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简介:
本书成书于1994年,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长尾》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曾如此评价:
“这可能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并且是“少有的一年比一年卖得好的书”。“尽管书中的一些例子在十几年后可能有些过时,但(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却越来越成为真知灼见”。
写在读书笔记前面的话:
然而我感觉,KK在写这本书时,也没有完全弄明白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正如他在书中第二十三章表达,他写本书的方式是去追寻问题,每次写的时候,遇见不明白的,他就会去深入研究,直至搞懂并且遇见下一个问题。所以整本书感觉像是他的一个零散的思维笔记和轨迹,全书每一章拿出来,放在当时的环境下,都有神一般的预测和前瞻性,充满KK的脑洞。《失控》分为上下两册,主要围绕着“活系统”的进化的主题。什么是活系统?什么是进化?进化中涉及到的控制又是如何?进化的未来在哪里?都是书中讨论的主题。
这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或更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系统)进化的“大部头”著作,对于那些不惧于“头脑体操”的读者来说,必然会开卷有益。为了将这个涉及到生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博弈论、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各种领域的大块头细细消化掉,我用了将近两个月的业余时间,一点点的看,有时惊艳、有时枯燥、有时疑惑、有时无奈。
为了让自己的阅读留下痕迹,我在阅读完每一章后,都写了非常简短的总结,这就成了下面两篇读书笔记。
前言和第一章中,作者表明,人类能够从生物学中提取自然的逻辑并用以制造出一些有用的东西,使得人造物越来越像生命体,而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因此,他本书中要研究的是“活系统”,即所有具有生物活力特质的系统,人造或天然。而这也奠定了全书的基础——活系统的进化,而人工智能或者人造物的进化,则是讨论的重点。
第二章中,作者以第一个“活系统”的例子——蜂巢系统,并且辅之以罗伦·卡朋特的拉斯维加斯实验,向读者介绍了何为分布式系统。这种系统体现了群氓的智慧,它是“从大量聚集的普通有机体中'涌现'出来的,这种涌现是一种科学,一种技术的理性的解释”(惠勒)。而哲学家摩根对涌现的说法是:涌现——尽管看上去多少都有点跃进(跳跃)——最佳诠释是它是事件发展过程中方向上的质变,是关键的转折点。分布式也成为KK笔下造就复杂活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分,也是九律中的第一条。
介绍完毕后,作者罗列了群集的特点和利弊。特点是:没有强制性的中心控制;次级单位具有自治的特质;次级单位之间彼此高度连接;点对点之间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了非线性因果关系。利处是:可适应、可进化、弹性、无限性、新颖性;缺点是:非最优、不可控、不可预测、不可知、非即刻。因此,针对群系统的这些特点,作者提出两个简单法则:对于必须绝对控制的工作,仍然采用可靠的老式终控系统;在需要终极适应性的地方,你所需要的是失控的群件。
最后,作者举了网络的例子,并认为,网络是唯一有能力无偏见地发展或引导地学习的组织形式。所有其他的拓扑结构都会限制可能发生的事物。
第三章中,作者用组装机器人的例子,说明一堆散乱的机器零部件按照“随意”的组装,也能由一大群白痴变成有用的东西,同时,作者利用这个事例,阐述了自己对于人脑如何控制人体躯干的看法,并且充分表露了对于机器与人一起成长发掘智慧的乐观心态。书中引用了布鲁克斯的“包容结构”理论,这种结构是一种自底向上的控制,认为“当某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时,不要扰乱它,要以它为基层来构建。在自然体系中,改良就是在现存的调试好的系统上‘打补丁’”。系统的负载性在于叠加,而不是改变其基本结构而累积起来的。布鲁克斯还提出了一套普适分布式控制方法:先做简单的事;学会准确无误的做简单的事;在简单任务的成果之上添加新的活动层级;不要改变简单事物;让新层级像简单层级那样准确无误的工作;重复以上步骤并且无限类推。这里强调的是九律中的“模块化生长”和“递增收益”。
之后,作者又以明斯基的“心智社会”理论来连接布鲁克斯的包容结构和目前的人脑与身体的控制。明斯基的理论认为,人类心智活动和任何自然进化出的感知系统是由无数“碌碌众生”式的代理所完成的单独简单进程组合成的大社会。从脑部高度关联的互动机制中,涌现出各种心智现象。在这个心智社会中,竞争孕育出自发的合作。其实这两种理论,说的都是“嵌套层级”,相较于中央大脑,这种层级可以避免过度集中的通讯负荷,而且能够减轻维护中央内存的压力。因为这种层级必须从简单的局部控制中衍生出分布式控制,必须从已有且运作良好的简单系统上衍生出复杂系统。这里其实是九律中的“自下而上的控制”。
最后,作者借由布鲁克斯的主张:想尽可能多的把人造生命引入现实生活,而非尽可能多的在人造生命里引入有机体。作者认为我们的社会如果到处都是人造生物与我们和谐共处、互相依赖,构成一种新型的共生关系,这是个很美好的事情,充满了乐观的想法。
