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佛教传播路在何方?

前段时间蒋劲松老师发给我两篇天主教神父传教的文章,希望我能写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再三推脱,蒋老师还是坚持让我写,只得不揣谫陋,谨呈拙作,以期抛砖引玉。

正如文中所说,天主教的传播,因为教义不支持堕胎,天生就有人口红利的加持,其实不仅天主教,伊斯兰教在这方面的表现要更加突出,伊斯兰教的绿化效应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它的人口红利来实现的。

佛教要想和它们在信徒的开发上一决高下,天生就处于劣势。

佛教目前最有效的信徒开发途径之一,就是新媒体传播,恰好我自身比较有经验的也是这方面,所以就想在新媒体传播的角度,和大家探讨佛教未来的布道之路。

佛教从无到有,从印度到全球,从佛陀鹿苑说法伊始,贸易、音乐、印刷、战争、迁徙、艺术、建筑,杂志、广播、报纸,它几乎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传播手段和形态。但这些过去的辉煌并不足以支撑我们度过新的困局,新媒体时代,佛教传播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如何吸引注意力?

——图文模式的天花板与短视频的蓝海

注意力,是现如今所有媒体争夺的焦点,注意力是每个人都拥有、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人的一切价值,都是自己注意力的产出。

而现如今佛教传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外道邪众的扩张,而是佛法深奥、晦涩、认知负担大的内容如何去和抖音、快手、微博等能带来及时快感收益的内容去争夺人们的注意力。

这一问题不仅考验信徒开发,也考验已有信徒的深度转化。

佛教新媒体的主要传播途径【图文】在过去几十年间

得到了显著的效果,但笔者认为,佛教新媒体传播已经触及到了图文模式的天花板。

原因大致有二:

1内容同质化严重:笔者自身作为佛教新媒体传播的“从业者”,对这一现象深觉无奈。在现如今的政策下,佛教新媒体本身就是带着枷锁跳舞,而图文模式抄袭成本很低,一些本来一直产出优质内容的法师、居士因为被抄袭无法维权,从而放弃继续产出,以微信公众号为例:一些伪佛教公众号运营团队专门从各处抄袭优质的佛教内容,然后再生硬的嵌入自己的商品、微信用以经营牟利,笔者的一篇讨论布施功德的文章,就曾经被一个打着佛教旗号诈骗的公众号盗用,篡改作者不说,还在文章下面放上了自己的收款码,备注供养某某上师(也就是盗用笔者文章并篡改作者名的那位),实在令人又好气又笑。

因为大家在创作上的消极和搬运上的积极,普罗大众触目所及的佛教新媒体内容高度雷同,一些运营号之间相互搬运一些大德开示、祖师语录,圈内的人已经审美疲劳,对这些不感冒,圈外刚接触佛教的一些人面对这些一鳞半爪的语录、开示往往也是不知所云,甚至会曲解、误读,增加邪知邪见。

2短视频的冲击;

抖音快手等软件兴起后,微信公众号和头条等图文创作平台就开始持续走低。

一个十几秒的抖音,对大脑的刺激程度可能比上千字的图文还要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视频创作和后期的剪辑比较难,尤其是佛教内容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封堵下打擦边球的创作就更难了,而且视频点击量需要大量的粉丝,这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费时费力。但是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后,视频影响力一定大于图文,当然那些特别火爆的文章除外。

人们越来越依赖各种短平快的刺激,可佛教的内容创作者们在这方面却力有不逮。

视频的流量、表现力都是数倍优于佛教新媒体一直以来传播的图文模式,但是受限于政策、技术等因素,教内尚未在此处有较大的突破。

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政策法规的封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家对短视频的偏见。

很多内容创作者都认为学习必须依赖文本,他们可能不了解一点:人类大脑不是为阅读而进化的,阅读是对大脑的再利用,利用的脑区,大概就是为狩猎而进化来的脑区。从文字到读图再到视频,这中媒介的转化是适应人脑需求的学习方式的进化。

不可否认,文字在严谨性、结构化等方面确实比短视频要强,但在开拓用户(信众)方面,短视频的低成本、强刺激正是开疆拓土的利器,但因为内容创作者的普遍看低,短视频还是佛教新媒体创作的蓝海,笔者非常期待有识之士能够关注和投入短视频的内容创作,为佛教的传播争取到新的生态位。

当然,图文创作的最大好处在于沉淀,很多东西在写的过程中,你的思路就会条理,仿佛进行了一次自我升级,而且文字的东西方便用户在各种场合中看,因此即便以后佛教的视频内容再火,图文模式也不会消亡,甚至还可以仿照得到、樊登读书会等知识平台,开展图文➕视频➕音频的组合打法,这将令更多不同习性的饭众生皆能饱尝佛法的甘露。

