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黑天鹅》

豆瓣:8.5

IMDB:8.9

个人:8.3

整体上最强烈的感觉还是Natalie Portman的精湛表演。记得在Lost剧终的时候,有听到美国的评论员夸奖Terry O’Quinn在里面饰演John Locke的卓越表演时。说法是当他在饰演之后黑烟怪的时候:“His eyes changed”这其实是一种很传神的说法。台词念好不难,动作做不对也可以纠正,但是要演对眼神却是非常难的,而要演出两种不同的神态眼神更是登峰造极难。看过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那种变化,他从之前彷徨无助的中年失败者到之后的阴险狡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千年老怪,一定用心把两人的心态都摸透了才能演成那样精确。而这部里面的Natalie Portman的表演与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最后表演黑天鹅的时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除了音乐和舞蹈的视觉效果,她的神态和眼神也是无比惊人和有穿透力的,气势上充满了自信和魔力。这次回头重新看到前面大部分时间里,Nina的唯唯诺诺,灰头土脸,担惊受怕的样子,其实震撼更加强烈。她把二者都能演绎得那么精确传神,就不得不感慨这个28岁的女孩的神奇之处了。除此之外,每次她在洗手间化妆室独自面对镜子的时候都是极其高难度感情表演,观众可以看到她那种平时在人前强行压抑,而到了独处的时候释放出来的感情。这部里面用了极近的长镜头拍摄这种场景,其实是最充分地考验演技的方法。而她做得天衣无缝而且一次比一次更精彩。其中的最经典当数她获得Swan Queen角色之后给妈妈打的那个电话:一方面开心激动选上结果,一方面回首这个苦涩委屈艰辛的过程只有自己知道,又不由得泪下,而同时又有点紧张自己是否能演好……短短的一分钟,她的脸上完美诠释了这语言无法表达的万千感情。观众看到了真是世界里的小女孩一个人躲在洗手间里为自己努力多年终于等到的成功而感情彻底爆发,这几十秒,超出完美许多。不过看她12岁时就能有Leon里那种表演,其实也不会太让人惊讶了其后是之前说到过像我这种感兴趣的人,会回电影院去再看一遍,试图搞清楚那些片段哪些是幻觉,哪些是真实的场景。可是即便我第二次看完,还是无法对一些部分是否真实给个确定的答案。比如去找Beth那段到底是怎么回事之类的,影片本身似乎没有要视图把所有细节都自圆其说,留给了观众自己一定的分析想象空间。如果作为悬疑片来看,由于这一点似乎略微有些不足,但是相信导演本身就没有将其定位为悬疑片,其实从某些角度看更像是现代文艺片。我并不知道现代文艺片的精准定义,但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一点略微的不足对影片整体效果影响微乎其微,可能重看的时候会稍微少一些:“啊!原来如此。。。”的感慨,但是如果导演为了迎合完善的解谜效果而哪怕一点点削弱了感染力的话,必然是得不偿失。这样想想现代文艺片的说法其实很有道理最后一点是我一个学音乐的朋友提出的。他觉得这部影片整体节奏是他看过作品中最为出色的,起承转合是做得非常好。在这种非靠悬念解谜为主打的片中,他这种惊悚悬疑的手法看似没有必要,但其实是导演编剧精心安排的。目地就是自始至终牵引着观众,经常在紧绷和松弛之间不断地来回切换,既不如大部分文艺片一样始终偏于平淡,也不似恐怖片那样频繁越界。而是逐渐吸收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越来越投入,注意力越来越集中,直到最后气氛上已经烘托到一个高点时,同时将故事带入高潮。这时观众心理彻底被击穿,心里上在最投入的时候受到最强烈震撼,效果极佳。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心理学手法,朋友告诉我这种手法音乐作曲中有不少人会试图运用。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情节上复杂度不够,但是又有很强的感染力;也说明了为什么影院观看的效果会比下载的好看很多。国内引进的可能性很小,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配角们作用的理论,这里抛砖引玉了:Lily/Beth理论(严重剧透):Lily代表的是Nina对现存竞争以及自己弱点的恐惧,Beth象征的是Nina对自己未来的忧虑,她担心将来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并且自己会老去。