第四章中,作者又以草原与天然火构成的系统来说明生物系统的进化以及稳定系统的形成规则。他采用斯图亚特·皮姆的“拼蛋壳效应”理论,认为人类可以把失去的生态系统重新组合起来,只要所有的碎片都还在。但是难点在于是否能收集到所有的碎片。而且此间,不仅要有合适的物种按恰当的顺序出现,并且还要有合适的物种在合适的时间消失。因为顺序的变化和其他物种的出现不消失,会将系统引向不同的生态系统。这一章,作者不同于之前的两个例子,分布式系统、包容结构,强调群氓不强调个体。这一次强调的是个体的改变以及个体间的顺序都会对系统带来影响。这里强调的是九律中的“模块化生长”。
第五章中的信息量比较大,一方面提出了新的活系统并且用以说明活系统的另一个特征和律法,即持久的不稳定状态,活系统之间及内部共同进化,并且面临基本的权衡,尝试与新特质进行合作。还由此延伸到非零和游戏的网络时代的信息公开问题。
首先,以变色龙放在镜子上会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入手,提出了“网状的因果循环”和“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域”。由此引出穆得的“共同进化”理论。布兰德为其定义为“进化就是不断适应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共同进化是更全面的观点,就是不断适应环境以满足彼此的需求”。
紧接着,由生命系统延伸到整个地球的生命网络,它与所有分布式存在一样,超越了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生命本身。同时,这个网络保持着一种“持久的非均衡状态”,甚至本身就是个机械生命系统,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集合,可以看成是一个单体生命,它能够熟练的操控地球大气层以满足自己的全部需要。(盖亚理论)
最后,由这种操控或者系统与周边事物的关系,提到“囚徒困境”,得出每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组织都面临基本权衡,但是在权衡和共同进化时,需要犯“错误”来实现逐步升级,达到双赢。当然,这里就提到了网络时代的信息公开和双赢合作。这里提及了九律中的“鼓励犯错误”和“边界最大化”。
第六章,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跟第五章相似,可以用最后一句诗意又充满哲理的话表达,生命没有确定的道路,总在生成当中。作者将单个生命本身以及大的生命系统当做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中的事物,通过变化寻求稳定。但是以某个区域为范围,所有生态混合体趋于转替直到它们达到一种成熟终极稳定的和谐。“负熵”。另一方面,一个生态系统内各成员间的连接远比有机体内各成员间的连接更为易变和短暂,所以进化是紧密的网络,生态是松散的网络。同时,联想到整个地球,正是由于生态的松散,地球各处的差异,才能出现如今生命的多姿多彩。这也是九律中提及的“谋求持久的不均衡状态”。
第七章中,我感觉作者有些过于机械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形容词表达,只是觉得作者将一切生命都机械化,又将机械生命化。本章中,作者重新定义了“自我”,他认为自我并不是指身体里住着一个“我”,自我是指具有完整自我控制能力的存在,是一种基础状态,一个自动谋划出来的形式。每一个自我都是一个同义反复,以自己为中心并且创造自己。一个活系统就是一个“缓慢的进行自我复原的同义反复。”于是所有的有生命的系统以及有机体(记住,这里的生命,不是我们所说的,KK认为的有生命,活系统,有自我的,都算),最后都必然精简为一组调节器。这个其实就是后文中提及的九律中的“变自生变”。
有这种控制论出发的解释,作者提及了自我控制的三个阶段:能量控制、对物质的精确控制和对信息本身的控制。最后这种控制会带来失控,因为马达、芯片都被赋予“自我”,自我控制,统治我们让其统治的一切,其结果就是从人类的自我到第二类自我的不可逆转的转移,后者是失控的。
第八章很有意思,作者以许多不同的构建“盖亚”(地球生态圈)的实验为例子,告诉了我们,一个系统如果想要稳定,除了特定的物种进入顺序(不同的顺序会导致不同的系统形成),还有就是物种的多样性,同时,系统自己会根据情况进行判断和演化,不是我们能一手控制的,系统的成长需要一点点“失控”,并且根据提出了所谓的“生物圈原则”。通过这些实验,作者提出疑问:我们人类对于地球这么个大一统的生命体系到底能产生什么影响,有没有我们可控制的,还是根本不受我们控制?
第九章中和第八章是一体,第八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疑问:人类对地球是否能够控制?这一章,作者通过对生物圈二号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一个系统的稳定需要失控,而且人类是无法控制的。这两章中提及了“九律”中的“不求最优但求多目标”。
看完最后一章后,再来整理前面的读书笔记,发现作者最后总结提出的“九律”,在前面九个章节已经初见端倪。当然并不是每一章固定只讲了某一个点,如我前面所言,这本书神似一个思考轨迹,因此最能体验作者想法的九律,自然是遍及文中各处,而我只是为了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这本书,而将此书分为几个部分。而恰好,前面九章将九律从几种不同的进化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说明。
《失控》的读书笔记(第十章~第二十四章)——“进化不能产生一切,但是可以解释某些事物”