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博弈的角度讲,什么样的性格策略是占优的?

来源:知乎

这也是我曾经很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一样,曾经我想知道什么样的性格最好,然后可以照着这个性格模版去修正,之后一路斜此优势,过五关斩六将,走上人生巅峰路。

直到上大学时,听完管理课程中关于领导的章节,开始正视这一问题。

一、

在领导理论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理论——费德勒的权变模型(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

内容如下图:


从统计、博弈的角度讲,什么样的性格策略是占优的?_第1张图片

:LPC可以理解为一种对领导者问卷调查得到的员工关系评价。

费德勒将领导风格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任务为导向的领导,这种领导不在意员工的感受(低LPC),只注重业绩和任务目标;另一种领导在意员工的感受和体验(即高LPC),不注重任务目标。他将环境分为三种因素: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利,并按照这三种因素确定了环境有利和不利。

费德勒的结论是:在环境糟糕和很好的状况下,任务导向型的领导更有效;在环境中等的情况下,员工导向型更加有利。[1]

如果结论只到这里,和我们的问题并不存在很大的相关。但事实上,费德勒有另一项主张:每一位领导者的风格都是固定的,即他的领导风格受到自身个性的绝对影响。

如果联立他的两个结论,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关于公司的结论,以及一个关于我们问题的结论。关于公司的结论是,当一个公司无法产生有效运作,最好的方式是换一个领导者,即便他曾经带给这个公司辉煌,但现在与过去不同,时间使得领导决策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对于不同领导的风格要求就可能不同,而领导风格又受到领导个性的绝对影响,因此,换掉领导者是个明智的决策。从这个方面讲,当初苹果公司开除乔布斯,就是一个明智的决策,而后来苹果又让乔布斯入主,同样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而关于我们问题的答案,似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样的性格是否占据优势,需要依靠环境因素决定。如果环境因素很坏,比如红军面临反围剿后的局面,那么一个强势的领导者上台整合全局就是最优决策。[2]如果周围的环境很温和,那么一个民主型的领导者可能更加有效。

所以,可能根本不存在什么最优的性格模版。

二、

提问题的朋友问了一个问题,是否乐观的人比不乐观的人更有利?

那就要看你怎么确定【有利】的定义了。

如果你说的有利是指社会成就,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不是。乐观的人不一定比悲观的人取得更大的社会成就。

记得有人玩笑说,乐观的人发明了飞机,悲观的人发明了降落伞;乐观的人敢于尝试和冒险,悲观的人却懂得如果保护他人和自己。之所以我们看到乐观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就,可能是幸存者偏差,因为那些没能成功的乐观型人,可能已经挂掉了。

另外,乐观和悲观算是一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它并不能算是人格的组成部分。就目前人格公认的大五人格理论_百度百科而言,它由五个纬度组成 :外倾性(extraversion)、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 (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不同的人格对于社会成就的影响也并不明显,但可能存在某些特殊性的职业倾向。比如,很多作家都具有想象雄奇,敏感脆弱的性格,这也许是惯于写作带来的影响,他们可能在开放性(openness)有较高的得分,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表现低一些。而一些公关型的人才,可能在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 (agreeableness)有上佳表现。

所以就社会成就而言,我并不认同人格存在绝对的利弊倾向性。

那么我们为什么鼓励乐观的认知风格呢?

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一些少数族裔如印第安族群,这种乐观的认知倾向就较少,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比欧美国家的成员在乐观上的就相对少些。这反映了文化的差异,也可能是文化本身对认知风格就存在很大的影响。

另一份就算是我的个人臆断了,乐观的认知风格可能使人更好的面对挫折和不幸,更快从中脱离出去。更快的脱离,可能是基于更加人道的选择,对社会成就影响未必都是正面的,因为就艺术创作者而言,痛苦可能是其创作的源泉。

另外,这里谈一些比较遗憾的事情,个人的人格、认知风格,甚至包括对于幸福感的感受程度,有相当一部分由基因决定。[3]曾经有一个基因决定个人行为的经典例子,跟大家分享一下:两个同卵双胞胎,出生后就分开了,放到两个家庭中寄养。两个人对于清洁都有极端的追求,都存在很严重的洁癖,当问两个人为何会这样时,一个人解释说,这是受到父母的教导,因为他们都爱整洁。另一个则说,因为父母都非常邋遢,所以他不想学父母。