笔者认为内容创作者们需要更加贴近时代脚步,照顾人们的喜好,而非崖岸自高,等人们来俯就。

这种姿态只有益于自嗨,无益于弘法利生。

就像印光大师文钞中反复提倡的那样:因时制宜,随机设法,坚持一定之理,而不死执固定之法,让佛陀正法久住于世,利益众生。

(二):传播去寺院化

在过去几千年的佛教传播史中,寺院始终是作为传播的中心而存在的,译经、讲经、传戒、法会,一切与佛教传播有关的活动都必须依托寺院的支持才能开展。但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佛教文化传播的主体开始多元化,普通的信众也可以参与其中。而寺院也开始纷纷注册自媒体,从而更好地开展与信众的交流。现如今,一个刚刚皈依的居士能够直接通过微博微信请海量的出家法师为自己传道解惑,这在以寺院为传播中心的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纵观人类传播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极大的推动了信息传播的发展,而这些技术的发展正是媒体逐渐突破时空限制的过程。媒介的本质是消除时空的阻滞力,让联系更加自由直接,这是媒介自由的进化意义。

以微信来举例,不少寺院都打造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不断更新寺院的动态,分享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点点滴滴。有些寺庙的公众号除了使信众能随时随地了解寺庙的历史、法事活动以及佛教故事等等之外,还具有引导信众修行、布施的功能,如打开龙泉寺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发现“每日一愿”和“广种福田”两项内容,关注的人不仅可以每天在这上面“上香”,还可以通过微信支付日行一善。

借助种种新媒体,寺院里的晨钟暮鼓、佛经上的禅味故事、佛法中的深奥道理,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这一方面使得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获得一丝心理慰藉,给人们心中留下一片净土;另一方面,也使得佛法知识和佛教文化广泛传播,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及加强文化交流。这是佛教文化传播上的一大突破,也是佛教融入现代社会的表现。

新媒体创造了更多知情者互相传播的短时短距传播的方式方法。不管你是否有宗教信仰,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佛教文化活动。这使得佛教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寺院、印经处、居士林,每一个信众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平台。

从人的角度看来,就是人的能力不断延伸,跨越时间和空间,而从人之外来看,就是时空约束的环境被重新定义,人们可以生活在一个自由能动的重构媒介环境中。

在新媒体上,作为佛教团体和宗教场所、法师、信教者、一般网民和微信空间等都有着虚拟的身份,具有不确定性;现实中被物化、场景化的佛教行为,包括祈福、宣教等,也都被虚拟化,没有时空距离,没有人为阻隔。

有人把互联网技术下的现代人类生存方式比喻为《华严经》中的讲到的“以因陀罗网,分别方便,普分别一切法界。以种种世界,入一世界。以不可说不可说无量世界,入一世界。以一切法界所安立无量世界,入一世界。以一切虚空界所安立无量世界,入一世界” 。

的确,互联网犹如陀罗网,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所谓的因陀罗网就是由无数颗明珠串联而成,每一颗明珠都映现着其它所有明珠的光辉和影像,而每个影像也同时映现出其它所有的影像,这种交相辉映,重重无尽的感受,很像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乃至网络当中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其实就是在展现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整个世界深层的互联。在这种互联中,信息的传播是双向乃至多向的,没有中心概念,任何一个关注者都可作为传播者把自己掌握的佛教资料和信息、意见和主张上传到互联网新媒体中,吸引天南地北的关注者浏览或参与,而浏览者或参与者接受传播后也可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成为新的传播者。

传播去中心化的好处与意义笔者就不再赘述,下面再来聊聊传播去中心化后面临的几点问题:

(1):(一)鱼龙混杂、难辨真伪

    这是一个虚假漫天飞的世界,只要能吸引眼球、足够煽动,满足了古老的窥私欲望或者可怜的道德安全感,谎言就能肆虐互联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想看到真相,但每个人都不愿说出真相,虽然新媒体为人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诸多便利的条件,但纷繁复杂的观点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无所适从的感觉,人们难以从中分辨出正正确的观点。继而,也很难从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由此带来的常常是迷茫和彷徨,而难以对佛法形成清醒、理性和全面的认知。另外,有的人通过网络固执地散布个人错误观点;附佛外道通过网络对佛教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个别别有用心的人,通过新媒体化缘、募捐,骗取信众的财产;新媒体带来的便捷性,也使得各种虚假、错误甚至毒害的内容得以方便传播,这些问题误导了初入或者未入佛门的人,并因此破坏了佛教形象。

    新媒体受众广泛这一特点既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错误思想可以通过新媒体这一平台在很短的时间传播到大量的个体,如果这些个体鉴别能力差,不能识别思想正确与否的话,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一直秉持着错误的观点生活下去。

(2)内容缺乏监管

传播去中心化虽然能够很好的消除过去教内寡头政治格局造成的话语霸权,但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传播佛教信息的人并不一定有信仰,这就意味着网上与佛教有关的信息不仅有正面的,更多是负面的,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这方面监管无力,只能靠佛教自身发声回应。