一个代表的是近忧,一个代表的是远虑。二者共同作用让Nina处在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关于Lily,Nina深知自己身处全世界所有舞者都艳羡期望取代的位子,同时她知道自己的弱点是无法放开,不能完全融入黑天鹅那种张扬放纵的表演要求,而Tom的不断强调和夸张的失望表现又让她越来越惧怕自己这个弱点,强烈畏惧会失去角色。于是Lily作为她的竞争对手,并且是最符合黑天鹅表演要求的舞者,作用就随之无穷放大,混杂了她自己内心的另外一个黑衣Nina也就是与Nina性格本身完全对立面的一个自我交互出现,并且越来越频繁,成为了她的最大对手和阻碍她的假象敌人。这种心理推动着那个黑暗Lily一次次充满了她的幻想视野,几次比较明显的包括她从酒吧后跟随她回家的那个Lily,以及最后在化妆室刺伤并且拖进洗手间的Lily,这两个部分电影中都利用黑衣Nina的方法强烈明示了那仅仅是她自己幻想,而她欢愉以及刺伤的对象都是她自己内心的黑色Nina。此外也有几次不是非常明显的部分,比如在后台和Tom偷情的那个Lily,以及最终表演时和男舞者亲密接触的Lily,似乎无论真实与否理论上都能接受,但我更倾向认为这些也是Nina的幻想。真实中的Lily一定确实是觊觎Nina的角色也希望她失败,但是她也并没有用恶性的方法去竞争,并且能够坦然承认Nina的出色表现。这两点从她最后几次正常状态出现都能充分说明(看到Nina冲进剧场语气失望,最后一幕前到化妆间恭喜Nina的表现)。关于Beth,Nina所看到的情况与真实应该相差不远。老Swan Queen多半确实经历了很多痛苦,摔烂化妆室,失势后对Nina和Tom的直接咒骂,以及主动车祸断腿,多半都是真实的。其实这种新城代谢非常正常,出现在所有地方,每时每刻在任何领域都会发生。然而一般来说,刚刚得势的青年新一辈,意气风发,都不会感受到旧人的痛苦,之所以本片要有很多的篇幅描述她这种恐惧,首先是Beth一直是她的目标,从她偷窃Beth东西的部分已经可以看出,而当长期的偶像变得如此悲惨之时,不可能会无动于衷。其次也是强烈突出了她偏执的患得患失,并且对完美的要求极高,无法忍受任何潜在的失败。同时我也愿意相信这里面与Nina白天鹅的善良的本性有关,善良纯洁的白天鹅不愿意看到自己喜爱得人变得如此悲惨母亲理论(严重剧透):对于情节上大多数争议的焦点集中在Lily和Beth上,以及最后表演前夜Nina在练舞房熄灯后看到的Tom以及魔王是否完全幻想,然而关于母亲的真实性很少人有怀疑,即便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妈妈是很诡异的。但是我的美国朋友提出过一个关于剧中母亲的理论。刚听的时候我觉得很荒唐,但是仔细想想觉得确实还是值得推敲。理论就是这个母亲其实是并不存在的,而是Nina心中自律性的一种潜意识意向。她的母亲也许在她幼年或者是少年时候就离开或者去世,但是她脑海中一直保留了那个对她严格的母亲形象,并且母亲对待她的方式一直保留对一个小女孩的严格和限制,甚至她的房间都是按照幼女的方式布置的。这位美国朋友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论,原因是周围的人都用最终Tom接到Nina母亲电话说Nina生病不能演出来反驳。他觉得确实这里无法说通。但是我并不觉得因为这一点就能完全驳倒这种理论。如果她的精神上确实分裂成她自身以及儿时母亲两个对立面,完全还是可能她自己“变为”那个对自己女儿非常Defensive的母亲给Tom电话,然后自己又变回女儿挣扎地跑去了剧院。对于这个理论我从两个角度出发地想了下从而保留了其合理性:首先其实所有母亲对Nina讲的话都完全可能是她自己对自己说的。想象一下她自己精神上存在这那个对她严格要求并且高期待的母亲,这股力量不断推动着她自己前进,努力,并且相信她。在她极其渴求这个角色的时候告诉她:"you are the most dedicated dancer in the company"算是一种自我激励;然后在她畏惧Tom对她有侵犯的时候,母亲就站出来说:"i just hope he didn't take advantage of you." 一直到最终,整个过程母亲的态度和台词都紧密跟随她的心理活动。都完全可以理解为她对自己所说另外一个角度更加重要:母亲每次出现的时机,很多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首先是母亲行为很诡异,似乎唯一职业是在家画极其诡异的的面部画。