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凡有功于江山社稷之皇帝,未尝有如雍正者,生前身后,背负种种骂名。
九子夺嫡:
康熙晚年,政治倦怠,贪腐之风盛行于世,国库空虚,表面是一派“康熙盛世”模样,实际上已经是积重难返。众皇子更是为谋求储君之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加之西北边境又时常遭受战火,可谓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局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为争夺帝位最著名的“九子夺嫡”画卷!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二十四个(逝世的不算),其中有九个参与了皇位的角逐,他们分别是:大阿哥爱胤禔(庶长子)、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大清朝本有祖制,皇帝在位时不立太子,但因为康熙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生胤礽时难产而死,帝后乃患难夫妻,异常情深,遂破祖制而立二阿哥胤礽为太子(当时胤礽才满周岁),并亲自承担起抚养皇后遗孤的重任。康熙曾动情的说:“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按理说,太子既然已有人选,为何还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画面,可叹造化弄人,人心也最为难测,由于康熙的过分溺爱,使得胤礽处处遭到其他阿哥的“羡慕嫉妒恨”,同时也养成了太子娇纵跋扈,骄奢淫逸的性格,最终经历“两立两废”,终结储君生涯!当然,这里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康熙老爹未免也活得太长了,也难怪胤礽私底下抱怨:“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太子彻底完蛋了,余下的八个阿哥自然是该放手一搏。大阿哥胤禔,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康熙帝立嫡不成,势必立长。但康熙帝对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觉,康煕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宣布拘禁胤礽同时,即明确宣谕:“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大阿哥自知无望后,进而“押宝”于八阿哥胤禩(胤禩少时为大阿哥胤禔生母惠妃所抚养,所以关系较为密切),为了斩草除根,竟然奏请康熙杀掉废太子——“儿臣愿替皇阿玛行万难之事······”康熙听闻可谓是悲愤交加,怒不可遏,伤心之余即削去胤禔王位,指出其杀弟之念: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同时也开始察觉八阿哥胤禩结党谋取储位的野心。
三阿哥胤祉见大阿哥、二阿哥为争夺储位最后落得如此下场,自然而然就淡去这“一争天下”的雄心壮志,主动退出“夺嫡”圈,著书立说。
四阿哥胤禛,也就是我今天所写的主角雍正皇帝,他与十三阿哥胤祥原本是“太子党”的成员,但是当太子彻底倒台时,二人不得不替自己将来打算。胤禛这个人老成持重,办事认真,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表现诚孝,画西藏于版图,特别是在为国库追缴欠款上面,赢得康熙的赞赏与信赖。但此同时也得罪不少大臣官员,私底下都说胤禛刻薄寡恩,以及他后来荣登大宝,持续采取高压政策,不断改革刷新吏治,让当时已经贪腐成风的“官僚集团”难以适应,从这里不难看出为什么雍正那么不受这些人待见了!
十三阿哥胤祥,一心支持四阿哥当皇帝!雍正和胤祥早年的关系,虽然没有太多史料可寻,但可以肯定兄弟俩是亲密无间的。多年后雍正给胤祥的祭文中曾提到胤祥的算学由他亲自教授,“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兄弟俩“形影相依”。当康熙出巡只带他们其中一个扈从时,即使短暂分别,两兄弟也会诗书往还。雍正还把他和十三弟唱和的诗作收在诗文集中,可见二人打小就亲密无间,四阿哥还直接参与了他的教育事业,古来遵循“长兄为父”,那么称胤禛算他“半个父亲”也言不为过吧!
八阿哥胤禩,时称“八贤王”!胤禩为人非常亲切随和,待人处事体贴细致,灵活温润,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因此广有善缘。不仅在众兄弟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子胤祯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据《清世宗实录》卷十八记载,九、十、十四阿哥“俱奉胤禩如师”,所以说这三人是铁杆的“八爷党”。从记载胤禩的种种史料来看,他绝对称得上最得人心的阿哥,但是他也恰恰败在这个“最得人心”上!
前面说到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后,觊觎太子之位已久的大阿哥错会康熙之意,被严加申饬后自知无望,进而转向举荐胤禩,言“看相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今钦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此番言论惹得康熙勃然大怒, 此时的康熙认为八阿哥有希冀大宝之心,对其予以防范。这只是胤禩悲剧的开始,后来康熙叫诸大臣上建表推选新太子,没想到满朝文武除了极为少数的几个人,其余都一致举荐八阿哥胤禩为太子,使得康熙大生嫌隙之心,后召众皇子至乾清宫,云:“废皇太子后,胤禔曾奏称胤禩好。春秋之义,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大宝岂人可妄行窥伺者耶?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旨已败露。着将胤禩锁拿,交与议政处审理。”又言:“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啊!
八阿哥亦自知无望后随即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原名胤祯,雍正即位后改为胤禵)。十四阿哥尤值一提,十四阿哥和四阿哥一母同胞,康熙德妃所生。自幼聪明伶俐,文武双全。康熙五十七年,准格尔进攻西藏,胤禵被封为“大将军王”出兵西藏,胤禵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也正是这次出兵,造成了清宫皇位继承的第一疑案!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只大臣隆科多一人宣谕大行皇帝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着即继承大统······”当时胤禵即将班师回朝,有传闻说四阿哥乘十四阿哥远离北京之机,勾结隆科多串改康熙遗诏,将“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并且认为康熙让胤禵去打这一仗就是为了让他今后即位奠定基础。这个传闻显然是苍白无力的。一、写法不对,一般诏书格式是写“皇‘几’子”,而不是“‘几’皇子”,如果按照上面的说法,四阿哥将“十”改为“于”显然是读不通的,总不能是“皇‘于’四子”吧;二、当时的“于”字写法是繁体“於”,无法更改;三、清朝传位诏书是满汉双语,就算汉书可改满书也无法更改。
就这样,四阿哥胤禛在康熙逝世的第二天即位,次年改号雍正。在这场巅峰的权力游戏中,四阿哥凭借着他超凡的洞察力与忍耐力,终“修成正果”!
经济上,雍正帝即位后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的情况,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
政治上,强化密折制度,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设立军机处,排除了王公贵族,也排除了内阁大臣,使皇帝朝纲独断。此外雍正勤政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人收集他13年中朱批过的折子就有360卷,多达1000多万字,可见其励精图治,辛劳为国之心。
重用汉臣,缓解民族矛盾,推进“满汉合一”,建立“秘密立储”制度,基本避免了皇子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特别是整饬吏治上,雍正赏识并重用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的大臣,对贪官污吏绝不容情,杀伐不可谓不重,以至于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
推行新政“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官绅纳粮,一体当差”等,减轻百姓负担。军事上将青海完全纳入中国版图,与沙俄划定了清俄中段边界,稳定了清俄边界局势,促进了清俄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雍正接手康熙朝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到了雍正末年,中央仅存在内阁库里的各种赃款羡余银两就多达3000余万两,加上正常的税收共计6000万两。事实摆在眼前,雍正治国是何等努力啊!
雍正的父亲康熙在位61年,雍正的儿子乾隆在位60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前后加起来实际长达124年,而雍正在位仅仅13年,人们在歌颂“康乾盛世”的时候几乎忽略了雍正皇帝,这是多么令人寒心的事情啊!著名学者杨启樵先生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怕早已衰亡。”,对于这一说法我认为是及其客观公正的。现代学者易中天先生也曾评价道:“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
雍正皇帝不应该受到野史的妖魔化,后人应该为历史作出正确的客观的评价,雍正是一个经天纬地,励精图治的伟大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