侓宗祖庭净业寺住持本如就曾因为接受居士放生的狮子藏獒等猛兽而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社会媒体纷纷对这件事进行报道和分析,大部分主流媒体还算是姿态端正,摆事实,讲道理。

但一些自媒体作者对这件事的报道分析却令人无名火起。如下列标题:“组图:寺院僧人养狮子惊悚画面 网友:和尚喜欢与禽兽为伍”“大和尚、小狮子、和女记者”这种新闻塑造手法令不明就里的围观者瞠目结舌,想入非非,对本如法师乃至整个佛教的社会认知负面影响极大。

    大众媒体的天职就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大众媒体把这些注意力回报给金主,新闻写的引人注目金主的广告就有人看,而越低俗的东西越吸引眼球,小媒体则琢磨着通过各种渠道把这些注意力变现,无论如何,在争夺注意力的战场上,无论大小媒体,都如出一辙,如此一来媒体们自然都成了逐臭之夫,挖空心思攫取大量的低俗内容刺激读者,以期获得关注。而低俗的剂量越大,越容易刺激到读者,吸引眼球,佛教传播如果收到这种风潮的影响 也开始求奇博炫,标新立异,那佛教最根本的立足土壤:清净,慈悲,淡泊等等优良品质都将受到强烈的冲击,给社会留下愚蒙、迷信、商业化等不良印象,反倒得不偿失


    (3):专业性不强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尤其是新媒体这一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自身也在不断产生与时俱进的变革。可是相对于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形式来说,传统的寺院僧众尚未全面掌握和运用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目前每个寺院的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大都是通过寺院内的居士来管理的,缺乏佛教的亲身“实践者”,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只能处于“画饼充饥”“隔靴搔痒”的状态。

更为重要的是,整个新媒体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方面法律法规与传播理论都不健全,在佛教文化传播方面更是如此。由于缺少前人的经验,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还处于比较初级的缺乏系统性的摸索阶段。很多佛教网络还是停留在基本常识的介绍,佛学专业性不强,专门立足于佛学研究型的佛教网站还有待建立,日常管理也缺少具备佛学专业知识的人。

有的佛教网站形同旅游网站,个别佛教网站粗制滥造,水平很低。佛教网站专业性不强,就只能在基本知识上做文章,普及佛教常识的网站过多,导致内容千篇一律的、相互重复,不能做到以各自的特色接引大众,也浪费了网络资源。

而在新媒体时代,只有具备传播效率、深入人心的形式,才能成功把优质内容传递给受众。换句话说,只有选对形式的内容,才有可能在受众的视野中存活下来。这一点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结语:

每一个宗教都由向外传播的需求,佛教也不例外。对于佛教而言,弘法等于利生,慈悲为怀的必要展现就是度脱更多的人出离苦海。

对于那些还不了解佛法的人,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我们有更多的义务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不仅要让他们有办法知道,更要让他们愿意去知道、主动去了解,而这也正是佛教慈悲与普度众生的体现。

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发心,更需要行动,不仅需要行动,更需要讲方法、讲效率的行动。

从这一点来看新媒体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对佛教传播而言是机会也是考验,佛教在传媒上的优秀人才捉襟见肘,甚至很多把握大量佛教资源的高僧居士并没有认识到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虽然有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起而行之,但也基本属于到处开花各自为战的状态,很难让社会形成对佛教有利的强大共识。

虽然在方法和传播思路上面还有很多不足,但未来的佛教传播在内容方面瓶颈不大,甚至可以说前途无量,因为佛教大量的优秀价值观和方法论还深深的沉睡在大藏经中等待人们的发掘。

佛陀宣说的经典具有独特严谨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历代大德的论述更以与众生乐拔众生苦的拳拳慈悲之心为己任,把防非止恶之法,清净解脱之方罄无不尽的传展开来,因此佛教经论所言均为相对固定稳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

将佛教的教义与流行的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和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使无数消极抑郁渴求的心理得到有效的释放、抚慰、引导与满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所以,在这个以自由和便捷为名而备受瞩目的虚拟空间里,佛教更需要占领媒体阵地,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佛教弘法当中的积极作用,从而让佛教在新媒体时代下更多地造福人类、利益众生。

《维摩诘经》中:“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经中所描绘的“一灯燃百千灯”,灯灯相续,无穷无尽,不仅仅是美好的譬喻,更是在今天的新媒体传播中,已经呈现的、可以触摸的现实。

身为新一代的佛教徒,我们在弘法过程中应该始终牢记:佛教是古老的,但佛教徒都是现代的。我们只有用现代人熟悉的媒体传播佛教,才有可能让这“无尽灯”永远相续下去。

新时代的佛教传播路在何方?_第1张图片
拜法二施,等无差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时代的佛教传播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