并且除了给Nina买蛋糕和最后在剧院出现以外,都没有离开过家里。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其实影片中母亲并没有和任何除了Nina以外的人物有直接的交流对话。仔细想想好几幕母亲场景,都有点自身内心冲突挣扎的成分存在:一. 吃蛋糕一幕:正常母亲哪会因为女儿不想吃蛋糕,就马上气着说着是垃圾要丢到垃圾桶。Nina可能是自己买回了大蛋糕要庆祝,随后内心自律一面(也就是化身母亲)马上说不行这个太多了不能接受然后要丢掉,丢掉之前又觉得诱惑很大,自己用手指挖了一点奶油尝了尝。(我不知道女孩和母亲的关系一般怎么样,但是这种舔对方手指上奶油我还是觉得有点奇怪的)二. Nina自慰时看到的母亲:妈妈那个时候出现相信吓到了不少人,其实前一天晚上Nina并没有太多不正常,母亲不太可能需要坐在旁边看着她一直到睡着。这个时候可能又是她内心的自律出现,停止了她这种“放纵”,她自己也羞愧至极三. 真实的Lily来家里找Nina出去吃饭/喝酒,母亲开门后立马关上,几乎没有对话的时间。然后当Nina出门和Lily说话的时候,母亲出来让Nina留下的几句话里,也没有任何一句是和Lily直接说的。这一段理解成Nina自己对是否要去的心理斗争也非常合理四. Nina和那个假Lily过夜后,妈妈漠然地看着她迟到并且错过重要排练,我们已经知道之前的晚上Nina并没有带Lily回家,如果妈妈存在,她看到的无非也就是一个出去酒吧high过以后回来很迟的女儿。无论出于任何理由,一个看重女儿职业的母亲都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让女儿的职业生涯受到毁灭性打击。而那个坐在沙发上的妈妈,怎么看都像是不存在的,更像是Nina自我愧疚的挣扎除此以外的好几个母亲出现地方也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解释。可能略微有点不好解释的就是手机不断接到的妈妈的电话。可是即便是电话,也可以明显看出完全是Nina个人看到听到的感觉。既然之前几秒钟她可以看到幻想中的黑衣自我走过,为什么过几秒不能接到幻象中的电话呢?她完全可以构想出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妈妈不断紧盯着自己,当自己有任何不好的想法的时候都以电话形式出现,起到约束警醒自己的作用。另外还有个细节,记得在最后表演白天鹅落台前她眼里充满的是谁?就是她的母亲。试问哪里有那么容易从万千观众中如此清楚看到一个人,当然我不否认这部分是真实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设想这个母亲是她假象出多年严格要求她并且对她有殷切期望的人,终于有朝一日她成功了,她潜意识在这个时刻一定会最想看到此时此刻的“母亲”,于是“母亲”就适时地出现在台下,看着她完美的表演。这样的解释是不是也更加/同样合理呢?简而言之这理论就是剧中母亲其实并不真实存在,只是她内心里一股严格自律的力量产生的幻影。这个理论如果能够成立并被部分人接受,其实将这部电影的档次又推高了一些,就有一点Psycho和Fight Club的成分了。这里拿出来开放大家讨论是否合理。××××××××××××××××××很高兴看到关于母亲的理论能得到大家的注意和讨论,其实这就是我的初衷。今天收到豆友忘词的歌手投条说Nina背后的抓痕只有她自己和母亲看到,也证明了母亲的虚构性。我也觉得是个Good Point不过我慢慢觉得其实对于电影来说,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当初我提出这个说法也完全没有说就是认准了导演一定是带着这个理论和想法拍摄的,只是觉得如果这个理论可以成立的话,电影会更加精彩。其实我后来再看黑天鹅,就逐渐觉得要板上定钉地去说服别人妈妈是不存在也是极其勉强的关键是从什么角度理解,会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有更加好的体验和感受,能够觉得电影更加精彩。这也是为什么导演编剧从来都不会走出来认真解释解迷。我甚至总是感觉他们一定在背后偷笑观众们的over analyze,其实很多东西他们自己都完全没想到。作为个体观众来说,能说服自己,并且给别人或多或少的启发,就足够了。××××××××××××××××××=================================“Dance with your heart” 套用前两年超女快男点评最喜欢的用词,可以是:用“灵魂”跳舞,但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和自己的心灵舞蹈。