。待到雨停风静,却只见清澈的水面之下,依稀飘零几片枯萎的竹叶。汩汩泉水依然流淌,雨的尾巴却荡然无存。我曾一度推测,雨的尾巴也许是顺着泉眼去了地宫。地宫下面有龙王,龙王能够呼风唤雨,下雨应该就是他的恶作剧,而不是雨滴贪玩掉落了尾巴。这种无端的遐想,曾经塞满我的大脑天空,伴随我走过童年森林下的月光草地。

后来上学了,长大了,离家了,再无那份听雨的闲情逸致。有时候回家一趟,也是来去匆匆,短暂停留又匆匆上路,现在想起,并非不想听雨,而是找不到当年听雨的感觉。去年回家的时候,我特意在窗前听了十几分钟,大雨如瓢泼,屋檐的雨柱瀑布般喷涌而下,轰轰隆隆恰似万马奔腾。我突然想到回家的这些天一直在下雨,心中马上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仿佛小孩子见到带着口罩的医生,还没打针就要皱眉头。当时母亲也在身旁,默默望着窗外。不知什么时候,她开始自言自语,感叹当年雨水太多,又要大雨成灾了,再下一两个钟头,也许巷子里面可以撑船而过。我附和着说了两句,突然觉得这场雨下得多余,雨滴声嘈杂无章,听起来也就索然无趣。

如今想想,去年回家听雨的感觉非常荒诞,雨还是当年的雨,只是人已经是现在的人了,因此,现在的我听不出当年雨落堰池的韵味,也只好从诗歌散文中寻找当年听雨的那种感觉。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坐在台灯前面,泡一杯茶,趁着昏黄的灯光读点文字优美的诗歌散文。窗外的世界,高楼林立,车流如织,钢筋水泥骨架掩映得天空如此低矮卑微;窗内的小屋,一灯如豆,清茶飘香,滴答,滴答,滴答,闹钟有节奏地在走动着。昏黄灯光下,一个个乌黑发亮的铅字,仿佛就是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小雨滴,一点一滴,整齐有序地落在了微微泛黄的木浆纸上。纸上轻微无序的折痕,恰似当年雨落堰池后荡起的圈圈波纹;翻过书页的沙沙声,依稀就是当年巷子中雨敲青石板的回音。

文字中听雨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听雨怀旧的失落,又在无形中给我留下了些许新的遗憾。慢慢品味,文山诗海中的雨滴,我似乎总可以用心听到,却始终无法用手触摸,哪怕就是小小的一滴。席慕容《如果下雨之后还是雨》,我只是找到了“离别之后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童年记忆;叶芝《柳园里》的雨滴,大都落在懵懂青春的爱情童话故事里,哥早就过了初恋的年纪,不会在雨中走入霏霏而又想入非非;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描摹声音的文字给力得可以浸透纸背,却始终只是在写意一副云雾氤氲的中国画,远看山有色,静听雨无声。觉得最有意思的,可能还是一位佚名诗人写的《雨是心灵的风景树》,内容有点幼稚,读起来却饶有趣味:

听雨

哪怕一场只有一滴

佛说一花一世界

我说一雨一菩提

信不信由你

反正我信了

路是走不动的坟墓

张开嘴吞噬云雾

雨落花开

结一粒风的种子

种在记忆深处

多年后

成一棵摇曳心灵风景树

到那时

我可以听

清风吹雨

如醉如酥

读过多次,依然痴迷。“雨是心灵的风景树”,确实是神来之笔。“到那时\我可以听\清风吹雨\如醉如酥”,反复咀嚼这句话,时而欣喜,时而困惑。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台灯前的我豁然开朗,刹那间醍醐灌顶。

也许要到那么一天,当我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常在炉火旁打盹。那时如果有一个清静之地,又得平生几日闲,或许才能真正找回当年听雨的感觉。听雨需要几分淡薄,需要一点时间,更需要半颗了然无牵又怡然自得的心脏。少了那份淡定与从容,应该不会有听雨的那份雅兴,也应该听不出雨中的那种旋律与韵味。韵在雨中,雨在心中,用心听雨,雨落无痕,因此,雨是心灵的风景树。

人生如白驹过隙,来去匆匆。如今,在飘荡如萍的岁月中,在奔波疲态的脸孔上,难得有听雨的雅兴、淡定与从容,时代如此,我亦如此。

今年暑假回家,当我置身老祠堂内时,面对一大堆残砖破瓦,心中刚刚涌起的美好回忆,一下子荡然无存。恍惚中,我似乎看到一片竹林,清风吹过,竹林呜咽有声,我抬头仰望,雨在竹林的上空,密织成丝,缥缈如烟,梦幻而又清晰。又一阵风吹过,风吹雨丝千条线,雨打竹叶叶无痕,我漫步于幽静的竹林蹊径,分不清眼前竹林中是雨还是风,是真实还是虚幻。一滴滴雨珠随着清风,在竹林中飘落,吹奏出洞箫的低沉,荡漾出苍翠的韵味,吟诵出心魂的颂音。

那一瞬,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我心底顿时涌现出一些落寞而又无聊的文字,提起笔,耳边依旧雨落竹林,沙沙有声。

“一直希望有个清净之地,在竹林深处,有一个小院,小院里面种几棵常青树……”

你可能感兴趣的:(雨是心灵的风景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