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文化”催生“父女”CP的热潮,我们要冷思考!

我作为“父女”CP的粉丝,我很喜欢阿拉蕾,也很喜欢董大力,也很喜欢他们之间的相处方式。但是一篇质疑文,把我陷入两难的境地。

“单身文化”催生“父女”CP的热潮,我们要冷思考!_第1张图片
“父女”CP

首先做为这波“父女”CP的跟风者之一,我看到一篇篇新闻之后,都不断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变态”,是不是审美不正确,会允许一个三岁的孩子管从来没有见过面的陌生男人叫爸爸,而且几天之内的生活起居都由他来照顾。“你愿意自己三岁的女儿参加这样的节目吗?”我确实犹豫了,我想我答案是,不会。那为什么就愿意看别人孩子上节目呢?这种是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然后再去看热闹。

我很矛盾呀!我为什么会很喜欢看别人孩子和陌生男人玩“父女”游戏的节目呢?

对呀,我在看节目。我知道他们不是两个人。他们还有个team。

“单身文化”催生“父女”CP的热潮,我们要冷思考!_第2张图片
我知道他们不是两个人。他们还有个team。

从事后节目组和董大力的回应中,我们其实能看出,节目组和大力方面在节目之外,对于一个小女孩隐私的保护。阿拉蕾和董大力他们之间感情很单纯,阿拉蕾的童言无忌也不伤大雅。所以,能引起这样大争议的还是节目组处理方式不对。

处理这对“父女”CP的方式,不是简单粗暴的把其戏份减掉,这虽然是对争议本身的回应,但并不会减少事态发展到现在的影响,也会损失很大部分吃瓜群众,在这件事情上站中立态度的观众。正确的打开方式,把你们声明中的说的,对未成年人隐私的保护,记录下来。告诉家长和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一个陌生的成年人,你该怎么办?把亲子互动类的节目变成亲子互动教育类的节目,其不是更好?

《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对争议做出了回应,称最单纯的总是最美好的,拥有美好心灵的人总能看到更多光明,希望网友用善意眼光来看节目,杜绝恶意揣测。希望网友用善意眼光看节目,原来这里边还有我们的事。

现在去搜索阿拉蕾,出现的词条是,“最适合当CP的父女”。还看到有网友说,“几年之后,董大力再次上《爸爸去哪儿》,就对自己孩子说,前几年我也上过这个节目,和你妈。”当时的随热度的狂热的调侃,现在看来有些无趣。

下面是《北京青年报》的评论,说得很好:

试看那些与董力阿拉蕾有关的舆论关键词:CP、虐狗、发狗粮、发糖、甜宠、萝莉……这些就是当下社交媒体盛行的情感口水词,由这些情感口水词组成的粉红潮流,忽而涌到某网络红人的微博留言里,忽而涌到某个人造节日的话题群中,所到之处,如蝗虫过野,把一切情感关系,都能用这些网络语言进行一番狂轰滥炸,直到高涨的消费热情退烧,才会转移到另外一个人物或事件中去。所谓的“单身文化”,保持着某种强势的姿态,正在朝着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方向狂奔。

“单身文化”催生“父女”CP的热潮,我们要冷思考!_第3张图片
“单身文化”

“单身文化”,一下子就点中了受众群的要点。“单身文化”是近几年非常火热的营销点,双十一的购物节,各种国民老公的梗,其实日常的调侃也就是生活中的着色剂。但放在一个还不到五岁孩子身上,我们网友这次好像没有找到度在哪里。有点有力过猛,而且根本就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后果。我也是这一群网友之一。

节目是节目,节目组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要刻意营造粉红气氛,也不要人为剪辑。观众做好观众,冷静在网络舆论大潮中思考。(这一句有点像口号,并不好操作。)


我是跟随大流,盲目跟风的网友之一百毛巾。

你可能感兴趣的:(“单身文化”催生“父女”CP的热潮,我们要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