周二深夜已过12点,当我从纽约林肯中心的一个小剧场走出,内心的激动与震撼久久不能平静。这是纽约今年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周,深刻体会“冬天的纽约冷的这样直接”的同时,却感受到了很久没有过的巨大视觉听觉以及精神上的多重愉悦与冲击。这是绝对一部电影艺术的巅峰之作"Masterpiece"。对它我之所以不想吝惜任何溢美之词,因为它近乎满足了我对优秀电影作品的所有标准,并且在个人感情上也满足了我的所有喜好。影片中宣扬了一种艺术上精神:芭蕾的完美-Perfection并不仅仅在于每个动作细节都做到最精确,并且在于情感上的投入与诠释。本片在我眼中就像是最终Nina的完美表演,不仅仅达到了白天鹅的自然精确,并且做到了黑天鹅狂野的热情与放纵。在电影拍摄层面接近登峰造极,而又在需要情感爆破的时候”Let it go”,漂亮地让一部108分钟的影片有着远超这个时间的内涵。好了,影评还主要讲讲影片本身,下面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讲讲这部Darren Aronofsky的电影为什么能达到这个高度。概念上,我觉得优秀的电影作品要达到的几个要求:1.近乎从头到尾让观众投入(开始可以有短暂的热身部分,但是不能太久),即便对主题了解不多或兴趣不大的观众也能被带入;2.剧本上有一定的复杂度,情节带有一定的回旋转弯(并不一定要像Nolan带你应那样有很多个弯,一个大的漂亮的回旋足以,例如Mulholland dr. 和Eternal Sunshine…那种);3.主角有非常出色的表演,这种出色同时涵盖动作上和感情上;4.高潮部分能有足够的剧情张力调动观众情绪随之升温,并且关心主角的遭遇;5.超现实部分的强度弱于能够让观众共鸣的程度;而从我个人偏好角度上也有几个比较喜欢的方面,放在这部分就是因为我觉得这并不是好电影的必要成分,但是如果有的话我自己会更喜欢:1.希望有一定的心理学元素,几乎所有我特别喜欢的电影都有一定的心理学成分在内;2.我更享受略微偏于黑暗的作品,你说我心理阴暗也好,说是需要发泄也好。我就是客观感觉观看略微黑暗点的电影更好看;3.希望电影能有一点智慧的挑战,就是往往第一遍看不能完全看明白,能够有让观众回味多次的冲动,并且内容上也有这个深度经得起观众重复挖掘;4.除了影片第一主题之外,还有一个潜在内部的主题让观众品味;5.pp的女主角。。。我开玩笑下面我试着来说说,并不一定按照上面的顺序但是应该能基本涵盖每一点。总之就是这部电影在上面的10个方面都做得完美或近乎完美,才造就了这样一部我心目中的满分影片开篇梦境:对于情节的带入,Black Swan开头那段Nina与魔王在黑暗中同舞的的梦境具有极佳的效果。即使我这种本身对于芭蕾兴趣不大的观众也为之震撼,从独舞部分到合舞部分,艺术表现力上近乎满分,而魔王的邪恶表情让人不由得关心主角命运。从而让梦境一结束,观众就凝聚了一定的注意力去关心主角的命运,而其后马上开始的选角部分又加深了这种关注身后跟拍:本片非常多地运用了跟拍,其实我自己并不是一个这种类同第三人称冒险游戏的拍摄手法的粉丝,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里面把这种方法用到登峰造极。影片的本身出发点和凝聚点就是Nina,观众能够不受干扰地全心关注她的命运和遭遇。在这种大环境下,跟随Nina的拍摄就极为出彩,观众仿佛和她共同体会了忐忑不安,惊悚,担忧和挣扎。很多时候,比如在化妆间里和酒吧等,明明可以用远景拍摄的时候,导演依旧利用了这种手法,就是更加加强了这种效果。DA在他导演的影片中都喜欢对演员脸部近距离拍摄,梦之安魂曲里面也是有大量的正面特写,常常都有长镜头。很考验演员功底。不过跟拍运用得如此之多还是第一次以上两点都让观众加倍投入。相较之希区柯克那种略带刻意调动观众情绪的剧情排列,这种手法显得更为自然,并且不需要像穆赫兰道那样要让观众看第二遍之时才大为叫好剧情波折:Nina的整个经历中大小波折无数,相信观众从头到尾都没信心最终到底是悲是喜,从和Veronica的选角风波,到母亲的怪异表现,到酒吧之夜和Lily的后续行动,到两次迟到和精神的近乎奔溃,再到化妆间的血案。观众似乎一次又一次的被说服最终会是一个惨烈悲剧结局。一直到最后一刻Nina从舞台顶端坠落,说:”that was perfect.” 观众才能放心。而直到此时导演还是耍了一个类同Inception的花招,到底结束之后她的伤势如何,观众也无从得知。