所以可能性格本身并不能够由我们自己决定,但性格也没有绝对的好坏。

三、

但生活中我们大家见到的可能未必如此。

对于强势的人而言,因为身边的朋友熟悉他的性格,因此可能对其更加忍让;对于弱势的人,大家却更加容易欺凌。我曾经见到过很多这样例子的存在,我也有这样的一直欺负别人和一直被欺负的朋友,这让人觉得也许性格强势本身会更好些。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上是一种社会形象的固化,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大家都不愿意沦落到弱势的一方去,而甘愿做那个强势的人。

[4]

但那些强势的人中,朋友可能变得很少,他们社交的选择面也并不广阔,这也许是弊端所在。而那些平和的人,反而拥有让人刮目相看的人格魅力。前者强势者的代表,如乔布斯、朱元璋、丘吉尔,后者的代表如特蕾莎修女、圣雄甘地、曼德拉等。

所以当我们的所见未必就是事实本身,性格的利弊权衡也往往隐藏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有趣的是这让我想起一个观测者的偏差,作为观测者的我们,只着眼于我们希望达到的性格的美好,却忽略了这种性格的弊端。现实生活中这种观测者偏差无处不在,贫穷的人认为富裕就是完全的幸福;孤独的人认为亲密就是最大的欢愉;性缺乏者认为软玉在怀就是最大的幸运。

这都是一种观测者的偏差。

四、

也许看到这里我们排除了性格本身的影响,但是我知道大家可能更加关心的问题,并非性格,而是有没有一个可能的因素,诞生了巨大的社会成就?

答案是,有的。

对那些非常成功的人的研究,目前有起码三点,是共通的:

1.较高的智商

2.对其领域超越常人的热情和动力

3.在他们的家庭或者学校中,往往拥有一名特别鼓励他们自主发展的人

[1]事实上费德勒的结论更准确的表述是下图:


从统计、博弈的角度讲,什么样的性格策略是占优的?_第2张图片

在中间状态中,4、5、6、7里,只有4和5的状态下,宽容型,即上面我们说的员工导向型才更有效。

[2]这里我们只谈依照这个模型得出的结论的举例,不涉及其他范畴的讨论,允许不同意见存在,你可以不认同这个结论。

[3] 具体可以我的这个回答:从心理学角度,「三岁看老」有无科学性? - 陈卓的回答

以及如何评价目前心理学内五花八门的气质、性格、情绪分类体系? - 方浩磊的回答中关于气质类型研究的总结。

[4]关于这个配图可能有的人会觉得突兀,这可能是我第三点谈的并不深的缘故,我第三点除了想要表达人们不能看清性格本身的弊端以外,还想表述另一种在我们生活中奇特的状况:

善良的人总被别人欺骗,勤勉的人总是被派去做脏活累活。人们本身的优秀品质,反而成了一种社会负担。

要解释这一现象可能是复杂的,这涉及到个人的动机因素。人们可能基于某种动机,让自己的形象表现出某种品质。比如,你想让大家知道你是善良的,因此你会故意在某些场合吃点儿小亏,或者你想大家认为你是勤奋的,你可能在很多场合都揽着脏活累活。

但是长此以往,你希望塑造的这种社会形象本身所带来的弊端也是持续的。当大家都认为你是勤奋的时候,此时面临一项艰苦的工作,大家首先想到的还是你,无论你是否想要接受,但是大家都觉得你比较合适。

你所塑造的社会形象,无形中成了你的负担。虽然,它曾经带给过你另外的福利。

在文末,我想说,人格的形成真的很有趣,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就时间维度上说,我们受到过去、现在、未来的左右。

如果仅就过去来说,人的性格的形成在过去的某些日子里,肯定带给了它一些优势,哪怕是非常糟糕的性格。比如杀人狂魔,或者懦弱不堪,这些性格可能在他们受到侵害时(比如童年的性侵),让他们忘记了痛苦,逃离了绝望。

但是随着时间的淡去,这些性格特质成了一种无形的阻碍。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对于任意性格的形成,都不会是没有原因的。人大脑的适应性特质,让人们总是形成对自己有利的性格。起码过去的某段时间有利。

这启示我们,当我们坐下来,思考自己的性格,思考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今天的样子;当我们为某些原因痛骂自己的懦弱,恐慌和无力时 —— 请不要这样 —— 因为你现在的性格,曾经带给你一些你我现在都无法发现的益处。

最后的最后,我希望这是篇满是正能量的文章,也是我希望给你的最后启示:爱你自己的性格,爱你的存在本身。

任何时候,不要抱怨自己的性格 —— 任何时候。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统计、博弈的角度讲,什么样的性格策略是占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