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然

周末的早晨,穿过公园里一片寂静的桉树林,浓烈的桉树味弥漫在小路上。几个爱好自然探索的朋友谈论着今天的天气,阴湿刚下过雨的地面小石子清晰的露出地面,夜里大雨刷洗过的叶面,透着顽皮雨滴玩耍过的痕迹,清亮得折出一道光。

公园不大,没有繁花与太多的人工绿植,只是留下了一些绿迹斑驳的木纹石条凳藏在林间,这里竟然还保留了木制秋千,一会准是孩子们嬉闹的抢攻之地,我们不禁莞尔一笑。随手收捡掉落的枯枝叶,便有了一片可供大家围圈活动的场地。尽管阴晴不定,今天在这个城市的森林公园,仍会进行的将是一场成人与儿童的自然初体验。

在湿淋淋的草地间,自然游戏热身后,孩子们和大人都将领到感官体验任务,要分头去寻找自然中不同数量的形状、颜色、质地、声音、气味等,要求安静的行动,目的是要激发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感觉。一群人穿着雨衣、打着雨伞,郑重的漫步林间。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不由自主细细的打量起身边的植物来,像是重获光明般重新凝视这片丛林。有人抬头看天默默不语,有些家长和身边的孩子轻声交谈,或竖起耳朵细听树林间回荡的那些声音,风吹落枝条、鸟儿拍打翅膀......一旦有孩子捡到“宝”,兴奋的压低自已的声音,激动的向伙伴呼唤,也有孩子另辟蹊径跑得远远的,收集回来一大堆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自然物。

显然这次亲子聚会与以往不同,家长需要放下平时的身份,全身心参与体验,不再只是旁观和陪伴。

对于孩子来说,他喜欢一切可以触摸到、感觉到的东西,因为它们和他一样,是“真实”的。而成人每天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自已呢?但是在自然活动里,他会发现:只要弯下腰,蹲下身,纯粹的走进自然里,所有感官沉浸在自然中,尽可能的自然流露,而非自已的身份,即是一种享受。这种不寻常的方式,是否会联想起自已也曾经是个孩子?关于自已孩童时的记忆也不会只剩下一片模模糊糊的影子吧。

新奇有趣的生态游戏方式开启了一整场自然体验活动的序幕,每一轮的自然活动让每个人的五感开放,通过细致的观察活动,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我们眼中平凡的树叶、雨滴、小草变得神奇有趣,重新有了生命的意义。什么是“快乐的”?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如果是用自然物来诠释你所遇见的“快乐”,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物带给我们分享?因为细小的发现,自然的世界实则很亲近很可爱。身处自然界的你,会看到眼前熟悉的景物都是世界上的美。

开心分享的时刻到了,每个人记录自然的方式多样化。当全神贯注的聆听孩子描述自已的发现,成人会惊叹于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优美、独特、充满了自已对自然的理解,那些迸发出来的文字不再是流淌在书本里的某个语词。那些很少提笔画画的成人也能向大家展示一份独一无二的自然观察笔记,没有美术的技巧,却因为做足了“观察”,收获了自然的馈赠,他们因此会为自已未知的能量而好奇。

自然亲子活动不仅仅是情感的互动,重要的是在自然中,亲身经历自然的体验。一次自然活动和体验,传递的仅仅是知识吗?自然不是知识的,而是欣赏美,去发现身边这些生命的美,自然教育活动更看重自然观察与五感体验实践,强调参与者的自主学习和分享。相比告诉孩子们有关自然的基本常识之外,我们更愿意和参与的大小朋友们谈论此时此刻,我们彼此对于这些自然物的存在所产生的感受。温馨交流的气氛弥漫在自然里,滋润在每个人心仪的那一片自然之地。

在真实世界里的学习

我不知道自已是否会热爱这个星球,但我知道能够热爱我们能看到的,接触过的,闻过的经历过的地方。

——戴维·奥尔,《脑海里的地球》

现代的孩子,在繁华都市中长大,科技更发达,似乎离自然好远好远。好不容易有机会接触到“野”一点的环境,也会遭致成人的诸多干预。很多成人担心户外环境的危险或陌生人的侵害,也不能提供更多的户外指导,自已不愿意抽出时间和孩子在自然中度过闲暇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无尽的学习压力和课外班占据了时间,如果无暇户外运动,面对网络世界的诱惑,孩子们对自然也就会越来越陌生。

毕竟,孩子始终是对自然生物充满兴趣与好奇,有没有新的方式为教育注入直接体验的新鲜血液?尤其是对自然的体验,把孩子们从教室里解放出来,去感受课堂外的自由探索。有没有更趣味的方式来介绍生态科学知识,便利的进行自然观察呢?只要我们肯寻找,大自然就是一个主题公园,一定会提供各式各样的自然课堂。