在诸多回旋之中,最大的一个还是Nina在那么多事情之后还是得到了正式登台的机会,而她的表现,也同时将影片推入了让人窒息的高潮和结局高潮:高潮部分的表现张力甚至还要远胜过了开头的黑暗同舞。当Nina在舞台上演绎黑天鹅的时刻,那一段身上的羽毛随之深长,她的旋转更加投入而加速,而设想镜头随之一起旋转,最终到正面,我们看到一个停下来的完美干净的Nina原身,全场鼓掌。在这种时刻,相信所有影片观众都为之倾倒。高潮并不仅仅是这部分,我的个人感觉当Nina在前一天晚上心魔加剧,化身天鹅开始,所有观众就不由得随之身体前倾,更加关注主角经历,是否还能够成型还是就如<百万宝贝>一样彻底坠落,之后的每一秒,都充满张力现实与超现实:这个定义是我最近想出来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每部电影都有超现实部分。然而导演和编剧如果恰当玩味,能够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内心的共鸣能够成为主旋律,那就是一种至高技巧。之所以我如此喜欢穆赫兰道超过了同样讲梦境的盗梦空间那么多,就是因为觉得穆赫兰道就仿佛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一个梦境一样,细节上刻画得无比真实深入真是,让我仿佛想起了自己在许多人生抉择,或者等待他人给我人生抉择的时刻的那些挣扎的夜晚。而在Black Swan里面,这种元素同样存在。对于每个渴望成功的人,他们多少都会有正在经历的或者必须要经历的心魔。当心魔存在的时候,如何和心魔共舞?战胜心魔并非最高境界,与心魔共舞直到将至感化并且收为己用才是最大挑战。这部影片深入地刻画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内心的挣扎,共鸣在所难免。而类似的主题,像Fight Club可能就是因为超现实部分略微胜过的共鸣成分,所以并不能让我喜欢到同样的程度黑暗以及镜面效果:心理学的部分我上一段就略微提及了,当Psycho讲的是人格上的彻底分裂,穆赫兰道用梦境表现潜意识,二者都表现得相当完美的时候,Black Swan更多是关于潜意识和渴望带来的幻境。这种幻境大多是黑暗的。特别是电影中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手法镜面效果,本片用了无数镜子,酒吧里的洗手间,家里的厕所,剧场里的更衣室,很多次当Nina背后镜子里的倒影转身,其间的惊悚就不用多说了。而她的身体的变化,很多地方和80年代电影The Fly一样,还好天鹅羽毛也要好看得多Double Entry Rate (骗二次电影票):有些电影就是第二次看和第一次感觉完全不同。穆赫兰道就是极致,不到最后你很难认知到前面是梦境,当你知道是梦境的时候,重看电影的感觉就极其不同,最后甚至有高端粉丝做了专门的网站细细分析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梦境;略微差点的像Fight Club和Prestige那种,当你最终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回头看起来会有很多很多复活节彩蛋去挖掘,这还是蛮有趣的。可是鉴于电影嘛毕竟是收票的,要求太多观众都去再看一遍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感激的,所以穆赫兰道得不到高分可以理解。而做得算是恰到好处,当曲终谜底揭晓,她唯一的敌人是她自己,那么观众就会好奇,之前那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她的幻想。比如妈妈,Lily和Tom到底做了哪些事情等等。但是这些元素回头其实已经又并不重要了,喜欢的影迷可以再买票去看一遍(我就一定会),其他人也足够带着满意地心情Let it go回家去到IMDb上给个高分,这就是最高境界吧。性元素:性是这部电影里的潜在主题,电影中有很多很多和性相关的成分。Tom很多次利用性来引导Nina放开来表演,而Nina自己的潜意识里面也无数次涉足这个领域,另有关于Lily在里面的相关作用也是。导演丝毫不避讳地充分展现这个元素,并且对欲望诠释得入木三分记得很多年前有听到一个报道,说是前苏联体操队的一种比赛前促进女体操运动员表现的方法就是,让她们在比赛之前和教练组以及陪练组的男性过夜,据说这种方法效果极佳,促成了苏联体操队在90年代之前的统治地位,自然这件事情后来变成了丑闻。。。恰巧导演也是俄罗斯裔,不得不说这里面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从全心扑在职业上,样样追求细节上的表现完美,到她遭到各种内外的诱惑,对身体逐渐认识和感受的过程。