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与盔甲

头衔与盔甲_第1张图片

头衔与盔甲

文 | 悟恩  图 | 花瓣网

1

越是成熟(油腻)的圈子,越喜欢互相吹捧。

这事有人反感,有人笑纳,有人还乐此不疲。

再上一定年纪,则对此现象看破不说破:不过心照不宣,呵呵一笑的事。

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总被身边的人叫做作家,或者老作(粤语里“老作”有瞎掰胡诌之意,含贬低意味,当然他们也是开玩笑),最近更被大学同学直接戴上一顶高帽:文豪。

我佯装生气,曰:把“文豪”二字去掉!

其实内心波澜不惊。

爱怎么叫就怎么叫,不过一个称呼而已,跟老王、狗剩、杰克、露丝没多大区别——至于对方内心是否是真的敬佩有加还是只是调侃戏谑,管它呢!

一个人不是靠别人定义的,你不会因为别人给你贴了一个标签而变成该标签的主体,也不会因为别人不给你贴标签,你就不是那个你了。好标签如此,不好的标签亦如是。

这就如你是大师,别人再轻视甚至打击你,你依然是大师;

倘若你只是滥竽充数之辈,别人毕恭毕敬地呈上高帽你也戴不稳,因为你不是。

是大师/不是大师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别人肯定不了,也否定不了。

坦白讲,我并不反感别人追求一些所谓的头衔,因为市场需要:

头衔一堆是背书,也是活招牌,受众吃这一套,所以为了迎合一下他们,这些表面功夫可以做。

对这种现象,应该秉持理解、包容的态度——别人不害人不伤己,你再闲得发慌也犯不上为这事义愤填膺。否则就是太轴,甚至被看作不会做人。

当然,如果恶意瞒骗、违背道德规范甚至法律法规,那另当别论。

2

这样的事实背后说明什么呢?

一是于受众而言,不要太把别人的头衔当回事。

时下很多营销方法都与所谓的专家扯上一点干系,只是因为受众盲信一些伪专家、伪学者,所以商家“因势力导”而已。

所以,专家头衔能否代表着真材实料,请求证查实,这样上当受骗的几率才低。

二是于头衔方而言,不要太把自己的头衔当回事。

别人叫你一声老师,那是人家的修养。礼貌用语而已,并不说明你就可以挟着“导师”大旗授业解惑甚至指手画脚打击异己(尤其是本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时)。

况且,自我麻痹太久会得一种“头衔匮乏症”——为什么说匮乏呢,因为越没有什么,越执着于什么。

表现出来就是,做了个九品芝麻官,别人不称呼就不爽,甚至明明知道已经人走茶凉,还为别人不够恭敬而跟别人生气(说白了不过是生自己的闷气)。

前段时间冒出的某大学学生会里的官僚风气就是典型——而且更可悲,因为毫无实权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青云平步的真本事没学到,却学了一身毫无用处的名副其实的“婊面”功夫。

沦为笑话就自然而然了。

3

美国喜剧作家罗伯特·费希尔写过一本童话叫《盔甲骑士》。

说有一位骑士身披闪耀的盔甲,杀死作恶多端的恶龙,拯救了遇难的美丽少女。

之后,骑士与盔甲“合二为一”。

即使在家里,他也穿着嘎嘎作响的盔甲,吃饭睡觉都不愿意脱下,后来,连妻儿都记不清他的面容了,甚至连他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真面孔。

直到有一天,妻子对他说:“你爱盔甲远甚于爱我”,准备和儿子离开。

此时骑士才感到惊慌,他想脱下盔甲,可是盔甲已经生锈,再也脱不下来了,去请求全国最有名的大力士铁匠帮忙也无功而返。

骑士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到远方寻找能解开盔甲的人。

他在国王的小丑乐袋的指点下,到漫无边际的大森林中寻找亚瑟王的老师、神秘的魔法师默林,然后在默林的指导下开始了解脱盔甲,寻找自我的征程。

期间,正如小丑乐袋说的那样:万般痛苦须遍尝——骑士在经历险象环生的寂静之堡、知识之堡和志勇之堡后,终于踏上了真理之巅,桎梏他的盔甲支离破碎,他也得到了解脱。

我看过一本书(书名忘了),对这个故事做了深刻的总结:

——痛苦、无聊与去执,是骑士不断获得崭新启示的路径,也是他到达圆满空性境界的三种推动力量。

——许多人能够跳出“痛苦”的深渊,甚至能够渡过“无聊”的沼泽,却唯独做不到去执,尤其是在重大的转折点上,更放不下已经形成的认知和习惯。

还总结说:当你执著于一个真理的时候,万般景象已经离你而去……

是的,人过分执着的人事物,都将成为脱不下来的盔甲。当然也包括头衔。

最后,把梁漱溟大师的几句话送给诸位:

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于受制于他自己。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

我是悟恩,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头衔与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