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的自然故事

在昆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气候,郊野外的山林,宽阔的大草坪,滑梯、园艺菜地、动物们的家舍,小路引导着孩子们去寻找现实版中的乐园,像这样藏在山谷或深林中的场所很多,小朋友们平时可以来喂山羊、小鸡、小鸭,行走在乡间小道上可以尽情的释放童真天性。孩子从传统的室内走到户外,除了观察动植物、爬树,做游戏、画画、为小动物安家之外,我们希望孩子能在自然中创造属于自已的故事与经历。阅读大自然,不局限于一次户外的聊天聚会,自然引导员会将自然教育引入更多的家庭,尽可能多的去帮助人们找回自然的美好回忆。

城市里有没有自然?“近处是新的远方”,家门口就有自然。即使在最嘈杂的、最拥挤的城市,也能发现隐藏在平凡景象背后的大自然痕迹。流动的水、阳光、蓝天城市公园、生态的农场、大学校园、开满鲜花的林荫道、植被丰富的植物园、多样化的博物馆......不用舍近求远离开城市,就可利用不同场景回归自然探索。

够自然很多活动会面对不同的年龄群体的小朋友,比如我们会把自然公益课堂带进校园,但更多的是希望在真实的户外场景中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自然开始。在面对主题是“亲近自然 关爱鸟类”的活动时,鸟儿是世界上很多孩子都喜欢亲近的动物。让五六岁的孩子懂得更多的自然知识似乎也有必要,对它了解得越多就越关注。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怎样让这些小孩子从心里喜爱鸟类,从而更多的自发去观察呢?

鸟儿的故事开场后,玩起了蛇吃鸟的故事游戏,请成人扮成大鸟呵护自已的小雏鸟,当然也有凶神恶煞的“蛇”环伺四周,企图趁着大鸟出来捕食的机会合猎围捕小鸟当美餐。同时也要注意“老鹰”也会出现哦!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乐趣让欢乐气氛瞬间升温。原本以为成人是不太容易会被游戏触动,但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家长们也找到了一种和大自然嬉戏的方式。之后分享的过程,我们也看到成人自已放松、开心和有所思考。游戏中带出有关食物链的环环相扣的知识,蛇吃鸟仅仅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如果遇到就要被蛇吃掉的小鸟,我们该不该插手相救?人都有善念会同情弱者,向孩子揭示大自然的真实一面。专业的生态知识已转化成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孩子们介绍鸟类生活习性上的一些分类与特性、请小朋友们为小鸟安家等后续活动也水到渠成。我们这些有羽毛的朋友,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经常能见到他们在林间穿梭,在草坪停歇,鸟类能安然过冬的秘诀在于它们的食性很杂,各种种子、灌木上的水果、藤蔓、昆虫、牛羊板油和鸟食都是它们的美餐。如果我们人类在冬天喂鸟对鸟类天性的干预也会影响到鸟类的生存。只在下雪、结冰的日子才开放喂食,否则鸟儿会习惯于这唾手可得的食物,逐渐散失原有的觅食本领。

孩子绝不仅只是参加了一次户外活动课,真实的自然体验无法取代。在没有亲身观察以前,所有的鸟儿仅仅是书画课本里的一个符号,而在整个体验性的活动中,孩子们用心细致的为鸟着想,化身为鸟类的朋友,看着他们悉心地涂画、招引小鸟的急切心情,带着自已的愿望虔诚的来做一件事情,也会让大人感知到大自然的美好是如此动人。

持续的热爱也许还会源于下一次关爱鸟类的升级活动,比如观鸟,中小学生们也将跟随自然的引导员们走到湖泊、池塘边去观察水鸟、即便是城市化的环境中的亲水平台,依然是数百种鸟儿的栖息地。听观鸟达人讲那些鸟呜人和的故事。甚至在冬夏令营中携手走到更荒野的自然保护区里去目睹山林飞鸟的优美姿态,学会观鸟。一张长期有效的自然剧场的演出票,还有爱护自然、喜爱自然的接力棒就交到了孩子们的手中。

带领孩子看世界、听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的自然故事,因为自然课程的深度体验规划而提升他们的观察、感知、聆听和想象力,直接接受来自在自然、生物、以及环境的教育课程,也是无可取代的生命教育机会。

时光交错的古村落探秘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城市来源于村落的迁移或扩张、聚集,随著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时光荏苒,那座心中的城,那些儿时的记忆还在吗?对于我们生活的这地儿,“我们家这里”的一方风土人情,我们自已的了解有多少,留给下一代孩子们还剩下什么,是飘在风中的古老故事还是只有那些青砖瓦片。近距离的探索方式可以带领孩子看清我们身边的自然人文,古村落也是身边最容易关注大自然的起点。