影片没有粗劣地直接描述她最终失身在哪儿,也算是一个点到即止了。演员表现:这部电影近乎算是Natalie Portman的个人表演,即使最接近她的配角Vincent Cassel和Mila Kunis的戏份也和她相隔天地。这个耶路撒冷出生的女孩再一次让人无比惊喜。我不知道她儿时学过多少芭蕾可以支持她给出如此完美的舞蹈表演,而在情感诠释Nina,以及入戏上,她的表现绝对是堪称超一流。如果不是一个对处在Nina那种位置的女生心灵有深刻的分析了解的人,绝对无法做得如此出色。在影片差不多到一半的时候,朋友问我:“你会不会觉得她在这里面一点都没有吸引力,这么严肃。”我不由得点头:啊我几乎忘了她是Natalie Portman,只觉得她是一个很放不开的稚嫩女孩;而在后半部她的释放,又展示得淋漓尽致,实在也是她自己作品中的巅峰。我不知道她自身是否也有类似的奋斗直到突破的类似经历。但是肯定的是,选择这位哈佛心理学的漂亮毕业生来演绎这个角色是非常聪明的,而她的表现,也比她的背景来得更为出彩。为了拍这部电影,她的付出也同样惊人,拍摄前减肥了20磅,看到最后换装时她骨瘦如柴的背影,不得不为她的敬业所感动。补充:昨天听说她已经和片中的男舞者Benjamin Millepied孕有一子并且订婚,黑天鹅让一对佳人在现实中喜结良缘。导演DA(补充):借着这个机会,这两天重温了导演Darren Aronofsky 以前的作品,这次再看梦之安魂曲,能够对其理解更深一些。三(四)条主线各自相关交结而又异常清晰,拍摄上甚至更胜黑天鹅,演员头部固定中心的摄影效果保持了第一人称的作用,又同时最大程度在荧幕上模拟了吸毒后感官异常敏锐但同时理性思考最大程度削弱的感觉,配乐上虽然没有天鹅湖这种历史经典铺陈,可是丝毫不为逊色,从头到尾紧扣人心。尤其是那不断重复的经典敲击型伴奏,一次次绷紧观众心弦,极大程度吸引了观众的全部注意力。推荐喜欢黑天鹅又没看过这部的影迷看一看。总体上说,达伦是一名在摄影和配乐上非常考究的导演,他的所有作品在这两个方面上都是顶级,同时他深谙对各种“邪恶”的人类欲望,毒品等感官的描述,这个方面绝对无其他现代导演可以出其右。在情节上可能略微有点依赖编剧,但是他也是非常有选择性地只接手很可取并且会出彩的剧本,并且在大部分电影中自己亲自上阵参与编剧。这种优势和态度让他的每部作品都能给观众以至少视听上的冲击,而绝大多数也能震彻心灵。是一名才华出众,并且有追求完美的态度的好导演。花絮:小成本电影真是颇为不易。回来后上网去看了一些相关介绍,说是拍摄过程也同样的不易。Natalie Portman在拍摄过程中肋骨脱臼,但是剧组却没有随行医生。她说如果真的资金如此紧缺,可以把她的独立Trailer (就是演员临时居住的移动屋) 拿走换来随行医生。结果第二天她的trailer真的被移走了。。。结语:记得在我大学低年级时期从学校FTP里面乱拖电影,没有选择地去看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片子。而在那个时期基本算是自己定义对电影的类型偏好,是那种有带心理学层面挖掘,并且略带黑暗的电影。当时看过的两部成为我最爱的电影是穆赫兰道和希区柯克的Psycho,尽管之后又看过大几百部形形色色的影片,优秀的作品比比皆是,但是在我心目中,能够达到这两部作品高度的影片却从未有过。而今晚,本来准备回家睡觉的我被好友拉到了那个在林肯中心地下的一个专门放独立影片的小剧场看这部即使在美国都没有完全公开上映的影片,而这个和这个近乎算是无意地邂逅,又仿佛在黑暗的海面漂浮多年之后突然又看见了一座新的灯塔。终于可以说服自己这是一部可以和前二者媲美的作品。于是无法克制地选择它作为我在豆瓣上写的第一篇长评。

这部电影的内涵实在很多,我可以再写2个小时也依旧有东西可以挖。但是这里就留给大家自己慢慢去观赏体会吧,我自己就打算周末再去换个影院看一遍。

Dance with your heart,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去演绎两个角色,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大或小有一只黑天鹅,他有不同性格,但是相同的是都与主体对立。我们并不需要强迫把它放大并且展现出来,但当他某些时候变强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如何去面对他,Dance with it

你可能感兴趣的:(8.3《黑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