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有个孩子,回想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他总是把自己的房间弄得很乱,做妈妈的不停地抱怨他,但也依然不停地帮他收拾,但偶尔孩子自己收拾干净了,你们夫妻就会嘲讽他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于是脏乱继续。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管理者,也回忆一下:
你是不是经常插手各方面的工作,管得特别细致,明明你在为公司和员工负责,但结果却是员工流失率不断上升,公司业绩也没有蒸蒸日上。
类似这样的经历,在美国一个公司总裁卢的身上同时发生过。
卢的小儿子科里上高中一年级时,因贩卖毒品被逮捕,当地陪审团给了一个30天刑期的方案,但卢不相信自家孩子会贩毒,认为判决不公正,坚决上诉。
抗争败诉了,科里在青年拘捕中心度过了一年的牢狱生涯,而这一年,卢只去看过他两次。回家后,父子几乎没有交流,科里再次回到坏孩子中间,三个月后,科里因为盗窃而被捕。
这次,卢恳求法官宽大处理,带科里去参加60天的野外训练和生存挑战,组织者还有一个课程给予父母,教他们如何“管教”孩子。
在这之前,卢的公司里,6个高管中的5个同时提出了辞呈,公司正面临着分崩离析。
在那个课堂上,卢逐渐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小儿子推得更远,也赶走了公司最重要的员工,而自己却还在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意识到问题出在自身的卢,真诚地向打算离去的高管道歉,并做出改正的计划,后来他们总结出一套理论,并在公司推行这套理论,建立了责任和信任机制,十几年的时间内,成为业内的领头羊。
关于这套理论,我们可以从美国亚宾泽协会编写的《别找替罪羊:如何走出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中学习到。
美国亚宾泽协会,是由来自商业、法律、经济、心理、教育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管理培训公司,客户遍布各行各业,我们知道的谷歌、微软、波音、耐克、雀巢都是它的客户,美国海军、康奈尔大学也与其有合作。
《别找替罪羊》是亚宾泽协会培训教材之一,曾被译为33种语言,全球销量甚至超过200万册,雄踞管理类排行榜前列达10年之久。
这本书分析了我们是如何走进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教给我们如何看清自己,如何摆脱自我欺骗的陷阱,走出盒子,拥有让一切变得更好的影响力。
什么是自我欺骗的思维盒子
明明咖啡厅的座位很紧张,还是有很多“一个人占好几个座位”的情况;还有的人在乘坐高铁时占了别人的座位,无论如何都不让开,这种行为表面上看是自私,其实也是另一种层面的自我欺骗。
他们把自己当成了中心人物,只关注自己,别人的需求都不重要。他们处于一种持续性的盲目中,也就是把自己关在思维的盒子里。
在盒子里不仅仅是这一种表现,当一个员工加了很多班,甚至错过了孩子的生日,但绩效不好,被上级批评,而感到委屈不满时,他已经陷入了自欺欺人的盒子里。
当一个公司管理者连自己的下属名字都记不住,却抱怨员工不把公司当家的时候,他也已经在盒子里了。
一个困在盒子里的人,对现实的感知是扭曲的,他不会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也无法看清自己和别人。他会认为责任在别人身上,而自己没有责任。
在盒子里,看到的一切都不再真实。
我们是怎么被困在盒子里的
试想一下,你是否曾经心里想着要去照顾哭闹的孩子,让妻子好好休息,却最终没有动弹。
心里想为别人做点什么,最终却背叛了自己的这种想法,这就是自我背叛。
想做却没做的你会有歉疚吗?可能恰恰相反,你会给自己找借口,我上班太辛苦了,甚至你还会觉得,孩子一哭我就醒了,我真是是个好爸爸,想为妻子分担的自己是个好丈夫。
对于没有第一时间起来哄孩子的妻子,你也会心生埋怨,你会觉得她在装睡,她懒惰,不够体贴,她不是个好妈妈、好妻子。
这些理由成功地让你心安理得地躺着不动,但实际上因为自我背叛,你放大了自己的优点和妻子的缺点。
你什么都没干,就为自己贴个好爸爸、好丈夫的标签,照顾孩子的妻子却被贴上懒惰、坏妈妈的标签,这一切都源于自我背叛让你扭曲了对现实的看法,自我背叛的那一刻,你就走入盒子里。
当你进入到盒子里,对方在你心里,就从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变成了一个应该受到责备的人。
自我背叛,进入盒子,曲解所有的事情,从而让自己觉得自己的行为都是正确的,对方都是错的。
当我们自己在盒子里责备别人,对方会予以反驳,也就促使对方进入到盒子里。责备,辩解,最终变成了恶性循环。
盒子里的人都会共谋,让我们留给彼此继续留在盒子里的理由。
在盒子里,我们只关注自己,会变得不再专注于要做的事情,相互之间不再信任,沟通不再顺畅,效率自然就降低了。
如何跳出盒子,再也不进去
一旦我们在盒子里,我们就会认为别人有问题,会试图去改变他们,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我们进入盒子的原因,所以任何改变他人,与他人改进或者疏远关系的措施,都不能帮助我们走出盒子。
因为:
只要你关注的是自己,你就无法走出盒子。
其实,我们只所以在盒子里,是在抗拒想要帮助别人的人类本性,那么只要停止抗拒,我们就会发生改变。
当我们把别人看作和自己一样有合理需求的人时,我们就走出了盒子。
走出盒子很简单,当你想要走出盒子的那一瞬间,你就已经走出了盒子。
最难的是如何留在盒子外面,《别找替罪羊》也给我们提供了对策:
把别人当成平等的人去尊重,不因对方与自己不同而产生偏见;
不推脱责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借口;
为别人去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
不关注别人的错事,只关注自己能做什么正确的事;
引导他人摆脱自我背叛,而不是责备。
如果我们总是只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而不从自身找问题,就会以为麻烦都是别人带来的。
一旦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盒子里,就能够有意识地思考自己是否也有问题,也需要为这些麻烦负责任。
《别找替罪羊》帮助我们走出盒子,并努力让自己留在盒子外面。
那样,你才能够帮助你的孩子去改变缺点,而不是认定他无可救药,把他推进盒子里。
当领导者意识到,要用自律的方式去承担责任,要给员工以信任,引导员工去关注结果和其他人,而不是自己时,企业就能形成“结果导向”的价值观,企业自然就发展壮大了。
巴菲特说:真正的改变是自己想改变。蜕变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每一次的蜕变都会有成长的惊喜。
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改变它,努力去变得更好,我们才会一点点成长,并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