走在古村的那个明亮的午后

古朴幽幽的村子里

寻着半颗印、颗印的几百年旧居

一排排黄澄澄的玉米迷了眼

抚过稀疏的泥墙

新标上的房屋号码

预示着这里将穿透装饰一新

古村落里涤荡着新鲜的空气

这里是昆明乐居村,历经多年的复兴工程易手至今,对田园梦的憧憬和重建乡村的努力正悄然而行。麻石铺就的道路方便了外界通往村内的各个角落,600年的古村历史在村口的巨型石磨上打下印迹,彰显着风霜。站在广场一端便可见整座村庄绵延山脊,保存较好的黄泥土坯房顺山就势,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撤离旧居搬新村,正是人们的遗忘给了树木“休养生息”的机会,野性生长的绿植俨然成了这里的新主人,照看着略有荒芜的断墙瓦屋。

如何让承载着历史的古村注入自然的活力,让不为人熟知的古村探访变得更有深意?我们连续多次踩点、拜访研究大乐居村文化历史的老师,查阅资料,在考虑到人数及平衡每个人的体验感上要考虑众多因素:集合、开场的地点、 解说题材、 体验活动场地的选择、 生活相关场合的位置,如厕所、就餐、 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分散活动参与者注意力等等。

在活动设计上决定采用定向运动寻宝及完成自然人文的任务卡形式,通过自然教育与艺术的结合,在趣味定向穿越中进行方向识别、了解云南最美历史悠久古村落,带领各个家庭感受浓郁的本土文化,赏析传统“一颗印”建筑,引导儿童进行艺术写生,将生活的真实转变成艺术,理解艺术对建筑创造的影响。

“一颗印”这种始于明代,成熟、定型于清代早期的民居建筑,与福建的围龙屋、陕西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以及广西的杆阑式建筑,并称中国的“五大明星”传统建筑。而历史上,云南彝族的建筑形式为“土掌房”。大乐居村彝族“一颗印”的建筑,是彝族传统的“土掌房”与汉族民居相结合的产物。

龙潭、护寨河、老宅、石板小路浮现在眼前,位于城市边缘的这座古村,有着众多人们不了解的往事。将这些民间故事与历史变成一个一个有趣又生动的故事展现,自然村落导赏的意义即刻体现出来了。在自然导赏活动中,自然解说员既是人与自然的桥梁,又将题材和参考者的生活相结合,不仅仅提供了昆明的老建筑、老村落成因的信息和咨讯,还让在场的人由然而生对乐居自然村落探寻的向往。解说的呈现如同一件艺术品,设计的故事有趣有料有互动,为后续的亲身体验,分组欣赏和达成人文自然任务提供了有力的准备,激发参考者们去扩展自已的视野。适宜的天气、湛蓝的天空包围着我们,大家都兴趣盎然的领了任务卡、地图,揣着刚学会的辨识方向的方法,分组行动了。

任务卡上的内容有“寻找传统建筑中用到的材料、找到一最大最长的一颗印,找当地居民了解它的故事,穿越时空的感受、学说彝族话;去发现建筑或民族服饰上的花纹样式,进行拓印或观察描绘;路边的植物的观察......”于是,孩子和父母们兴奋的跑到街边墙角摸一摸,试图找到前人生活状态的蛛丝马迹,又到了里院左顾右盼倒要细看什么是“三间四耳倒八尺”的格局;古柱旁、屋檐下都是积极拓印的人群,谈论着自已发现的纹样;土主庙旁,几位孩子央着彝族老人稚嫩的学着彝族话;与一棵树的拥抱,抚过粗糙的树皮,这样的内涵远比它的名字和植物学上的事实更为丰富.....

我们可以用各种行动去体会古村落探索,分享时描述这样的印象令我们乐在其中。小朋友聪慧活泼的提问,每个人创作独具一格的村落写生画作,更丰富了我们上课的内容,他们开心雀跃的身影仿佛是飞舞的彩蝶,立体展现的乐居古村落为我们带来无限喜悦。当回首向乐居告别,相信自然探索的种子已在这里萌发,生态旅行认知、欣赏自然带给我们的真实体验,有别于一般的观光旅行,懂得爱惜与尊重当地的一草一木的生活方式,让当地人感受到我们对环境的尊重及发自内心地感谢当地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昆明周边仅剩的几座古村落正焕发生机,传统文化与自然人文的结合,能否促进当地生态保护的行动与力量,引起人们关注本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正是自然教育中所倡导的“环境教育、自然保护”一直探讨的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